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仓容浅圆仓安全储存进口大豆技术探索*
2021-06-16黄金根钟帅飞何圣军王小林
董 明 黄金根 钟帅飞 何圣军 曹 松 王小林 韩 哲
(1 中央储备粮舟山直属库有限公司 316000)(2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100039)(3 中央储备粮湖州直属库有限公司 313000)
大豆籽粒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占60%以上,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榨油原料,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储备品种。舟山港位于长江、甬江、钱塘江三江入海口,区位和航道条件优越,是我国进口粮食物流的重要节点,在舟山地区储存进口大豆具有物流成本低、运输便捷快速等先天优势。近年来大豆进口量逐年攀升,2018年,舟山港进口粮食到港量占全国粮食进口总量的12.9%,尤其是大豆,其到港量约占全国大豆进口总量的15.5%。为更好地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节约物流成本,舟山公司自2015年开始,租赁浙江和润物流有限公司浅圆仓储存进口大豆,除2017年轮入进口大豆产地为美国外,其他年份入库进口大豆产地全部为阿根廷。
浅圆仓是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仓型,具有较好的受力结构,仓体上孔洞少、机械化程度高、用人少。作为典型的大粮堆仓型,浅圆仓在结构、储粮粮堆大小和机械化程度等方面与传统平房仓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储粮性能和仓储管理方面也有不同。
进口大豆籽粒水分含量高、脂肪含量高,易发热生霉和浸油赤变,不耐储存。通常认为大豆的安全水分为12.5%,但是由于其种皮较薄、孔隙度大,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等亲水胶体,因此具有较强的吸湿和解析能力,当其水分含量为14%~15%时,豆粒则会变软,继而发生霉变等现象,使其储藏品质劣变,出油率大幅下降。此外大豆不耐高温,在较高的温度下,其主要成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脂肪的氧化分解、蛋白质变性等,对其日常保管产生一些不良因素。此外储存在舟山公司的中央储备进口大豆轮换周期一般为两个年度,一般当年3月~5月轮换出库,次年7月~8月轮换入库,粮食入库恰值高温高湿季节,对储粮安全极其不利。本文通过对近5年超大型浅圆仓储存进口大豆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为超大仓容浅圆仓进口大豆的安全储存提供依据。
1 仓房基本情况
1.1 仓房结构
浅圆仓单仓仓容20000 t,内径35 m,装粮高度27 m。仓内壁两侧设置有防破碎“人”字溜管,仓顶1/4处和3/4处各设置1个落粮口(见图1),仓房底部配有37 kW离心风机4台。粮食进出仓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产量800 t/h~1000 t/h。进仓时大豆从粮船通过抓斗、皮带输送机、斗提机等机械设备直接卸入仓内,输送工艺中设置有除尘工艺。
图1 落粮点示意图
1.2 仓房装粮特点
由于单仓粮食数量大、堆粮高,在入库过程中容易引发自动分级,导致大豆入库后杂质聚集严重,特别是在入粮口周围,出现明显的杂质聚集带,形成通风、熏蒸死角。当粮堆出现发热、虫害时,谷物冷却机冷却通风、机械通风都难以发挥作用,熏蒸杀虫效果也会大受影响,因此粮堆一旦出现发热,就会反复发热。
2 进口大豆的主要特点
2.1 来粮水分高低起伏大
按照《大豆》(GB 1352-2009)要求,国产储备大豆水分含量≤13.0%,而进口大豆国际贸易合同约定,大豆水分含量≤14.0%。从舟山公司近年接收的大豆来看,进口大豆水分高低波动较大,满仓水分含量最低为11.0%,最高为13.0%,个别船仓批次大豆水分含量达到13.6%。
2.2 来粮杂质含量较高
按照《大豆》(GB 1352-2009)要求,国产储备大豆杂质含量≤1.0%,而进口大豆国际贸易合同约定,大豆杂质含量≤2.0%。从舟山公司近年接收的大豆来看,进口大豆杂质含量在1.3%~3.5%,但是贸易出口国离岸检测杂质含量均≤2.0%,造成杂质含量高低不均的原因可能是大豆通过了多个环节中转造成的。
2.3 来粮破碎率高
