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长安通姑臧南道交通线路复原研究

2021-06-15苏海洋

敦煌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汉简线路

苏海洋

内容摘要:以悬泉汉简Ⅴ1611③:39A、B记载为基础,建立了西汉晚期长安通姑臧南道的时空框架。利用出土文献、传世文献、考古发现、实地调查、卫星影像调查和谷歌地球模拟测量等方法和手段,复原了长安通姑臧南道主干道走向,即由长安城北墙中门厨城门出发,过中渭桥至渭城驿,沿渭河北岸西行,经扶风厩、细柳观、槐里、斄县、郿县、郁夷至虢县,折西北行,经千河流域的蕲年宫、雍县、隃麋县、汧县至大震关,过陇山西行,经陇关、凉州刺史治、略阳、奉捷、成纪、平襄、兰干、勇士、榆中至石城津或郑伯津,北渡黄河,经枝阳、令居至允街,翻越今乌鞘岭,西北经苍松、鸾鸟、小张掖至武威,全程实际地面距离988.8千米,合二千三百七十八汉里,与Ⅴ1611③:39A、B记载的里程符合。

关键词:西汉晚期;长安通姑臧南道;线路;汉简;高精度复原

中图分类号:G256.1;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1)01-0086-09

Abstract:A detailed render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framework of the southern route of Changan-Guzang Road in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information recorded in the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V1611③: 39A-B from Xuanquan. Excavated documents, classical documents,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 field surveys, satellite image surveys, Google Earth simulation surveys and other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create a restored version of the Southern Route of Changan-Guzang Road. The route this ancient road followed is as follows: the road begins at Chuchengmen Gate and passes through Zhongwei Brigde toward Weicheng Station, then goes westwards along the north bank of the Weihe River through Fufengjiu, Xiliuguan, Huaili, Tai, Mei, Yuyi and Guo counties before turning northwest to pass through the Qinian Place and Yong, Xumi and Qian counties until it reaches Dazhengguan Pass. The road then scales Longshan Mountain to either Shichengjin Ferry or Zhengbojin Ferry via the Longguan Pass, Liangzhou Governor offices, and Lueyang, Fengjie, Chengji, Pingxiang, Langan, Yongshi and Yuzhong, and then turns north to cross the Yellow River. The route then passes through Zhiyang, Lingju and Xianjia, crosses Wushaoling Mountain, and finally turns northwest to the city of Wuwei via Cangsong, Luanniao and Xiaozhangye. Changan-Guzang Road covers an actual ground distance of 988.8 kilometers, equal to 2,378 Chinese li,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ance recorded in Ⅴ1611③: 39A-B.

Keywords: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Southern Route of Changan-Guzang Road; route;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high-precision restoration

引 言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研究和考察丝绸之路的热潮。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足,学界对长安通河西走廊交通线路走向的认识多有分歧:如鲜肖威[1]和齐陈骏[2]认为汉唐长安通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有北、中、南三条线;吴礽骧认为只有南、北两条线,对所谓中线提出质疑[3];杨建新则认为有五条通道[4]。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学界开始利用河西汉简新材料研究长安至姑臧段和河西走廊段驿置及线路走向。如何双全对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和悬泉遗址汉简《传置道里薄》中驿置地望及东西向交通线路进行了初步研究[5];郝树声考证了敦煌悬泉汉简中记载的驿置的具体位置[6,7];李并成将考古和文献方法结合,考察了酒泉郡十一置具体位置[8];张国藩指出了居延、悬泉汉简《传置道里薄》的交通史价值[9]。从目前出土的新材料看,汉代有长安经安定高平至姑臧和经天水平襄至姑臧北南两条主干道(简称为长安通姑臧北道和南道),并非三条或五条。居延简74EPT59:582和敦煌悬泉90DXT0214①:130两简记载的驿置前后相衔接,完整地勾勒出长安经安定高平至姑臧,再由姑臧西行至敦煌的东西向交通干道线路。但与北道相比,对南道沿线绝大部分驿置的记载阙如,残存者则分散在悬泉90DXT0214①:130,92OXT③:39A、B,ⅡT0315①:35和Ⅴ1611③:39A、B诸简中。受此限制,关于汉长安通姑臧南道走向及线路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本文以悬泉简Ⅴ1611③:39A、B为基础,结合其他出土文献、传世文献、考古调查、实地调查、卫星影像调查及谷歌地球標尺工具模拟测量,对西汉长安通姑臧南道的走向、线路及里程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 时空框架的建立

