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制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1-06-15周石其赖慧芳吴健

高教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改革

周石其 赖慧芳 吴健

摘  要: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但高校育人工作不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类人群,而必须使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发挥育人功能,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同心圆式教育教学格局,江西理工大学依托改革试点项目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0-0006-07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who have all-round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esthetical grounding with a hard-working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ng people from all staff,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play a unique role. However, the work of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not rely solely on the courses and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we must make all courses and all teachers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exert their education functions. We need to construct a student-centered concentric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attern with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Relying on the reform pilot project,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arried out in-depth exploration on this.

Keywords: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ng people; teaching reform

2005年教育部出臺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了大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加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加强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教育。[1]目前,江西理工大学本科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五门必修课,分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形势与政策》,另外开设《习近平教育思想》《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系统地对本科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依赖于思政课,专业课仅专注于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体现在教育理念、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等方面。归根到底是“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2]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实践探索。体现在课程育人中时,不能仅靠思想政治课程一个阵地、思想政治专业教师一类人群,而必须让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发挥育人功能,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同心圆式大教育格局。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又对课程思政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4]

一、“课程思政”提出的意义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培育自由而

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体现了坚持党对高校思政工作主导权的根本要求,强调了把握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价值属性。

“课程思政”的提出有利于解决几个问题:一是专业教师存在“教书不育人,备课不备人”的现象;二是职能部门育人工作的壁垒分明。

“课程思政”不是特指一门课程,更不是把专业课、通识课讲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指所有课程都要深入挖掘或融入德育元素,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以课程为出发点,要求各门课程、各类课堂、所有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下的育人导向,开展思政资源渗透,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所有课程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是志同道合、同向同行之课。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状况调查分析

江西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理念“德学兼修,家国情怀,视野宽广,能力卓越”中也充分體现了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017年7月7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题党委会专门讨论如何推动“课程思政”育人工作。7月10日学校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换,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2017年12月,学校确定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从108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遴选出73项作为学校第一批校级“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纳入校级教学改革课题,通过督查与评估处督导、全校公开课观摩活动以及全校研讨会等多种途径提高改革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实现同心圆式教育格局。

我们近期开展了面向全校师生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调查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797份,收回有效问卷797份,其中教师46份,学生751份。调查结果显示:

(一)基本情况

89.13%的老师和76.7%的学生掌握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具体如图1所示。我校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和普及还可以更进一步,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让师生了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协同作用。

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课程中,专业课占36.39%,通识课占17.94%,这两类课程占总比50%以上,具体如图2所示。

(二)对“课程思政”的看法、态度以及具体期望

从调查结果来看,师生大都认可“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功能,对德育元素融入课程普遍存在内在需求,且主张内容丰富。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应该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多方位、多角度地,既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又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出发,既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人的目标。

82%的师生认为所有课程都蕴含思政元素和承载德育功能。教师认可比例将近90%,具体如图3所示。98.7%的师生认识到了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在“认为适合体现的思政元素有哪些”一题中,没有偏向性的选择,具体如图4所示。

(三)目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及效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师生大都赞同并投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活动中,特别是学生在“课程思政”课堂上认真听讲、互动,接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德育知识,坚定理想信念,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认同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等。同时,我们要设计好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更有吸引力,让学生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地汲取德育知识。

我校“课程思政”课堂上涉及到思政元素时,72.53%的师生认为课题气氛很活跃或者比较活跃,同学认真听讲,仅2.13%的师生认为同学没有认真听讲,具体如图5所示。

95.87%的学生认为,在我校“课程思政”课堂上,老师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并且老师能够言传身教,是大家学习的模范,具体如图6所示。

96.1%的师生认为在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课堂中加入思政元素,给予学生积极的思想指导,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或者对课程学习这方面的要求起到了一定作用;只有1.5%的师生认为没什么作用,具体如图7所示。

师生对我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的协同效应看法如图8所示。

(四)学院对“课程思政”的态度

师生认为学院对“课程思政”非常重视的占41.28%,比较重视的为44.54%,其他态度为14.18%,具体如图9所示。由此可见,还可以加强学院对“课程思政”的具体指导作用。

(五)师生对“课程思政”的建议

师生对“课程思政”的建议没有偏向性,基本上都希望能形式多样化、多些互动、多些课外活动、多针对时事热点,或者希望与专业内容联系得更加紧密些。在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结合方式上,大部分师生认为应该结合专业课程具体知识点或案例穿插性地讲授思政内容,也有不少师生认为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前后讲授一些思政内容。具体如图10、图11所示。

