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06-15张晓东黄远东周海东闻海峰陶红

高教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工程认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晓东 黄远东 周海东 闻海峰 陶红

摘  要:依托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以及教书育人、奉献悟人、立德树人的“三人成才”教学理念,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文章就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育人目标与特色、路径探索以及建设内容等方面深入探讨。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程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0-0143-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ina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nd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oint, the Environmental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1]、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上海高校思政工作“三圈三全十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决定实施2019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上海理工大学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高校”,环境与建筑学院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入选“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以及教书育人、奉献悟人、立德树人的“三人成才”教学理念,在其强有力的支撑下,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顺利通过,这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提供良好的保障。本文就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育人目标与特色、路径探索以及建设内容等方面深入探讨。

一、“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育人目标与特色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依托于环境与建筑学院,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获得“环境工程”碩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环境工程”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点和“能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点。环境工程专业确定了“立足上海,依托行业,发展特色,服务全国”的办学理念,根据专业特点,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十分重视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以学校建立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为契机,制定专业课程育人目标如下:

1. 以“专业思政”为发展目标和方向,强化“精品改革领航课程”的辐射效应,扩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覆盖面。

2. 形成“精品改革领航课程体系”,为“三圈三全十育人”提供平台和载体,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3. 输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传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专业思政”大格局。

4. 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工程德育”以及完善“工程伦理教育”,形成相应教学方案。

5. 以学校入选上海市地方“双一流”高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

6. 依托于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上海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实践工作站”,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大中小学育人的大思政德育格局。

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顺利通过,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提供良好的保障。目前,其所在学院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专业有2支团队进入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教学团队,分别是《环境工程课程思政领航教学团队》和《环境污染控制课程群思政领航团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并结题优秀,《工程师职业道德与伦理》课程入选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课程,8门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课程,分别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给水处理》《环境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工程创新实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师职业道德与伦理》《分析化学》,以及11门环境与建筑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分别为《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导论》《环境规划与管理》《管道工程(含泵站)》《土建工程基础》《物理化学A》《有机化学》《工程项目管理》《大学生创新实验技能培养》。目前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核心课程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覆盖环境工程与科学系全体教师。探索路径如下:

(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取得良好示范效果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被环境工程课程思政领航教学团队选定了第一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该课程2017年被学校列入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根据课程自身特点,积极发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资源[2];以案例教学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贯穿整个教学实践,以点带面,坚持不懈地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与学生一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通过创造性的在课堂上开办“环球眼”专栏回顾近期发生的环境与时政大事,引发学生思考,授之以渔,让课程思政的生命力更持久。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将思政课程的观点以及“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以人为本”等国家发展战略融入专业知识,从而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坚定的“环保者”,为实现中国的“蓝天白云”、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工程德育”指引教育教学改革,环境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环境工程课程思政领航教学团队对标工程教育所对应的标准,在学校和学院领导下,开展了大量的认证准备工作,如请同行专家以及企业行业专家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对毕业生的走访调研等,填写了工程认证的一系列的表格,并进行了网上提交。经过工程教育认证评审,其认证申报于2017年获得受理,2018年11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现场考察,2019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2018年度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评中心函〔2019〕72号),环境工程专业名列其中,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有效期6年(2019年1月至2024年12月)。下一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学团队将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为契机,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持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认证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育人新高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学团队采取教学研讨、专题培训、集体备课、督导听课以及同行课堂相互听课等措施,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该团队共有4位老师在全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8位老师获得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教学优秀奖一等奖/二等奖。1位老师获得第三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取得学校工科组别突破。

(四)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齐头并进,不断书写专业辉煌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学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人才项目及自然基金10余项,有力的支撑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研实验,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所有本科生均已配备“学术导师”,在市校院三级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下,所有本科生均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在国家、省市以及学校等各类比赛中获奖100余次,获奖不断书写辉煌,学生获得2018“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此外,科技奖项以及双一流建设取得新突破,牵头获批市教委创新团队1支,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

环境工程课程思政领航教学团队成功举办2018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绿色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技术”,来自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江苏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江苏理工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13所高校10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环境工程专业100余名本科生旁听了论坛。

环境工程专业目前有20多个实习基地,其所在学院入选“环境与土木工程产业学院建设”。专业注重讨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循和运用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客观规律,积极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目前,专业有企業兼职硕士生导师10余名,积极将理论学习融入企业现场教学实践,探索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正在探索“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拓展育人平台、强化专业对接行业、完善专业建设。围绕产业经验与专业教育融合、社会实践与业务发展融合、产业发展与专项研究融合以及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持续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培养工程特色显著的人才。

(五)行走的课堂引领传播生态文明思想

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传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非常重要,环境工程课程思政领航教学团队组织学生成立多支“长江大保护,我们正行动”实践小队,深入开展实践调研,取得丰富成果。实践小队选取杭州湾滩涂渔民生活用水做了详尽的水质现状调研和健康风险评价。他们通过调研长江口亟需解决的垃圾污染、滩涂水质两大环境问题,来深入发现长江口这片土地在高速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而磨练大学生思辨的眼光,用年轻一辈的观点与见解,协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对我们环境从业者留有的期待。实践小队还通过对崇明中小河道的生态现状进行调研,进一步了解崇明水质状况,为城市黑臭水体政治工作提供基础;通过对崇明岛中小河道的水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探索,构建河流健康评价体系,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的水资源管理及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完成大学生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为崇明岛的低碳化发展、生态型发展、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献计献策,积极响应“十三五”规划中的“生态保护”。

