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团队的形成模式及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2021-06-16孙明贵

创新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创业者资源过程

孙明贵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1 引言

创业活动是多个个体联动的过程[1],创业企业的经营不是个人,而是由团队共同承担的[2-3]。Reynolds(2000)把创业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受孕期、怀胎期、幼儿期和青年期[4]。在创业过程中,通常某一个人作为领导首先出现,并对创业起主导作用[5]。受孕期是指某个体开始考虑创造一番新事业,并为此付诸实践。怀胎期是正式开展创业活动,并在其过程中形成创业团队。幼儿期则着手创办企业,并在青年期得以确立。在幼儿期和青年期担任运营职责的是管理团队,创业团队中的成员有的成为管理团队的一员,也有的从中退出。

创业绩效与创业团队的形成速度、政治关系等紧密相关,相对于单独创业而言,团队型创业取得成功的概率更高[6-8]。团队的优势在于其由具有多种性格、特性、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构成[9]。因此,企业家团队是影响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10]。创业团队中的企业家核心成员在创业目标的提出、创新精神的育成和沟通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功能结构对今后管理团队的发展模式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其形成过程并没有被充分地揭示[11]。对创业团队的研究之所以很不充分,原因在于把尚未成立的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存在难以识别等方面的困难,而且对失败的事例进行事后触及也是比较困难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已有团队行为和不具有人事权的团队等方面,忽略了团队的形成等问题[12-13]。

2 创业团队形成模式的研究现状

创业活动本质上属于企业家精神、组织变革与创新管理的领域。Schumpeter(1934)提出企业家的核心属性在于通过新的融合推动非连续性的变革[14]。Kirzner(1973)也认为企业家的职能是积极开拓新机会和带来新进步[15]。Shane&Venkataraman(2000)把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发现、评价和开拓机会的行为[16]。近年来,企业家的研究视角转向资源基础理论[17],机会认知能力作为一种资源受到关注。在机会认知方面,存在基于Schumpeter理论学派和Kirzner理论学派两种不同视角的观点。前者以Shane和Baron等学者为代表[18-20],强调机会的发现和识别;后者以Krueger[21-22]和 Sarason,Dean 和 Dillard 等[23]为代表,强调有意识地创造、构筑机会的观点。另外,很多学者把机会认知与基于认知的机会而开展经营活动的机会实现看作是连续的关联活动。但是,机会实现并非都能取得收获,即使捕捉了相同的市场机会并实施创业,在能否取得收获上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有必要提高对创业机会实现活动的重视。

执行创业实现活动的是管理团队,其核心是在公司成立之初形成的创业团队。在解释创业者如何组建团队中,存在着人际关系和资源探寻两种理论模型。前者着眼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等社会情感在团队形成中的作用,后者则侧重于从经济合理性等有用性的视角上认识团队能动的形成过程[24-26]。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创业者把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纳入团队中;资源探寻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寻找和吸收,把能够提供创业资源的相关人员吸收到团队中。

人际关系理论的依据是“类似性—引致模型”[27]。在团队形成过程中,创业者从年龄、籍贯、性别等先天属性和教育、职业经历等后天属性出发,选择与自己关系接近的人员。该理论认为,与自己类似性高的人接触的概率高于类似性低的人,因而加入团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与该理论相似的另一个理论是社会网络理论,该理论为创业者提供可能接触到的人群关系。社会网络是商业伙伴中最一般性的资源[28],从便利性和搜索成本方面看,这些廉价的和可信赖的资源会被优先利用。

资源探寻理论源于资源基础理论[29]。该理论认为,创业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创业者通过寻找和吸收那些自身不足的资源而组建团队[30]。资源探寻理论的有效性在网络理论上也获得了支持,网络探寻是超越人际关系的近亲性搜索成员的方式之一,因而属于弱纽带关系。弱纽带关系对网络连接中的信息传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弱纽带可以提高信息的价值[31-32]。

由此可见,将社会情感和功能性因素结合起来,从创业者的关系资本视角[33],关于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和团队关系质量对创业团队有效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在持续深化中[34]。