在开放性题目“您对‘课程思政改革有什么建议或者意见”中,学生的积极性明显高于教师。有学生提出,老师上课时,应该多花心思在自己讲课质量上面。还有些意见,比如:多讲一些时政,加强考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多说现实生活的例子,希望不要有太多形式化,多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等等。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同心圆式教育格局正在形成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

学生是检验育人效果的关键,以学生为中心,即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课程思政”要围绕学生做文章。因此,“课程思政”要研究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各类思潮交织激荡,大学生通过广泛的渠道能接受各种各样的声音。当这些声音在学生脑海里盘旋不定时,我们要当定海神针,要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内在需要,寻找合适的载体,采用广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正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5]政治理论课程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有针对性强的教材,所有专任教师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的能力,这类课程的重点在于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通识课程是基础课程,是在以往高等教育过于专业化而显露出弊病之后,为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应运而生的。它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计算机、语言、艺术和技能等领域,有一定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具有易于挖掘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类课程,不要求学生必须学什么,而是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选自己心之所愿之课。因此,通识课程以學生为中心,非常适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则有其独特性,以往的专业课几乎很少系统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是碎片化的。

我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和专业课,全方位开展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工作,他们的载体各具特色,授课者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都要融入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个人品格(如何做人)以及科学观(如何做事)等的德育元素,终极目标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说,“课程思政”的价值聚焦就是育人价值。[6]

(二)同向同行同心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

我校“课程思政”教学将课程大致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力图通过分类使不同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合理地、有效地、针对性地同时同方向实现同一个目标:课程育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同向”方面,要实现政治方向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育人方向一致,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认同统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有意义的属性的肯定性体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7]

在“同行”方面,实现育人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享发展。正确处理好“同向”与“同行”的辩证关系,“同向”是“同行”的基础与前提,“同行”是“同向”的路径。[8]在发挥各类课程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程间综合育人功能,将各类课程的“同向”教育内容在“同行”中有机整合、交叉渗透、协作共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育人共同体、同心圆。

(三)育智育德育人才:育人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目标

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德育、智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心,德育求善,智育求真,只有通过德育来指引人的思想,通过智育开启人的智识空间,才能培育完整的个体。[9]德育、智育彼此促进,智育承载德育,德育融合智育,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形成协同效应。

学校所有课程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明确了各自的目标、作用以及承载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挖掘各类课程的内在联系。例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针对“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的专业标准,在通识课程“安全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生导论与职业规划”中,达到“现代大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社会、经济等综合素质,理解作为现代大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再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针对创新意识与开发能力的实现矩阵,开设了化工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综合设计(3)等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工艺设计反面案例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各类课程大纲均按照“思想性、前沿性、科学性、适用性和启迪性”等原则,进行编写并执行,以期实现育智育德育人才的目标。

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1. 构建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学院二级党委负责制,加强二级学院党组织在“三全育人”中的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让党员同志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争当先锋。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率先建设好四门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法学院要率先培育1-2门“课程思政”示范性通识课,每个学院每个专业精心打造一门充满德育元素和发挥德育功能的专业课,将这些课程的成功经验辐射、推广至所有课程。

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10];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专题培训和研讨会,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力,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团队。

3. 构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毕业设计(论文)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我校“课程思政”和毕业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育人。目前我校“课程思政”在理论课堂上面落实得较好,但是在实践环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下一步应该着力打造“理论-实践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成功经验。

4.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助力“课程思政”。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鼓励广大教师投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制度,并配套相应的评价制度。二是统筹配置教学资源,比如为改革典范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优先支持课程改革,争取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三是加大典型经验的宣传与表彰力度。比如在师德标兵、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师德师风先进学院与个人等评选中,体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通过学校表彰大会、校报、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宣传“课程思政”育人典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Z1):6-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8-9-17.http://www.moe.gov.cn 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5]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4-3-30.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

08_167226.html.

[6]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7]谢维和,文雯.文化認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4-6+29.

[8]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9]刘铁芳.可爱与可信的融合:个体成长的价值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8):23-28.

[10]周石其,曾素芬.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应对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04):7-10.

基金项目:2019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编号:19YB094)

作者简介:周石其(1972-),男,汉族,江西临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赖慧芳(1985-),女,汉族,江西石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研究与建设;吴健(1991-),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改革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