从形式到内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流行音乐审美取向研究
——以广州大学为例
2021-06-16谢露霖
谢露霖
(广州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0)
音乐聆听是大学生情感表述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不仅对他们的心理调节和情绪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对于价值观的树立和改变都起着极大的作用。“移风易俗,莫过于乐”,音乐的教化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想要通过音乐聆听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单靠良莠不齐的流行音乐作品是远远不足的。因此,我们应该探寻更多途径,引导他们自觉聆听更多其他类型的音乐作品。另外,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以广州大学为例,通过研究被试对不同音乐类型的偏好程度和影响其偏好的要素,以期对日后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高校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设计提供现实参考。
1 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流行音乐审美取向研究
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审美取向的研究,既包括音乐形式层面的乐器、演唱者的唱法、节奏和速度、舞台布景与灯光设计、音乐传播载体;以及表现内容层面的意境、文学性、视觉性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形式与内容对非音乐大学生审美取向的影响。
问卷调查与实验研究。本次问卷调查以问卷星为媒介,通过发放线上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和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信度分析,根据分析所得出的克隆巴赫值得出问卷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问卷设计的效度经过导师的指正修改后得到一定的保证。
表1:问卷的可靠性统计
关于该课题的实验研究部分则采用线下参与实验填写纸质版问卷的形式。通过播放六种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材料,每种风格各五首,被试在聆听完之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实验结束后,回收问卷。通过对问卷呈现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总结出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华语流行音乐风格偏好并分析影响选择的几种要素。笔者在分析聆听喜好的问卷时,将非常喜欢赋值为5,喜欢赋值为4,一般赋值为3,不喜欢赋值为2,很不喜欢赋值为1,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被试选择的各个要素(即旋律、歌词、节奏和速度、演唱的歌手、对歌曲的熟悉程度、歌曲对我而言的意义)均赋值为1,进行统计分析。
2 从形式和内容分析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审美观
2.1 音乐形式层面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审美观之影响
2.1.1 音乐传播途径
音乐的传播媒介属于音乐形式的层面,而接触流行音乐的途径与音乐的传播媒介又是息息相关的。参考曾遂今的传播理论①,可将当前的流行音乐传播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分别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体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结合题目“你平时通过哪些途径聆听和了解流行音乐”,选择最多的是“网络音乐搜索引擎”,也就是说,不论是通过什么途径接触音乐,个体最终还是回归到自身的选择当中。在聆听和了解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他们处理来自各类音乐传播的信息,并自我筛选是否接受,探索自身所喜爱的音乐。他人推荐属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范围,而音乐课更倾向于是一种组织传播,在音乐课堂上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工作也是一种传播的形式。选项中的“影视作品”、“收音机”和“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补充的接触来源如微博、综艺插曲、选秀节目、推文配乐、抖音等,都是大众传播的具体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接触流行音乐已经不再局限于音乐课堂、报刊杂志和收音机了,更多是依赖于信息化、数据化的网络和电子产品。数据显示,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最多使用的两款音乐软件分别是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
表2:被试接触流行音乐的途径
2.1.2 歌曲旋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在聆听过程中对歌曲相关要素的关注度排名分别是:好听的旋律,打动人的歌词,新颖的曲风,演唱风格,演唱歌手,制作精良的MV,歌曲的创作背景。而根据实验研究得到的结果,对音乐要素的关注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旋律、节奏和速度、歌词、对歌曲的熟悉程度、演唱的歌手、歌曲对听者而言的意义。
表3:调查问卷中被试聆听歌曲时对不同因素的关注度
表4:实验中影响被试音乐喜好的不同因素
在上述各因素中,属于音乐形式层面的旋律、曲风、演唱风格、节奏和速度等都是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审美取向影响较大的方面,而旋律又是音乐形式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因素。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对音高、音强、速度等基本要素的审美感知选择中的共同性是源于作为主体人类的需要与目标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心理驱力——期待,对于音乐来说,就是人对听觉适宜性的期待”。②听觉适宜性,也就是人在接收声音的过程中,投入最少的注意力,产生最舒适的听觉体验。音区上的听觉适宜性是在中音区,对适宜音强的期待范围是中等强弱的力度。关于速度的选择,过快或是过慢的速度都会抑制人们的听觉适宜度,因此中庸的速度毋庸置疑是符合听觉适宜需求的最佳选择。就本次实验中得分最高的《晴天》(周杰伦)为例,速度为68-72,接近中慢速。旋律上的音区集中在c1-d2,属于听觉适宜区的范围,该歌曲不论是从歌词内容上还是旋律上都获得被试的高度好评。
2.1.3 音乐风格
不论是问卷调查还是实验研究所呈现出的结果,最受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类型都是Chinese-pop,新民谣和古风歌曲也成为大学生音乐偏好上的“新晋之宠”。古风歌曲和民谣歌曲这几年逐渐兴起并掀起一股热潮,抖音为公众了解这两类歌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从实验中可知,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也是影响被试对歌曲喜好程度的重要因素。不少被试表示,对于烂大街的“抖音神曲”是非常厌恶的,而“抖音神曲”中则不乏有古风歌曲和民谣歌曲,如本次实验中的《芒种》、《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等。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二次元的爱好者对于古风歌曲情有独钟,配器常常运用到吉他的民谣也有一定的受众。而本次实验中受被试喜爱程度较低的是摇滚和说唱两类风格,这两种风格在曲风上较为狂热和躁动,部分速度较慢的则显得有些拖沓懒散和消极。例如本次实验中喜爱程度得分最低的是崔健的《光冻》,这首歌带着强烈的崔氏摇滚色彩,歇斯底里、沙哑的演唱和歌曲凝重又抽象的氛围相结合,尽管极具特色但却无法得到被试的青睐。另一方面,摇滚和说唱两类风格的喜爱程度较低的另一个原因是,被试表示很难听清楚歌词。有部分被试认为说唱一类的歌曲歌词毫无营养,只是单纯为了押韵而作,经不起推敲、无逻辑可言。除此之外,加之这两种风格的歌曲旋律线条较弱,都成为这两种音乐风格喜爱程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表5: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喜爱的音乐风格