创业者往往把社会网络作为获取资源的第一手段[35],当不能直接获取资源时才求助于间接性纽带。因此,创业团队的形成不是在人际关系模式和资源探寻模式中选择哪一个的问题,而是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加上资源探寻。实际上,人际关系理论解释性较高,创业者在发现管理团队的过程中比起功能性而言更重视信赖性[36]。创业团队并不是由具有丰富经验和多种职业能力的专业人士构成的,而是基于与创业者的亲疏关系而形成的[37]。

创业者之所以不会对创业资源充分地进行探寻是因为他根本做不到,创业者对创业资源认知的差异性导致了这一点。在创业者对所进入的领域尚不能充分认知的情况下,其很难把握究竟需要哪些资源、需要多少资源等问题,只能基于有限理性下的满意化原理选择与自己具有近缘关系的资源。实际上,对一个陌生行业或不熟识领域探寻人力资源是很少发生的[38]。在创业规模较小、合作关系不多的情况下,创业团队的规模也较小[39]。但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92%的创业者在创业领域具有行业经验[40],他们意识到在创业过程中必须加深对创业领域和所需资源的理解。除此之外,还有观点提出,网络泡沫时期的创业者之所以没有实现盈利,与其说是对创业所需资源考虑不周,不如说是非理性创业的结果。但是,这种观点是短视的,没有重视资源探寻并不只是因为创业者能力不足。

另外,创业者没有主动搜寻资源是因为把注意力放在了团队运营问题上。资源探寻不单是能力问题,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组织流程对团队功能的影响以及创业团队的运营效率等问题会随之产生[41]。因此,如果追加成员会导致团队运营困难,创业者就不会考虑去探寻资源。但是,如果说创业者在企业成长目标的激励下,扩大团队规模和筹措资源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为什么对促进创业成功追加功能性资源的想法被抑制了?对于这一点至今尚无清晰的结论。

毋庸置疑,创业团队影响创业绩效,但是,近年来对团队特质在团队有效性中媒介作用的关注度有很大的提高[42]。关于企业家团队的构成与绩效之间关系研究方面,在“同质性—异质性”或“凝聚性—多样性”等视角积累了不少成果。根据相吸性理论,在属性、价值观、指向性等方面的相似者之间有助于构建关系,因而通过人际关系构建的团队同质性强、凝聚力强。另外,在资源探寻理论下,如果能够超越人际关系来满足必需的特定资源,创业团队的功能就会更加完善,规模也就相应扩大了。因此,相比依赖于人际关系建立的团队而言,其异质性高、更富有多样性。

但是,关于创业团队的“同质性/凝聚性”与“异质性/多样性”,哪一方面能够提高绩效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从前者有效的观点出发,Ensley,Pearson&Amason(2002)[43]提出,创业团队的凝聚性在情感关联上具有负影响,在认知关联上具有正影响,对创业成长产生正向的影响。Chowdhury(2005)[44]指出,人口学上的多样性对企业家团队的有效性不是重要的,对团队层面认知的概括性和团队承诺没有贡献,对团队机制起有效性作用。从后者有效性的观点出发,对创业绩效影响比较多的因素包括:创业团队思想的多样性[45]、受集合性认知影响的个体认知、创业行为在绩效中的媒介作用[46]、个体工作经验在团队中的传播和共享[47]等。其核心观点认为,参与创业的过程本质上是自我决策的结果,不是基于团队特质而产生的。

上述观点之所以产生分歧,原因在于忽略了时间这一变量。同质性虽然有助于增强社会联系和团队内的信赖,但是如果多样性不足会降低环境应变能力,在信息滞后导致有效信息不足等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下可能招致竞争劣势[48]。从短期上看,由同质性引发的凝聚性和认知性关联对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在环境激烈变化的创业活动中,能够适应长期变化的应变能力的异质性对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的可能性更高。另外,在创业初期阶段,虽然凝聚性占据有利地位,但是随着事业的发展,多样性会更加重要[49]。鉴于此,创业团队由人际关系而形成,但是随着创业持续深入,不断探寻资源,提高经营团队的多样性更为重要。但是实际上,在竞争激烈的新兴行业,创业团队组织化过程中的创业一方往往更看重业绩[50],因此,不能仅仅研究团队特质问题,还要按照行业特性的相关线索,研究团队行为在团队有效性中的媒介作用。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尚无实质性的进展。