(六)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助力构建 “开门办思政”大格局,实现全方位育人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实践工作站以特色培养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依托29个工作站、116个实践点(包括复旦、交大、华师大、中医药、上理工、工程大、东华等),通过制定科学研究小课题(可包含科学实验课程),让每一位参与学生从事1项科学研究课题任务(10个单元,40课时,在1个学年内完成)以提高青少年科学创新综合素质。同时辅以科普讲座、高校开放日、参观科普教育基地、参观高科技企业、科普夏令营等活动[4]。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拥有一个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上海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实践工作站,环境工程课程思政领航教学团队全体老师是工作站的骨干力量,工作站每年指导120名左右的中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多名高中生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上海市创新大赛一等/二等奖;并对30名左右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小研究员进行科学素养培训;组织学生参加上海科技馆第三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环保论坛等环保科普教育宣传活动10多次;接待500余名中小学师生进站进行科普宣传。多名老师参与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创建特色高中,并开设2门课程(《揭秘“大气污染”背后的故事》以及《饮用水安全与人们的生活》),积极传播环保理念。以学校附属中小学为依托,通过“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团打开了大中小德育交流共享的新局面。

三、“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一)制度建设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上海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实施意见》、《关于构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意见》、《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及《环境与建筑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工作要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进行如下制度建设:

1. 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课程思政工作小组,统筹推进课程思政相关工作。

2. 形成系主任牵头,学院领导参加的思政育人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至少开会一次。

3. 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研讨制定专业以及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规划。

4. 按照研究方向或课程,组建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实行团队负责人和学科负责人召集定期研讨制度。

5. 制定教研活动以及教改论文资助办法。将一流专业建设等费用于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程认证等相关教研活动,对于针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论文或北大核心教改论文进行版面费部分资助。

6. 实行助教1+1+1帮扶制度,即1名新入职的老师,在学院配备1名指导老师的基础上,增加一名课程思政指导老师。

(二)课程建设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将实现课程思政覆盖所有教师,所有课程以及所有学生的三覆盖。

1. 深入完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给水处理》《环境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工程创新实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师职业道德与伦理》《分析化学》等8门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课程以及《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科學导论》《环境规划与管理》《管道工程(含泵站)》《土建工程基础》《物理化学A》《有机化学》《工程项目管理》《大学生创新实验技能培养》等11门环境与建筑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课程。

2. 使用“纵横交错”以及“核心课平行班小班化”教学制度,即通过人与课的延伸,构建立体空间网络,实现100%教师、100%课程以及100%学生全覆盖。即列入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老师所讲的所有课程都要逐步实行课程思政,列入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课程的所有上课老师都要逐步实行课程思政,这样就可以实现课程思政覆盖全体教师,全体课程以及全体学生。

3. 编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及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

4. 编制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

5. 将工程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及“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理念”贯穿所有课程教学。

6. 编著课程思政相关教材,总结经验,发表教改论文,进行相关宣传报道。

7. 依托于“上海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站”,助力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为“开门办思政”保驾护航。

(三)师资培训

1. 每月组织开展教研活动,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开展讲座。

2. 每月固定开展3-5门次公开课和示范课。

3. 实行助教1+1+1帮扶制度,即1名新入职的老师,在学院配备1名指导老师的基础上,增加一名课程思政指导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助其快速成长。

4. 按照研究方向或课程,组建教学团队或小组,开展教学研讨。

(四)评价体系

1. 建立符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即通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估课程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2. 建立符合课程思政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即通过学生评教,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评价。

(五)质量保障

1. 学院出台一系列文件以及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小组》,在制度和资源上对课程思政的实施予以保障。

2. 先行先试的上海市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已初步形成体系,可起到辐射作用。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具有极好的契合性,专业教学传播和发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极具专业特色。

4.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顺利通过,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工程德育”和“工程伦理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5.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实践工作站为“开门办思政”保驾护航。

(六)创新举措

1. 以点带面,实现“课程思政”专业全覆盖。

2.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不断提升育人新高度。

3. “工程德育”和“工程伦理教育”贯穿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

4. 开门办思政,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大格局。

四、结束语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依托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及“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加强制度、课程、师资培训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及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专业人才与强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晓东,黄远东,王冠.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380-385.

[3]钱炜,丁晓红,刘婧峥,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高校机械专业的教学实践和探索[J].高教学刊,2020(22):109-111+115.

[4]关于开展“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实验项目”的通知[N].上海教育,2016-06-07.

基金项目: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团队“环境工程课程思政领航教学团队”(编号:SHTD-HG-01)、“环境污染控制课程群思政领航团队”(编号:SHTD-HK-01);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编号:SHKC-APCE-01);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环境工程”(编号:USST-HG-01);上海理工大学示范课程建设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编号:USST-APCE-01)

作者简介:张晓东(1986-),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环境工程教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催化与材料。

通讯作者:陶红(1967-),女,汉族,重庆人,博士,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环境工程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工程认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面向工程认证的软件项目管理课堂教学探究
基于工程认证及成果导向教育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现代加工技术的冷挤压技术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