悬泉汉简Ⅴ1611③:39A、B完整记载了由敦煌悬泉(?)经张掖至武威后,分别经安定高平和天水平襄通长安的郡级及以上相邻节点间里程及走向,为长安通姑臧南道的复原提供了时空框架。

(一)Ⅴ1611③:39A、B年代问题

Ⅴ1611③:39记载:“张掖千二百七十五一,冥安二百一七,武威千七百二,安定高平三千一百五十一里……(A)金城允吾二千八百八十里,东南。天水平襄二千八百卅,东南。东南去刺史□三□一八十里……长安四千八十(B)”[10]金城郡设立于汉昭帝元始六年(前81),从简文中“金城允吾”看,该简抄写年代肯定在汉昭帝元始六年以后。刺史制开创于武帝时期,但直到汉元帝时期(前48—前33)才有固定的掾属和幕僚机构[11]。从Ⅴ1611③:39B记载看,凉州刺史已经有固定治所,所以该简抄写于汉元帝至王莽时期,反映的是西汉末年的交通状况。

(二)Ⅴ1611③:39A、B的校勘问题

该简B面是目前能见到的汉长安通姑臧南道线路走向与里程的最完整、最确切的记载。不过,从简文算得偏西的允吾与武威间里程比偏东的平襄还要多三十里,显然有误。《元和郡县图志》:“允吾故城,在(广武)县西南一百六十里。”[12]唐广武城即永登县中堡镇罗城滩古城(详后);一百六十唐里合今86.4千米。测得从罗城滩古城西南经中堡、通远、河桥驿、窑街至青海民和川口镇的距离是86.4千米,川口镇即允吾故城所在。川口镇至武威间6个模拟测量路线的距离平均值是250千米,合西汉“六百零一里”,与“千七百二”相加为二千三百零三,所谓“二千八百八十”可能为“二千三百八”之误抄。“去刺史□三□一八十里”,据上下文推断为“去刺史治三千一(百)八十里”[13]。

(三)Ⅴ1611③:39A、B所见长安通姑臧南道里程及走向问题

根据校勘后的文献计算相邻节点之间的距离,并利用谷歌地球标尺工具模拟测量,发现金城允吾至天水平襄间地面实际距离要比文献记载距离多出62.5千米(见表1)。说明长安通姑臧南道主干道并不绕道金城允吾,而是由武威姑臧(今武威东关)翻越乌鞘岭,顺庄浪河至兰州河口镇或西固一带南渡黄河,直接东南经天水平襄(今通渭西旧店子)、凉州刺史治(在今张川县城西关)至长安。下面,笔者分段考述西汉长安通姑臧南道线路走向。

二 长安至天水平襄段线路走向及里程

(一)长安至凉州刺史段

笔者考得该段线路由长安过渭河,沿渭河北岸西行至今宝鸡千渭交汇处,折西北,沿千河岸边阶地和塬面至华亭县麻庵乡,过陇山,偏西南至渭河支流牛头河上游的张川县。

汉代由长安西行者,大多出长安城北墙中门厨城门(西安未央区六村堡乡曹家堡[14]),过中渭桥(西安市西席村北[15])至渭河北岸的渭城[16](咸阳宫棘门[17]外)。侯旭东对悬泉汉简中“传信”下达地点统计结果表明,自长安西行多下渭城[18]或渭城以西的扶风厩[10]5-7。

由渭城沿渭河北岸西行,经扶风厩至细柳仓。文献记载[12]14和考古发现[19]证明细柳仓在今咸阳市渭滨乡吕村、过唐村一带村。汉代在细柳置观,可能是馆驿之所[20]。西行者亦可出西墙便门或雍门,经交道亭至西渭桥[16]159(咸阳市钓台镇马家寨[21])过渭水至细柳仓。