总之,创业团队特性的不同大多可以通过创业团队形成过程的不同而加以说明,另外还可以考虑作为创业团队核心的企业家团队的构成与创业成长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但是,在创业团队形成过程的不同点与组建后的企业成长关系等方面,吸收行业特性等因素的实证研究尚不充分,存在不少无法解释中介作用的空白点,案例研究在揭示这些问题方面可以提供有益的素材和证据。

3 基于案例分析的创业团队形成模式比较

在探明创业团队形成过程的不同点及其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需要研究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在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中,什么情况下通过资源探寻追加团队成员,什么情况下不去追加团队成员?分析过程的着眼点是:在创业团队形成过程中,借助于资源探寻获取成员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创业者的意图和创业环境而做出的选择。第二,在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中,借助于资源探寻获得团队成员在什么情况下对以后的绩效产生有效的作用?分析过程的着眼点是:借助于资源探寻追加团队成员,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对绩效起到有效作用。由人际关系形成团队,也有很多创业成功的事例,并非只有借助于资源探寻才能形成创业团队。因此,有必要针对资源探寻形成创业团队的方式设定一定的条件,从而揭示影响资源探寻有效性的因素。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了便于调查和比较研究,特别选取同一时期两家以技术创新为依托进行创业的团队为研究对象。案例分析中查阅了两个创业团队的文件、信息等资料,主要的信息来源是对创业参与者的访谈,同时借助于访问观察、会议记录、备忘录等二手资料作为补充和辅助信息。在访谈中,调查对象选择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成员,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提问涉及邀请创业和参与创业经历、当时自身的状况和决定参与创业的原因等。通过深度访谈考察团队形成的背景和动因,探究团队组建者个人的背景、偏好、经验和能力等因素对团队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两个团队形成过程的不同特点,并找到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内在原因。通过案例的比较,研究研发团队在什么情形下会采用人际关系模式,在什么情形下会采用资源探索模式。

两个案例均属于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中的创新创业项目:一个是依托“SGLW三相水冷式风力发电变压器”研发成果进行创业的团队(简称T团队),另一个是依托“电流互感器二次过电压自动保护装置”研发成果进行创业的团队(简称M团队)。两个创业团队均成立于2013年,T团队的项目研发周期为1年8个月,M团队的项目研发周期为1年5个月。T团队的研发项目由于风力发电行业热度降低,新产品无法投入市场,整体研发投入没有收回,创业没有取得成功。M团队则很快实现了产业化,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2016年8月出现盈利。

T团队由四人构成,团队组建者L为985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在电力企业从事3年技术工作后辞职创业。在组建T团队的过程中,L首先把在过去公司工作的同事G拉拢进来,然后游说在培训班上结识的F加盟团队中来,第三位成员是L在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之前在一家外资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由此可见,T团队是典型的依赖人际关系组建的,且均由技术相关的专业人员构成,学历、专业和年龄基本相似。L负责整个团队的预算、采购和人员管理等事务。

M团队由五人构成,团队组建者Z为国内普通高校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先后在国企、外资企业等做过工程师、项目主管和研发经理,已有12年的工作经验。在组建团队时,Z首先将在系统构架设计上经验丰富的S纳入麾下,预算工程师Y是第二个加盟者,由于Y对行业情况十分熟悉,整个项目的对外沟通也由其负责。在技术骨干的招募过程中,Z把目光投到行业标杆企业中,经过多方打听考察将分别在两家企业工作的技术骨干以丰厚的报酬吸引过来。由此可见,M团队是典型的依靠资源探索组建的,团队成员的构成比较丰富,年龄、背景和特长各有侧重。整个项目的系统设计、预算、对外沟通等工作各有分工。

