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
2021-06-16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一、适用区域
适用于丘陵山区坡度小于25°、地块集中连片、土层较厚的用于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区域。
二、技术模式
1.农田宜机化改造
综合运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有机质提升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对零散、错乱的地块进行小并大、短变长、陡变缓、坡改梯和互联互通等整理整治活动,以满足农业机械作业,特别是大中型机械作业要求的持续改造过程。
2.基本原则
(1)科学选址,集中连片。选择道路通达、土层深厚、集中连片、排灌良好,坡度25°以下的地区;改造区干部、群众和业主积极性高的优先。
(2)资源循环,绿色轻简。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坚持资源循环和绿色低碳理念,通过机械化秸秆还田、畜禽粪污消纳、绿肥种植等方式培肥土壤;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客观条件,尽量做到依山就势,尽可能就地就近作业,最小程度挖填和最小半径转运,慎作硬质铺装和硬质砌筑。
(3)错位互补,传承既往。既重视农田建设的沟凼路等田边工程,又重视宜机化地块整治的田间工程;对各个历史时期农田建设的可用成果充分利用和保留。
3.改造内容
(1)连通地块。通过消坎、填沟、搭接等方式,完善田间耕作道,连通地块,实现地块与耕作道、耕作道与外部路网互联互通,满足农业机械作业和进出通行需要。耕作道以土质为主,做到通道与耕地灵活转换。
(2)消除死角。对半岛、交错等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异形地块,采用截弯取直和上下左右归并方式整治,实现地块顺直。
(3)并小为大。对走向相同、高差相近的地块进行并整,实现小变大、零变整。
(4)优化布局。遵循条带状布局原则,改变短蹙状布局,尽量延伸农机作业线路,以利连续作业。
(5)贯通沟渠。根据规划设计的汇水走向,合理设置主沟、背沟、围沟。深开主沟、背沟和围沟,在汇水面的制高线处开挖截洪沟,少开厢沟支沟,做到沟渠河互联互通;沟的类型以明沟为主,在农机跨越处适当设暗沟(渗滤管);沟的材质断面以土质为主,局部硬质化;沟的功能以排为主,局部排灌兼用。
(6)培肥土壤。土地整治成形后,通过深松、旋耕等农业机械化措施,均匀搅拌生熟土,配套机械化绿肥种植、秸秆还田、粪肥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
(7)生态防护。保持水土坚持植被全覆盖,对改造后的边坡、田埂、耕作通道等非耕作空间种植多年生草本或木本饲(肥)料植物,对大于25°的陡坡地保留现有乔權木。
4.改造成果分类
(1)互联互通。在单块耕作条件较好的地块与地块之间、地块与路网之间实现相互联通。
(2)水平条田。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建设相同标高的条带状水田。
(3)水平梯田。在地面坡度相对较大地区,依据地形建设的相同标高的阶梯式水田。
(4)缓坡旱地。在5°以下平缓地区,依据坡向建设的条带状缓坡土地。
(5)梯台旱地。在5°以上的陡峭地区,依据地形建设的阶梯状水平或斜线土地。
5.技术参数
1)土块平均长应≥50m,宽能满足农机通行和折返;
2)单块旱地纵向坡度≤10%,横向坡度≤3%;
3)最大挖填深度≤1.5m;
4)砾石埋置深度≥50cm;
5)进出地块梯道坡度≤25%;
6)耕作道转弯半径≥5m;
7)耕作道宽度3~4m;
8)主沟、背沟、围沟深度≥50cm;
9)主沟厢间距10~20m;
10)整治后土层平均厚度≥整治前土层平均厚度;
11)背坎边坡坡度 1∶0.3~1∶0.7。
三、特征照片
图1 互联互通
图2 水平条田
图3 水平梯田
图4 缓坡旱地
图5 梯台旱地
四、解决的主要问题
创新构建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模式,宜机化改造后丘陵山区农田实现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切实改善,农机适应性提高,成为丘陵山区改善农机作业农田基础条件的先决条件,从根本上破解了丘陵山区大中型农机具推广应用难的问题。
五、推广应用情况
技术创新发源于重庆,推广应用到全国。2016-2020年在重庆市32个区县建设示范点605个,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面积80万亩,辐射带动全国丘陵山区10个省市农田宜机化改造约850万亩。
六、经济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技术应用区域机械化水平提高50%以上,粮油产业亩节本350元以上;经济作物亩节本450元以上,改造区域新增有效耕地面积3%-5%,复种指数提高35%以上。
2.社会效益。为全国丘陵山区宜机化标准农田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加快推进了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尤其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