由细柳仓继续西行经槐里[22](兴平县埠寨镇[19]454-455,459)至斄县[22]25(杨陵法禧村[23])。《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传食律〉》有汉初长安与高陵、池阳、槐里之间的乘传往返路线的规定[24],槐里为由长安西行必经之地。斄县东汉并入郿县,改县为亭[25]。广汉新都人王忳拜郿县令,到任后至斄亭,夜有女鬼哭诉说:“妾夫為涪令,之官过宿此亭,亭长无状,贼杀妾家十余口,埋在楼下,悉取财货。”[25]2680-2681涪令即涪县令,涪县属广汉郡。斄亭处于西入凉州、西南入蜀的东西向交通干线上。

由斄县经郿县[12]43[26](治眉县常兴镇尧上村南0.5千米[27])、郁夷县[22]35[26]414(宝鸡市阳平镇宁王庄遗址[28])至虢县[16]1545(宁王庄遗址西18.7千米),在今千河和渭河交汇处,溯千河西北行,经蕲年宫(长青镇孙家南头村堡子壕[29])、雍县[16]1545(凤翔县城关南[30])至隃麋县[26]413[31](千阳老城东门外二里[32])。三国魏太和五年(231),诸葛亮围祁山,司马懿“屯兵长安……张郃劝帝分军驻雍、郿为后镇……遂进军隃麋。”[33]当时,丝绸之路由郿县西行至今千河和渭河交汇处的虢县后,不是继续沿着渭河北岸继续西行,而是沿着千河左岸陆路或溯千河河道经雍至隃麋。《水经注》引《东观汉记》说:“隗嚣围来歙于略阳。世祖诏曰: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郁夷、陈仓分部而进者也。”[26]414当时战争物资水上运输有两条路:一是在陈仓溯渭河至上邽(今天水市);另一条在郁夷溯千河故道至隃麋,后改为陆路,经汧县、大震故关、陇关、刺史治至略阳。考古工作者在蕲年宫遗址西600米处的千河东岸发现西汉大型码头仓储建筑遗迹[34];在千阳县(汉代隃麋县)冯家堡南发现一处秦汉宫殿建筑遗址[35],这座宫殿位于虢县溯千河至隃麋和虢县经雍县至隃麋的水陆两道汇合处,兼具驿站和行宫功用。

由隃麋县经汧县[22]3[26]413(郑家沟村南[36])继续西北行至大震故关。始建国二年(10),王莽置四关将军,命右关将军王福曰:“汧陇之阻,西当戎狄。”[16]4117汧即汧山,陇即陇山,汧山在东,陇山在西,二山东西相连,故汧陇联称。东汉辛氏《三秦记》说:“震关东望秦川如带。”“陇坂谓西关也。”[31]687说明汉代汧陇之地有东、西二关,大震关在东,当为东关;陇山关在西,为西关。在今陇县固关东街曾发现一座汉代古城,东至穆家庄北河,西至李家沟河岸,南至固殿渠,北至陇固公路。中部断崖有灰土堆积层,厚约2米。距李家沟河150米处,曾发现东西走向夯土城墙遗迹,高约2米,东西残长约160米[36]819。可能为汉代大震关所在地。

由大震故关继续溯千河西北行至甘肃华亭县麻庵乡千河与其支流铜厂沟交汇处,西南向翻越道堡石梁至陇山西麓的陇关。考察中发现的华亭县麻庵乡石家地湾古栈道和古道、铜厂沟栈桥和古栈道、张川县恭门镇河峪村东汉摩崖石刻、白起堡、秦汉古道,印证了陇道的历史地位。顺帝永和五年(140),“且冻分遣种人寇武都,烧陇关,掠苑马。”[25]2895东汉时,西河六郡牧苑中除汉阳流马苑外,其余均废。且冻羌人所略掠“苑马”必出自汉阳流马苑(关山牧场)。从先“烧陇关”,后“掠苑马”的顺序看,陇关在流马苑西,最大的可能在“陇口”[26]410(牛头河支流樊河出山口)附近。“陇口”南3.5千米的下城子古城内曾采集到汉代铜镜、铁铧、陶器和宋代遗物[37],为汉代陇关和宋代弓门寨故址。在千河与铜厂沟交汇处,可不经陇关、凉州刺史治去略阳,而是沿千河右岸西北行,翻越南掌上入略阳川(今清水河),经街泉(今张家川县王镇东)至略阳,但沿途道路艰险难行,非官道所经。