两家创业团队的特性、形成过程、业务特性与创业绩效如表1所示。

表1 创业特性、创业团队形成过程、业务特性与绩效

4 创业团队形成过程和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

对上述两个创业团队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两个团队的形成过程分别代表了人际关系和资源探索两种不同的模式。研究这两种模式需要面对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业团队组建者个人经历对团队形成过程的影响;二是创业团队的构成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从影响创业团队形成的因素上看,主要涉及创业发起人的个人经历、工作经验及其与创业领域的匹配性等方面。

创业发起人的个人经历影响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在上述两个案例中,T团队的L和M团队的Z虽然都是技术人员出身,但是L仅仅在一家企业工作过,且工作时间较短,对行业的情况并不完全熟悉,只能吸收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同事、同学等)加入团队,其个人的人际魅力或许是组建创业团队的决定因素。相反,Z则有多家公司工作的经历,而且历任过不同的岗位,行业经验丰富,可以超越朋友圈获得社会资源。在创业过程中,Z可以根据创业需求来吸收人才,尤其是两名技术骨干在此之前并不熟识。由此可见,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与创业发起人的个人经历、行业经验等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创业者早期的工作经验影响其创业团队组建时的视野。T团队的创业发起人L工作时间较短,对电力市场创业的理解受到其专业技术的制约。换言之,L在有限的工作期间内主要经历的都是纯技术工作,这就导致他认为只要项目研发成功,把产品做出来就可以获得成功,因此,在组建创业团队的过程中吸收的全部都是相关技术从业者,其目标很清楚,就是尽快攻克技术难题。M团队的Z则不然,他先后经历过技术、项目主管和部门经理等工作职位,虽然自己是技术专家,但他注意吸收财务、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团队组建时的视野显然受到了他之前工作经历的影响。

从影响创业绩效的因素上看,主要涉及团队的构成、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员的吸纳过程等方面。

T团队的失败表面上看是风力发电市场变化引发的,新产品打不开销路导致创业失败,但是从创业团队成员的构成上看,该团队清一色是技术人员,人员组成单一化,团队功能缺失是不可否认的。相反,M团队的成功不仅是由于Z属于技术专家,而且还吸收了创业过程不可缺少的预算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的人员,创业团队具有研发、财务和营销等完善的功能。创业团队的构成差异并不是仅仅体现在专业上,M团队的成员大多具有在大公司工作的经历,他们在对外沟通、熟悉行业规则、资本运作等方面的能力扩张和延伸性要优于T团队,这也是M团队能够创业成功并运作上市的原因之一。可以设想,T团队即使创业成功,也不会像M团队这样取得上市这么好的成绩。

创业发起人在相关行业中的经验不同导致对创业的理解有所差异。T团队的L只有短暂的技术工作经验,对创业的理解比较单纯,走技术创业的道路比较明显,不具备财务、营销等方面的意识,对外部相关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M团队的Z经历过项目管理、研发管理等工作,对创业的理解更全面一些,这是他吸纳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加盟的主要原因。实际也证明,Z的创业意识对创业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个创业团队项目的技术研发均取得了成功,因而创业绩效的差异并非技术方面决定的。Z在创业团队形成的早期就预见到这一点,在研发尚未成功之时就吸纳了财务和营销人员。

创业并不是从一无所有的地方创建一家企业,而是不断吸收创业者的过程[51]。T团队的创业者L没有将企业发展目标与创业者个人目标结合起来,片面地重视了个人能力,倚重于个人的技术专长来推动创业项目的完成,吸收其他加盟者只不过是想加速研发进程,尽早把产品做出来。相反,M团队的Z一开始就把企业的成长作为目标,没有过多地体现个人的能力和专长,不是突出个人在创业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

在T团队中,企业自身的要素与经营策略之间没有很好地相互整合。T团队经营策略的失误是创业者自身短板和绩效评价缺失的必然结果,导致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初期的创业团队完全是依赖于人际关系而形成的,创业团队必然是同质化的,而且由于人际关系纽带很强,创业团队内部很难形成不同的声音,感情大于理性,在对外沟通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位正是二者无法有效整合的根源。

