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机制
2021-06-16王志玮魏丽灿廖烁颖林宇晗
王志玮,魏丽灿,廖烁颖,林宇晗,吴 清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1 引言
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1-3]。设计思维作为全球创新创业者的共同语言,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MIT等全球知名大学,都将其列入核心课程;SAP、麦肯锡、IBM等全球知名公司都将其列为公司创新方法论[1-4]。相关研究表明,虽然设计思维起源于西方,但与我国双创教育的内涵在本质上高度契合[5-6]。国内外学者试图通过现有的案例讨论解构设计思维,归纳总结出设计思维影响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7-9],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大多以国外企业管理者、员工为研究对象,立足中国情境的相关研究较少。探讨设计思维对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缺失。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探讨,主要是从设计思维的理论、案例、教学实践等角度出发,缺乏实证基础[10]。设计思维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是否有效?如果有效,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些研究问题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以我国高校大学生为对象,以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研究切入点,围绕设计思维如何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展开实证研究,探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理,从而为高校在双创教育中更好地利用设计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2 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2.1 理论依据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最早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1969)提出,用以区分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既有现实的思维方式[11]。当前,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寻找正确的问题、探寻问题的根源、找到复杂问题创新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流程、工具和方法论[4,12-13]。现有研究大多借助定性研究的工具从过程观、能力观和方法观三个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其中,过程观把设计思维看作是一个分析和创造的过程[14];能力观将设计思维理解为一种特殊、复杂的思维能力[15];方法观认为设计思维是一套运用设计师积累的方法和工具,将人的需求、技术可能性以及商业可持续性整合在一起的创新方法论体系[16]。
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对设计思维内涵的观点,认为设计思维作为来源于设计专业领域的创新方法论体系,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通过对问题根源的探究及解决方案的迭代,充分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及商业的可持续性,能够有效解决与“人”行为相关的复杂问题。设计思维在个体层面体现于熟练掌握相关方法、工具,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素养。从个体层面看,设计思维可界定为五个维度:同理心(移情)、视觉化、第一原理性思维、类比和知识整合,如表1所示[7,17]。
表1 设计思维在个体层面的维度界定
目前,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的界定主要有三个角度:一是个体特质、知识、技能角度[18];二是机会开发角度[19];三是管理经营角度[20]。从个人特质、知识、技能的视角出发,有学者认为家庭背景、地域因素、性格与领导力等对创业能力的产生和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从机会开发视角来看,灵活型和效率型知识整合能力、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等外界环境因素会提高或削弱对识别机会与开发能力产生的影响;从管理经营视角来看,机会识别能力、机会评估能力、机会利用能力、承诺能力、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正在各类高等院校接受教育且尚未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所具备的创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借鉴杨道建等(2014)[8]、刘强(2012)[21]对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本文将其分为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六个维度。
创造力自我效能感(creative self-efficacy)作为重要个体差异变量,是员工对自己“能不能”创造的判断,它通过影响个体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调节和指导人们的行为[22]。研究者将自我效能感视为激发个体创新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成分,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未来的创造行为与表现[19],在强调创新与创造力培养的环境下,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受到情景、领域等特定因素的影响,个体会随之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发展出不同的能力来做出相应的回应。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概念在创新领域的具体体现,为个体创新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时付出的努力程度。高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于自身的创新性思维比较自信,敢于尝试,善于将产生的新想法付诸实践,而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观念保守,思维模式较单一,缺乏自信,不敢尝试。本研究将大学生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大学生对自己有能力产生创造性成果的自我信念,并借鉴Carmelia(2007)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其进行测度[23]。
2.2 研究假设
双创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如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一个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VUCA”时代,在开展创新与创业过程中需要应对的各种突发事件对创新创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4]。通过设计思维方法论,学会与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换位思考,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获得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方式[19];通过第一原理性思维进行溯因推理,以目标问题为导向,借助类比的方法搭建“创造性桥梁”,有利于产生尽可能多的有实践意义的新想法[17];通过设计思维工作坊原型开发过程对想法进行视觉化表征,形成2D图像3D模型,有利于快速低成本地实现解决方案的修正与迭代[5]。综上,作为一套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论系统,设计思维能够培育全脑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此,提出假设:
H1:设计思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正向影响。
溯源设计思维的发展历程,学者们发现设计思维不仅可以作为推动创新的方法论,还能在“同理心”“学习心态”与“沟通协作”等方面对创新创业者进行引导与鼓励[18],提升员工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自我效能感[25]。设计思维强调的开放性思维、鼓励跳出思维定式等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收获创造力自信[26],而拥有创造力自信的人自我效能感也更强[17]。此外,设计思维在个体层面五个维度也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同理心(移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降低产品的失败率;视觉化思维有利于想法的直观展示,提高沟通的效率与效果;第一原理性思维强调溯源问题的本质,把握痛点的核心;类比鼓励跨界思考,转换思路;知识整合拓展了思路宽度与广度,能够较好地攻克多方案取优的难题,进而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通过对设计思维的学习与训练,大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工具,从而提出更具有创新性的、更符合用户需求且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我能创造”的自我认知,即提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
基于此,提出假设:
H2:设计思维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响。
创新是创业的源动力,良好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开展创新的核心[22]。一方面,通过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提高帮助大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创新创业技能;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其积极实践,从而对创新创业能力产生促进作用[19]。
基于此,提出假设:
H3: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正向影响。