由汉陇关向西,翻越牛头河支流樊河和后川河的分水岭,至凉州刺史治所陇县。陇县西汉属天水郡[16]1612,东汉属汉阳郡,一度为凉州刺史治[25]3517。位置应该在秦水(由南川河和杨川河汇合而成)以北和亥、松多二水汇合后的河道(北川河)以南[26]410,即今张家川县城西街一带。

在确定刺史治和长安之间16个必经的节点后(其中扶风厩无法精确定位),精心选择了99处新石器时期至秦汉时期遗址和墓葬,结合千河故道、陇山古道遗迹,采用以点定线、点线结合的原则,测得从厨城门出发,经中渭桥,7.2千米至渭城驿,由渭城驿经扶风厩,22.6千米至细柳观,12.9千米至槐里县,43.5千米至斄县,23.1千米至郿县,28.5千米至郁夷县,18.7千米至虢县,16.8千米至蕲年宫,14.5千米至雍县,39.2千米至隃麋县,45千米至汧县,31.2千米至大震关,55.3千米至陇关,15.7千米至凉州刺史治陇县,计374.2千米,合900汉里,与汉简记载的长安至凉州刺史治间里程相同。

(二)凉州刺史治至天水平襄线路走向

西汉在凉州刺史治和天水平襄间自东向西依次设略阳、奉捷和成纪三县。

由陇县故城西渡樊河,翻越牛头河支流樊河和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分水岭,沿清水河干流南岸二级阶地西行,经今龙山镇、陇城镇至略阳道故址。《水经注》记略阳川水(今清水河)“西径略阳道故城北。泥渠水出南山,北径泥峡北,入城。”[26]408泥渠水即今薛李家沟,泥峡即今陈家峡。建武八年(32)来歙从番须、回中伐山开道,克略阳。隗嚣率众以激水灌城的方法围攻来歙[25]587。今薛李家沟汇入清水河处西南0.5千米的菜河村古名大城村,村中出土两汉魏晋时期的遗物甚多;村南南山有大型汉墓群,出土三国时期的弩机。

由略阳故城出发,沿清水河南岸继续西行,经今五营镇至奉捷故址。悬泉简ⅡT0315①:35记载了清水河谷的一段驿道:“□□至略阳卅五里,略阳至街泉五十五里”[13]。根据该简地名排列顺序,“□□”在略阳以西,街泉在略阳东。西汉“卅五里”合今14.6千米,无法识读的地名在莲花镇上河村,可能是位置失考的天水郡奉捷县。

由奉捷故址北渡清水河西行,经扯弓塬至下店洼,再西渡葫芦河,折西北进入葫芦河支流南河,在南河两岸阶地交替前行至成纪古城[26]407(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东南[38])。

由成纪古城沿南河左岸二级阶地西北行至陇川镇,西南翻越南河和散渡河分水岭,至散渡河上游的平襄镇,又西微偏北行至旧店子。旧店子一带是《水经注》记载的天水郡治平襄所在地[26]407。“更始初,成纪隗崔等起兵应汉,攻平襄,杀镇戎大尹李商又”[39]走的应该是上述这条路线。不过,旧店子一带尚没有发现汉代古城。何钰认为平襄镇马家磨村南300米的汉代古城是平襄故城[40]。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邓骘遣任尚等讨叛羌,大败于平襄”[39]413,走的应该是长安經凉州刺史治至平襄的路线。

在确定刺史治至平襄间3个二级节点位置的基础上,参考沿途31个古遗址及传统道路遗迹,测得由刺史治出发,29.7千米至略阳道故址,14.6千米至奉捷,33.7千米至成纪故城,67.7千米至平襄故址,计145.7千米,合三百五十汉里余,与汉简记载的刺史治至天水平襄间的距离基本吻合。

三 天水平襄至武威姑臧间线路走向及里程

笔者考证,西汉在平襄至姑臧间自东向西设兰干、勇士、榆中、金城、石城津、郑伯津(青石津)、枝阳、令居、允街、仓松、鸾鸟、小张掖10县和两个关口。

从平襄故址沿散渡河北岸西行,在新店子上史家山,越战国秦长城至锦屏村,又上何家大山至马营下山,继续沿散渡河北岸西行至王家中岔,翻越散渡河(渭河支流)和关川河(黄河支流祖厉河上游)分水岭至宁远镇,沿关川河谷右岸西北行,经红土窑、店儿川、李家堡、定西市、三十铺至巉口镇兰干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前,史家山至红土窑段古道遗迹尚存。