随着企业的成长,创业团队要通过充实相应的人力资源而转变为经营团队,此时资源搜寻对于确保各类专业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如何通过资源搜寻将所需人才追加到怀胎期的创业团队中,并成为婴儿期以后经营团队的成员是需要创业者把握的重要问题。M团队在怀胎期就通过资源搜寻提高了组织功能的网络化,其优势正是在初期阶段就重视凝聚性。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创业早期进行资源探寻就一定是好的,实际上大多数创业团队在早期是通过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但是,在本案例中,M团队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其关键就在于从创业最初就通过资源探寻获得了各类人才。本案例中创业领域的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属于设备投资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与客户和政府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业务的顺利推进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在创业的怀胎期募集人才是比较难的,进入幼儿期后创业已经有一定的眉目,对人才的吸引力提高,人才招募相对容易了。但是,这不等于说在怀胎期只限于人际关系模式而不进行资源探寻,即使存在难度,也应尽早地重视资源搜索在招募创业团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新兴行业,推进创业团队的组织化是有效的策略,但受到企业成长速度的影响。在成长速度高的情况下,提高创业团队功能的网络化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为企业高速成长可以为创业团队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条件。创业企业的成长虽然通过自身的战略可以部分控制,但是竞争环境的影响也不能低估。成长导向越高,在怀胎期越应该重视资源探寻。与此同时,创业初期的业务规模也对人才的获得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业务规模越小,利用人力资源模式组建创业团队的可能性越大。在创业初期,很少能够确切地知道需要哪类人才,能否招募到适当人才也难以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更加要求创业发起人不拘泥于人际关系,而是通过资源探寻健全创业团队的功能。上述案例分析表明,融资、财务运营、市场营销、外部沟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于支撑创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5 研究结论与应用价值

通过对T和M两家创业团队的比较研究,在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可以获得以下结论。

第一,在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中,如果创业者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互分离,有可能会有意识地回避资源探寻,因此,公司治理思想的不同是导致创业团队形成方式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案例分析中,T团队的L虽然识别出创业机会并启动创业,但是在经营团队的组织化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了业务运营的失败。不能说L个人能力不足,而是说明其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创业之始,L就有明显的创建一家“自己的公司”的意识,组建创业团队的原则就是不能破坏个人目标,从自我意识出发组建团队必然会排斥异质性资源。相反,M团队的Z则没有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对立起来。公司治理是透明的、开放的,只要经营需要,可以吸收任何资源,对公司的控制欲望不高,因而吸收具有各类特质的创业人才的可能性就较高。由此可见,创业者的个人目标、公司治理思想等是影响创业团队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公司控制权的讨论较多地集中在已有公司的治理上,本文研究发现,实际上在创业之始(公司尚未形成),创业者就已经具有不同的公司治理思想了。

第二,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受到企业成长速度、人力资源筹措特性和业务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创业过程对人才的依赖度很高,特别是那些特殊人才募集难度更高,这就导致创业发起人容易以人际关系为导向组建创业团队,但是其中的弊端在案例中做出了充分的分析。为了克服人才招募的难度,创业者需要考虑加速企业的成长速度,随着企业成长,人才招募的难度随之降低。创业初期的业务规模对创业团队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业务规模越大,越需要功能健全的组织功能,因而通过资源探寻形成创业团队具有更大的优势。对于那些未来成长性难以预料、业务规模小、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灵活调整的创业领域,通过人际关系模式形成的创业团队,在创业后期要以资源探索方式追加人力资源,才能保证创业的有效性。上述案例研究所提出的业务特性与创业阶段相互适应的这一观点,揭示出创业团队形成过程与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创业团队的凝聚性(人际关系模式)与多样性(资源探寻模式)哪个更重要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在引入不同的创业发展阶段后迎刃而解。换言之,在考虑业务规模、创业发展阶段、创业特性等条件因子后,能够较好地回答决定创业团队有效性等方面的很多问题。

创业活动十分复杂,所有的创业团队都有自身所处的行业和领域,创业的基础和条件也不尽相同。虽然本文研究的案例属于机电一体化领域,对技术和产品性能要求高,创业的专业性强,市场关联度显著,创业初期研发投入较大,但是对于创业团队形成的两种模式、创业团队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等方面的讨论结果对其他领域和行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创业者资源过程
桑梓情深的创业者
我给资源分分类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互联网创业者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对创业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