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1-06-16张士辉马志妍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职业院校评估

张士辉,马志妍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甘肃 兰州 730070)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中国制造和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任务,职业教育内部质量诊断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指导和支持高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断与改革”)工作,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1]。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提升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和诊断的政策性文件,随着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诊断逐渐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外部评估向政府依法履职、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广泛参与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发展[2],教育内部保证与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1 研究背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从1999年以后发展起来,并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扩招”,实现规模性发展,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依然沿用本科教学评估的方式和方法,形成了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量化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广泛需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凸显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之间的矛盾。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由规模性扩展进入内涵建设,《决定》明确提出:“完善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办学教学评估,实施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表明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念也悄然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评价,引入第三评价机构,推行多元参与,关注多方相关利益群体对教学质量的关切。同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提出“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明确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保障体系,职业教育保障的价值理念也开始发生转变。由此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制度保障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自此至后,国家每年都有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出台 。

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标明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彻底发生质的转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自上而下,被动依靠外部监督、接受上级检查的局面,逐渐形成了院校自主完善教学质量,注重质量的持续提升,激发高校发展的内部质量需求,形成多元参与、内外监督、上下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

2 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路径

2.1 以管代评,职业教育评估问题凸显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90年代的规模性扩展,到本世纪初的质量发展、内涵建设,到今天的优质院校建设,从注重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引导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则是职业教育价值导向和评判标准。如图1。

图1 2004年-2010年相关文件和主要内容

1)以评代管,职业教育评估颇受质疑

2003年,为了平衡由于职业教育规模性扩展带来的质量问题,教育部制订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随后于2004年,各省纷纷启动对所辖高职高专的评估。教育部制订评估方案,各地依据方案实施,教育部负责定期抽查[3]。2004年8月,教育部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确立了五年一轮的评估规则,虽然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主要借鉴了本科的经验,但也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走上了专业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道路[4]。这一时期的评估由高职院校的自我评估和作为政府代理人的评估小组的实地考察两个环节组成,缺少评估后的追踪监测,过度关注评估的生成性结果,忽视了反馈结果的整改,缺乏长效的质量监督和保障机制[5]。

这种政府主导的问责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自

带浓重的行政化色彩,院校办学的自主性和质量文化受到严重影响,其公平和公正性深受质疑。一是评估结果缺乏公信力;二是院校自主发展被绑架,疲于应付,无力发展;三是管办不分,有以评代管之嫌疑。

2)回应质疑,职教评估初见端倪

2008年开始高职院校实施第二轮评估。评估以诊断、促进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的,推动职业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基础、并以“深度访谈”为主进行现场考察,有效推动了院校主体责任意识[6]。为了更公平精准的反应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将企业管理中的量化技术应用院校评估中,如院校科研能力通过教师发表期刊、参与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衡量;师资力量利用学历、教师双师认证的比例等衡量。这种量化的评估技术在一定程度减少了以往教学评估的行政化和人为因素,提高了院校的管理效率,但也存在将教育教学这种复杂的人文活动简单化的弊端。

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本世纪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职业教育方面,文件规定了制定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标准,确定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决定吸收企业这个人才需求主体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在教育评估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深受外界质疑的情况下,高职教育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现了高职教育治理迈向现代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发展道路[7]。

2.2 管办评分离,职育“诊改”呼之欲出

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与政府干预教育失灵,特别是利益相关主体参与教育治理诉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突出问题,切实能以评促建,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急需 “管”、 “办”、“评”顶层设计改革。如图2。

图2 管办评分离阶段的政策文件和关键内容

2012年,国务院成立了教育督导委员,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建立健全教育督导体制。要求教育督导相对独立,即要督学也要督政,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协助教育实施主体改进工作,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教育督导评估作为教育评价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7]所谓管、办、评分离,即要依法保障学校、教育部门、评价机构三大主体的基本权益,又要明确各自的义务[8]。决定明确指出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社会组织开展评估监测。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9]。随后,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办学主体不再组织教学评估,而是由教育督导委员会牵头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形成了“政府配置教育资源——管教育;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办教育;社会监督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教育”的新格局。一些专业的教育评价与监测机构、综合性性教育评价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教育评价越来越来受到关注,院校也因此更加注重学校的对外形象、媒体报道宣传等。

2015年,为了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10]。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国职业院校逐步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展开[11]。由原来外部主导的监督和命令式的质量体系要转化为院校自觉的内在质量意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我国高校治理体系中,院校领导个人的眼观、格局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教育督导这种外部的监督、指导机构在高校质量体系发展中不可或缺。

2.3 评估到 “诊改”,建立人才培养自主保障体系

2018年12月,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推动职业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下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通知指出,对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诊断和改进,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关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设、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校企合作、质量监控”[10]。 如图3。

图3 2016年以后出台的相关文件和关键内容

职业教育诊断与改进的目的,是要切实发挥院校办学和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作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体制,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建设能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的专业群,培养与行业发展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为了职业教育改革、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更为服务中国制造创造更多人才红利。

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指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职业教育要持续发展,除了建立良性、自觉的质量建设的内生动力外,外部的监督、指导和评估的价值判断也不可或缺。职业教育诊断与改进是以对话、协商为基础的,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的质量保障体系,而督导评估则是以问责为基础的,面对过去的质量追溯机制。由此,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构建起了内外结合、即可展望未来又可回溯过去的质量保障体系。

3 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质量体系发展中,以管代评初步建立了职业教育评价制度,而管、办、评分离进一步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评价的基本框架,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体系,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障机制的建立。构建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质高效服务社会的能力,这需要各利益主体必须着眼与院校质量的持续提升,激发院校质量意识的内生动力,构建“上下协同、多元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梳理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路径,不难看出,不同阶段出台的相关文件,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导向、管理理念和质量观,随着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施,建立起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包括学生、教师、课程、专业、学校层面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自我保证机制[11]。将质量保障和监控贯穿于招生、教学、就业的始终[12],从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到专业建设、校企融合;从师资队伍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等,构建起了较为全面的质量观。

高校要进一步提升质量意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需着力构建“自我检查—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整改”的质量提升机制,要更加突出质量反馈和质量改进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种质量评估和质量提升等公共服务[13],激发教师、学生等自治主体的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改进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和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职业院校评估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