进口大豆国际贸易合同约定,大豆破碎率≤20%,从舟山公司近年接收的大豆来看,进口大豆破碎率在8%~16%。
2.4 来粮温度普遍较高
舟山公司接收进口大豆,一般在每年7月~8月。由此可知,进口大豆在阿根廷装船时间为5月~6月。经过长时间的海上运输以及气温的不断变化,加上入库时节正值高温酷暑,满仓时粮温普遍在27℃左右。在个别年份,进口大豆受种植地气候影响,来粮质量极差,在运输途中就已存在发热霉变,入库时粮食平均粮温超过30℃,局部粮温可达50℃。
3 储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1 粮堆局部发热
粮食在入库结束后,最短在7 d内就会出现局部发热,而且发热的部位不定,粮堆底部、下层、中层、上层都有可能发现局部发热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是水分不均匀,入库结束后水分较高部位粮食率先发热;二是形成了杂质聚集带,杂质聚集部位由于孔隙度小,热量很难及时散发,造成热量在杂质聚集区集聚,从而发生粮堆局部发热。
3.2 整仓发热
部分仓在粮食入库结束时,平均粮温就已经超过30℃,紧接着就会出现大范围或整仓发热。原因分析,主要是粮食在装船前原始温度较高,加上船仓内储存环境差,受外界温湿度影响较大,长时间航行运输,粮食在船仓内就发生了发热、霉变、结块等异常现象。
3.3 粮堆表层发热
粮堆表层发热,主要发生在秋冬季通风降温时节,主要是由于粮堆杂质局部聚集严重,在杂质聚集区积累了大量的热量。由于粮堆高度高,机械通风过程中无法将杂质聚集区的热量完全带出,很大一部分热量会聚集在两侧“人”字溜管上表层(最大深度可达10 m),从而导致两侧“人”字溜管周边大约1 m2范围内的粮食发生发热、霉变等异常现象。
4 应对措施
4.1 加强粮温监测,强化基础管理
进口大豆的安全保管,与其他粮食品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保证安全储存的最主要条件,就是保持粮堆生态处在较低温度状态下。但是由于仓房仓容大,又加上粮食入库都是在夏季高温高湿时节,因此要求在日常保管中,特别注意基础管理,尤其是要加强粮温监测。在粮食入库前期,要加强进口大豆入库过程的扦样检测,重点监测粮食水分、杂质情况,切实做到粮质心中有数。
除了执行“一三七”粮情检查制度外,必须增加粮温监测频率。在粮食满仓初期,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检测粮温一次,并进行粮温比对,发现不正常粮温上升时要及时分析研判。
除了加强粮温监测外,保管人员应定期不定期的进仓检查,赤脚在粮面中走动,对粮堆进行“扫荡式”排查,采用感官方式检查粮情。
4.2 适时熏蒸,合理通风
由于磷化铝的吸水性和磷化氢对微生物产生的抑制性,采用高浓度磷化铝熏蒸的办法,防虫和抑制发热收效良好。粮食满仓后立即进行平仓工作,清扫仓内清洁卫生,然后采用磷化铝熏蒸,熏蒸方式采用粮面投药“动态潮解”,投药量控制在磷化铝粉剂4 g/m3左右,一次性投药,密闭35 d~40 d。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磷化氢熏蒸时,不能出现粮堆大面积发热情况,即必须保证仓内储存进口大豆粮情处于可控状态。
虽然通过磷化氢熏蒸能够延缓发热点粮温的快速上升,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要彻底解决粮堆发热情况,必须采取通风降温,让发热点聚集的热量得到彻底释放。具体操作是待熏蒸结束后,9月底10月初,此时气温已降至18℃~25℃,开始第一阶段通风降温,随着气温下降再进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通风,每阶段通风都应该采取连续通风方式,不适于采用间歇通风。根据经验,粮食平均粮温控制在13℃以下,最高点粮温控制在20℃以下时,粮温不易反弹,粮情基本稳定。
4.3 适时翻倒,合理制定倒仓方案
由于单仓仓容大,粮食数量多,杂质聚集严重,每阶段通风结束后,两侧“人”字溜管和入粮口表面粮堆都会聚集大量热量,每阶段通风结束后应该进行一次局部倒仓,保证表层聚集热量能及时散发。倒仓粮食数量视粮堆表层聚集热量和局部发热点而定,一般在5000 t~10000 t不等。倒仓的另一个目的是松动粮面防止发生“死仓”现象,即防止粮堆结块严重,在出仓时堵塞仓底出粮口,导致粮食出库时无法顺利出仓。
5 总结
5.1 通过采取机械通风、高浓度磷化氢熏蒸、倒仓等综合措施,能够实现进口大豆在舟山地区储存在超大仓容浅圆仓内的储存安全。
5.2 粮食平均粮温控制在12℃以下,最高点粮温控制在20℃以下时,粮温不易反弹,粮情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