2.2 音乐内容层面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审美观之影响
音乐的表现内容层面包括作品的意境、文学性、视觉性等,在流行歌曲中,常以歌词为媒介传达思想,也会以MV、舞台表演等形式呈现作品的主题。在调查过程中,有近四成的被试选择喜欢单纯听觉上的聆听,近五成的被试选择视觉冲击和单纯听觉上的聆听这两种聆听方式都喜欢。
另外,歌词作为理解作品的一种媒介和途径,也成为聆听者与作品之间实现共鸣的一种联结。近九成的被试认可“在之前某段时间一直听一首歌,后来再听这首歌会联想到当时的心境和发生的一些事情”这种陈述,同时对于“在不同时间听同一首歌曲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共鸣”这种观点也表示赞同。80.82%的被试会在音乐聆听过程中,将自己代入到歌曲所抒发的情绪当中,有15%的被试不确定自己是否会这么做。
3 关于研究结果的思考
3.1 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观
3.1.1 较为多元化的华语流行音乐审美观
流行音乐的审美是具有时代烙印的,它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缩影,也是公众意识形态的发声。有学者曾这样评价:非理性主义占据现代年轻人对流行音乐审美范式的很大成分,他们没有原则地追捧和热爱流行音乐。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焦躁的时代洪流中,年轻一代涉世不深还未能沉淀下来,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难免丧失判断的能力,但笔者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也不尽然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钟情于流行音乐这种以受众为中心的音乐形式。在实验过程中,就有被试向笔者指出,有些流行歌曲毫无分辨度,相近的风格让听众感到审美疲劳。不仅是音乐旋律的创编上没有新意,一些歌词也毫无营养。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素质教育的群体,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都已经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尤其是与自身喜好相关的方面,他们更懂得自己所喜爱的是什么。也许他们会在他人或是媒体的影响下,发现自己新的爱好所在,也不能就此武断地归因于是从众心理的结果。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华语流行音乐也有多种不同的音乐形式与风格,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是情情爱爱的无病呻吟,“我口说我心”所赋予的人文精神和“为现实发声”的参与意识让流行音乐不只是一种音乐形式那么浅显。如果我们抱着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种现象,为大学生的音乐偏好和音乐素质之间架起相辅相成的桥梁,那么也不失为是一种百花开放、两全其美的良策。
总的来说,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华语流行音乐审美观是多元化的,Chinese-pop、古风和民谣是他们喜爱程度更高的。值得一提的是,调查研究中接受过乐器学习的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聆听习惯是更偏向于纯音乐或者器乐曲、交响曲这些音乐类型,可见学习乐器对大学生的音乐偏好是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
3.1.2 兼顾音乐形式与内容的流行音乐审美观
从实验研究的结果来看,不论是音乐形式层面的乐器、唱法、速度和节奏、舞台布景与灯光设计以及音乐传播载体等,还是音乐的表现内容层面——包括意境、文学性、视觉性等,都成为影响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华语流行音乐审美观的因素。这些不同的要素在不同风格的华语流行音乐中,对聆听者偏好选择的影响并不总是相同的。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研究群体在聆听过程中十分注重歌曲情绪与自身经历和情感体验的联结。尽管在研究中“歌曲对我而言的意义”不是影响喜好程度的一个主流因素,但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喜爱程度高的歌曲会有更多人选择该选项。由此可见,好的作品是可以给予人正能量的。
3.2 影响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流行音乐审美范式的要素
流行音乐多从个人角度出发进行创作,关注自我的特性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心理特点,也是流行音乐受到推崇的原因之一。流行歌曲的歌词内容或表现爱情的酸甜苦辣,或抒发对现实与理想的态度,这与大学生的心境往往能够引起共鸣。大学生正处于向往爱情或是正在一段恋爱关系中的阶段,情歌中唱的暗恋情愫、失恋心情和热恋状态或许就和他们的亲身经历对应,以及他们在大学中面临的新问题引起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他们也许不方便向周围的人倾诉,但是戴上耳机就能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共鸣与慰藉。
除了说到心坎里的歌词,旋律和速度也是影响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华语流行音乐审美范式的重要方面。部分大学生还会“爱屋及乌”地喜欢演唱歌手的所有作品,例如研究素材《开不了口》是周杰伦一首比较小众的作品,部分被试会在“爱豆光环”下选择喜欢该作品而不是单纯地喜欢作品本身。“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和“歌曲对我而言的意义”也会影响听众对歌曲的喜爱程度,这给我们留下一种猜想:是否一首不熟悉的音乐作品,在反复聆听后会如何影响听者对该作品的喜好程度。这个问题还需要日后其他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3.3 研究展望
根据本次研究得出的结果,可为日后高校音乐鉴赏课堂提供的参考如下:首先在选用课堂素材时,可参照大学生对流行音乐风格的喜好程度进行甄选。可优先考虑的流行歌曲风格有Chinese-pop,古风和民谣。在音乐鉴赏课堂上选择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音乐风格,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对于其他音乐风格或是音乐体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程度,从学生更关注的音乐要素入手进行教学工作,对于学生不太感兴趣的音乐风格或音乐体裁,则需要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兼顾学生的兴趣和音乐视野。
注释
① 曾遂今教授在他的著作《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中对音乐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进行了归纳总结,探索音乐传播的时空关系,为音乐传播学科的建设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
② 参见施咏.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03):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