兰干:兰干故城即今巉口遗址[41],位于祖厉河支流关川河和称钩河交汇处的第一台地上,出土大量汉代板瓦、筒瓦残片、铁器、铁渣和牛、羊、马等畜类骨骼、官铸货币以及“颍阴丞印”封泥、新莽权衡(8件)[42]等珍贵文物。《水经注》称巉口一带关川河谷为“牛官川”[26]50,为“兰干川”之误抄,巉口遗址当为西汉兰干故城,其衙署驻地在遗址西北角新莽衡器[43]和官铸货币出土地附近。“颍阴承印”封泥表明汉颍川郡(今河南境内)颍阴县(今河南许昌)文书曾递送到此,意味着兰干位于汉代东西交通驿道沿线。

勇士:由兰干故城向西翻越车道岭入黄河支流苑川河上游,经甘草店、清水驿至勇士故城。《水经注》卷2《河水注》载:“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径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万余人,到襄武、首阳、平襄、勇士,抄此苑马,焚烧亭驿,即此处也……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十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26]50太元二十年(395),因南景门坏,西秦迁都苑川城。东古城[44]附近有“太子营”、“接驾嘴”等地名,反映了西秦乞伏乾归在此称王、以太子乞伏炽盘为尚书令的有关史实。由东古城向东40千米(合北魏七十里)即巉口遗址。所以,巉口遗址当为东苑城,东古城当为西苑城即勇士城。西汉政府在此处建有亭驿,以维护东西交通的畅通。

榆中:由勇士城西南经双店子、三角城、连搭、杨兴店至榆中故城。榆中秦时为地区名,西汉因地置县,属金城郡[16]1611。根据《水经注》卷3《河水注》“榆中在金城东五十许里”[26]79的记载,结合卫星影像负植被标志与负霜雪标志判读,推断故址在今榆中定远镇东南2.9千米处。《读史方舆纪要》云:“中平二年,董卓破群盗边章于美阳,章走榆中。”[39]420美阳(今陕西武功西北)在郿县东北,边章是金城郡人,向西逃跑的路线必沿长安通姑臧南道。

金城:由榆中故址西北行,经柳沟河、黄河南岸至金城北门。在华林坪曾发现一古城,出土汉晋遗物和城基夯土层遗迹[45],北部刚好正对着黄河由东南折向东流的转折点,与《水经注》卷2《河水注》“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26]49的记载吻合。

石城津与郑伯津:由金城故城出发,沿黄河南岸二级阶地西行至西固梁家湾村东南1.1千米处,北渡黄河至柴家台村西。在柴家台西北黄河三级阶地对格台曾发现一古城,北临石沟、西瞰黄河,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地表散见晋代灰陶片[37]22-23,为《水经注》卷2《河水注》中所记的石城津[26]49。由金城故城出发,沿黄河南岸二级阶地西行至河口镇,在庄浪河入黄河处附近的郑伯津[46]亦可北渡黄河。黄初二年(221),武威卢水胡反,声势浩大,姑臧城情祝十分危急,曹丕命张既率兵在金城速渡黄河,直抵武威增援[47],渡河之处当在石城津或郑伯津。“晋太元初,苻秦伐(前)凉军于西河,梁熙等济自青石津,苟苌等济自石城津,會攻凉缠缩城。”[39]420据笔者考察,青石津在八盘峡东口黄河南岸,因岸边岩石呈绿色得名,其东北2.5千米处即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所谓郑伯津实际上就是青石津。

枝阳:由石城津沿黄河北岸二级阶地西行至庄浪河与黄河汇合处,折北至枝阳,或由郑伯津北渡黄河至枝阳故址。据《水经注》卷2《河水注》,枝阳在逆水(今庄浪河)入河处以北不远处,逆水从城南流过[26]49。根据笔者考察,永登苦水镇东南一带处于庄浪河由开阔的河谷盆地向下游峡谷(黑石谷)过渡地段,水流自西北向东南弯曲,与《水经注》记载符合。结合苦水镇周围卫星影像正霜雪标志和负植被标志,推断枝阳故址在苦水街村东南150余米处。