现有研究侧重于探索创造力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以证明个体创造力对能力的影响[27-28],忽视了个体“敢不敢”进行创业实践的相关研究。作为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探究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能动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积极拥抱设计思维、敢于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容错程度高的设计思维工作坊情境下,结合设计思维相关工具方法,大学生能够深入探索用户需求,重新定义核心问题,寻找类似问题情境、整合思路、比较异同,从而识别创新机会窗口,最终制造出可视化的成果用以迭代测试实践创新。不断熟悉设计思维工具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敢于在后续学习中进行创造性的尝试,以“干中学”的方式磨炼自身各项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假设:
H4: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设计思维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国5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纸质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8份,问卷的有效率为79%。具体分布情况如下:4所普通院校大学生占79.2%,1所“211工程”大学的大学生占20.8%;男生占47.4%,女生占52.6%;文科生占55.1%,理工生占44.9%;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占比分别为26.2%、24.9%、27.3%与21.6%。
3.2 变量测度
本研究的量表编制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经典文献,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本文整合了国内外学者[11-12]的相关研究对设计思维进行测量,按照个体对同理心(移情)、视觉化、第一原理性思维、类比、知识整合五个维度方法与工具掌握的熟练程度予以测量[7]。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56,各维度的Cronbach ɑ系数在0.839~0.887之间。采用CFA法检验设计思维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χ2/df=2.734,GFI=0.939,AGFI=0.912,RMSEA=0.035,SRMR=0.022,TLI=0.901,CFI=0.932,IFI=0.913。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本文参考了杨道建等学者[8]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测量。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49,各维度的Cronbachɑ系数在0.805~0.891之间。采用CFA法检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χ2/df=2.789,GFI=0.920,AGFI=0.954,RMSEA=0.012,SRMR=0.023,TLI=0.922,CFI=0.943,IFI=0.941。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本研究借鉴Carmelia(2007)[23]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其进行测度。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13,采用KMO和巴特利特检验评估创造力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效度,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932,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3 统计工具
本研究使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相关分析,使用AMOS 24.0对数据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4 研究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表2所示,设计思维以及设计思维各个维度、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者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
表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表
4.2 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设计思维和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图,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的模型拟合指标(见表3)。结果显示,各项模型的拟合指标良好。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计算设计思维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效应值,结果显示,同理心以及知识整合通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对创新创业能力起到积极影响(见表4)。同理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总效应为0.642,Z值为5.452;知识整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的点估计值分别为0.532、0.128和0.404,Z值分别为6.211、3.102和2.544,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设计思维的五个维度中,同理心与知识整合两个维度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中,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起到了显著的中介效应。
表3 模型的拟合指标
表4 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表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围绕设计思维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利用948份全国大学生样本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到如下主要结论(见表5):设计思维通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在设计思维的五个维度中同理心、知识整合维度均通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表5 研究结论
但是,设计思维的另外三个维度即第一原理性思维、类比与视觉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机制并不显著。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有:①第一原理性思维强调发掘问题的核心、结合科学原理展开实践的过程,但理论是建立在诸多假设的理想情境上,容易使人忽视现实的复杂性,过于桎梏第一原理性思维可能会导致理论与现实脱节。②类比是指将不同的知识进行联系、总结与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知识技能的类比可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类比法的掌握与运用可以直接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二者之间或存在关系,但不够显著,中间可能还有其他传导机制。③视觉化思维强调将思考过程可视化,以便更高效地传递信息、启发思考。视觉化促进创意的外化,提高了沟通效率,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可能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
此外,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也可能对最终结论产生影响。尽管本研究借鉴成熟量表,并采用信效度检验等方式来尽量保证问卷所测变量的真实可靠性,但设计思维本身测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差异也可能导致测度偏差。
5.2 研究启示
学习设计思维方法论,在具体项目中开展实践,有利于掌握设计思维的工具与方法,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校教育可以通过借力设计思维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例如,以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为基础,在工作坊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设计思维的内涵、工具、操作过程与技巧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创造力。通过设计思维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潜力,降低创新创业成果落地的失败率[25]。特别地,设计思维中的同理心与知识整合通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生正向影响。因而有意识地强化同理心和知识整合的训练至关重要,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观察、理解的能力,加强对民族志、用户旅程图等同理心工具及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引导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在协作中提升知识整合技能,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方式。
同时,大学生创业避免不了失败与迷茫,适时地给予引导和鼓励,可以保护其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提升持续创新创业的自信心。高田钦、王保健(2016)也证明了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29],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越强,其积极尝试践行创新的意愿与能力就越强,从而在设计思维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探索出最佳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同时,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加强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失败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更有利于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9],进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培养高素质的“三创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