令居:由枝阳故址沿庄浪河故道东岸继续北行至令居故城。王宗维考证,昔日郭淮破羌治无戴的令居城,与《水经注》中所记的广武城在一地[48]。《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广武县,南至(兰)州二百二十五里。”[12]988按二百二十五唐里合今121.5千米,测得从唐兰州治所五泉县(兰州甘南路与金昌路交汇处一带)至永登罗城滩古城的距离是122.6千米,与广武至兰州间距离基本一致。据笔者调查,罗城滩古城在罗城滩村东南100米,西临庄浪河故道,与《水经注》记载的“(逆水)又东南径广武城西”的记载符合[26]49。1983年,永登县文化馆在古城南部开2×l米探方一处,发现汉晋、唐代遗物[49],证明古城与汉代令居、前凉和唐代广武县的联系。东汉安帝初元元年(114),先零羌起义,断陇道。护羌校尉治由令居迁张掖。初元二年庞参“以恩信诏诱诸羌”,“始得还令居,通河西道。”[25]1689令居处于金城郡通河西走廊的战略要地。

允街:由令居故城出发,在其东北3.3千米处过庄浪河故道,沿其西岸一级阶地后缘至金强驿村,北渡庄浪河至允街故城。天祝县安门古城发现汉晋遗物[50],与《水经注》“(逆)水东南流径街亭城南”的记载完全吻合。街亭城即西汉之允街城。东晋隆安元年(397)河西鲜卑“曜兵广武,攻克金城。光遣将军窦苟来伐,战于街亭,大败之。”[33]3142由金城至武威,必经允街。

仓松、鸾鸟和小张掖:由允街故城出发,西北经永丰村、乱泉脑村西、乌鞘岭村、安远村、龙沟堡至苍松故址。悬泉汉简90DXT0214①:130记载了由古浪河上游至姑臧的一段路程:“仓松去鸾鸟六十五里,鸾鸟去小张掖六十里,小张掖去姑臧六十七里。”[8]56李并成先生考证,汉仓松故城在古浪县黑松驿村一带;鸾鸟故城在古浪城北7千米的小桥堡村东南一堵城;小张掖即东河乡王景寨古城[51]。郝树声认为小张掖在武威谢河镇武家寨子[7]。笔者认为,武威郡下辖10县中,有张掖县[16]1612,并无小张掖县,小张掖当为置名,而非县名。依里距,当在武威谢河镇一带。

姑臧:关于武威郡治姑臧的位置,学术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依据悬泉汉简Ⅱ0214①:130记载确定的姑臧故城的位置刚好在今武威东关一带。根据笔者调查,其范围在海燕商场以北,武威市政府以南,鸠摩罗什寺以东,大云寺以西,东西不超过500米,约汉代一里余,比与王隐《晋书》中记载的“南北七里,东西三里”[26]908相比要小得多。

在确定平襄至姑臧间12处驿置位置的同时,参考48处汉代遗址、墓葬与墓葬群,以及古道、古河道遗迹,测得由平襄故址西行,44.6千米至今宁远镇,50.8千米至兰干县,42.7千米至勇士城,21.5千米至榆中县,29千米至金城县,26千米至石城津,20.6千米至枝阳,69.7千米至令居,51.5千米至允街,32.7千米至苍松,27千米至鸾鸟,25千米至小张掖,27.9千米至武威郡治姑臧,合计469千米,合一千一百二十八汉里,与汉简记载里程一致。

四 结 语

本文以悬泉汉简Ⅴ1611③:39A、B记载的西汉晚期武威姑臧经天水平襄、凉州刺史治至长安的线路与里程为时空框架,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初步复原了西汉晚期长安通姑臧南道的走向、线路所经及31个节点间相对里程(图1),是丝绸之路线路高精度复原探索中的一次有益尝试。不过,受出土文献的制约,大部分县级以下的“置”名及其与相邻节点间距离无法复原。对有些郡县治所位置的复原,如刺史治、平襄、榆中、枝阳等,尚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实;对虢、奉捷、兰干等位置失考的县址复原尚需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鲜肖威.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14-34.

[2]齐陈骏.丝路考察纪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37-48.

[3]吴礽骧.两关以东的“丝绸之路”:兼与鲜肖威先生商榷[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44-52.

[4]杨建新.丝绸之路东段述略[J].西北史地,1981(1).

[5]何双全.汉代西北驿道与传置:甲渠候官、悬泉汉简《传置道里薄》考述[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1):62-69.

[6]郝树声.敦煌悬泉里程简地理考述[J].敦煌研究,2000(3):102-107.

[7]郝树声.敦煌悬泉里程简地理考述(续)[J].敦煌研究,2005(6):63-68.

[8]李并成.汉酒泉郡十一置考[J].敦煌研究,2014(1):115-102.

[9]张国藩.居延、悬泉汉简《传置道里薄》[J].档案,2014(5):27-28.

[10]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9.

[11]刘欣尚.汉代的刺史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26-32,44.

[1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988.

[13]张俊民.简牍文书所见“长安”资料辑考[DB/OL].(2007-12-8)[2020-03-0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57.

[14]李遇春.汉长安城城门述论[J].考古与文物,2005(6):54-58.

[15]刘瑞,李毓芳,张翔宇,柴怡.西安发现迄今最早最大木梁柱桥:秦汉“渭桥”[N].中国文物报,2012-5-25(8).

[1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46.

[17]刘庆柱.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J].文博,1990(5):200-211.

[18]侯旭东.西北汉简所见“传信”与“传”:兼论汉代君臣日常政务的分工与诏书、律令的作用[DB/OL].(2010-12-24)[2020-03-0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58.

[19]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367.

[20]辛德勇.西汉至北周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一[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3):85-113.

[21]梁云,游富祥,郭峰.汉渭河三桥的新发现[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4):27-34.

[22]李泰,等.括地志輯校[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22.

[23]陕西省扶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扶风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513.

[24]游逸飞,周波.高陵、池阳、槐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传食律》所见汉初长安驿传路线[DB/OL].(2013-2-20)[2020-03-01].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

[2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3406.

[26]郦道元.水经注校证[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3:414.

[27]孙周勇,李坤,刘怀君.陕西眉县尧上遗址:为秦汉中小型聚落遗址研究提供重要实物资料[N].中国文物报,2011-3-11(4).

[28]秦俑博物馆考古队,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宝鸡市陈仓区宁王村遗址调查简报[M]//秦文化论丛:第1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305-330.

[29]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9年千河下游东周秦汉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5(3):14-31.

[30]徐锡台,孙德润.秦都雍城遗址勘查[J].考古,1963(8):419.

[31]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688.

[32]陕西省文管会发现石公寺石窟及古遗址等[J].文物参考资料,1954(11):157-159.

[33]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7.

[3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凤翔县博物馆.陕西凤翔县长青西汉汧河码头仓储建筑遗址[J].考古,2005(7):21-28.

[35]田亚岐.陕西千阳尚家岭秦汉建筑遗址初识[J].考古与文物,2010(6):56-59.

[36]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陇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818-819,1907.

[37]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下)[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183-184.

[38]静宁县志编撰委员会.静宁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462-464.

[39]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413.

[40]何钰.西汉天水郡治平襄城故址在今通渭城区考[J].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敦煌学研究专辑):77-82.

[41]定西县志编纂委员会.定西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728-732.

[42]傅振伦.甘肃定西出土的新莽权衡[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90-94.

[43]薛仰敬.定西新莽权衡出土的地点和经过[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10):148.

[44]榆中县志编纂委员会.榆中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543.

[45]薛方昱.两汉魏晋时期的金城故址[J].兰州学刊,1993(2):62-64.

[46]王宗元.《汉书·地理志》涧水尾闾郑伯津地理位置考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1-67.

[47]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474.

[48]王宗元.汉金城郡乌亭逆水、涧水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72-78.

[49]永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692.

[50]李并成.晋河会城、缠缩城、清塞城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2):171-178.

[51]李并成.汉代河西走廊东段交通线路考[J].敦煌学辑刊,2011(1):58-65.

猜你喜欢

汉简线路
乌程汉简 纪年简选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运行维护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在安装中的应用
北大汉简五《大罗图》题名商榷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HVDC线路保护
10KV线路装纵差保护的好处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