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世界,是一种理念超越
2021-06-15吴阳煜
吴阳煜
在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中,高抬着头“仰视”和埋首“俯视”,都曾经占据过相当长的时间。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到的“平视世界”,指明了在处于动荡变革期的国际局势下,中国人以何种心态看待世界,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面对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都在加剧的世界环境,尽管总难免有风云变幻,中国的对外交往应该更加自信稳健,告别盲目崇拜或仇恨,摆脱恐惧和焦虑,才能做到奋发有为,坚定走在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上。
“中国可以平视世界”,意味着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将发生怎么样历史性的改变?所谓“平视世界”,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调整和转变?通过秉持“平视世界”的理念,中国又将如何践行多边主义,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发展对外关系?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
平视,应摆脱路径依赖
问:我国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加深对世界的认知,在对外交往上调整行为方式,适应正在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在你看来,从战略定力、应对外部挑战和捕捉发展窗口等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平视世界”概念?
王义桅:“平视世界”这个概念,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学西用的思想传统。中国崛起必须超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惯性思维,对人类文明创新作出贡献。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日益呈现出普遍性,中国模式正在丰富共同价值的内涵。中国讲和平发展,具有国际共性,这种共性越来越呈现出世界意义,代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西方国家长期以“普世价值”代言人自居,但这只是“西方中心论”时代的产物,并非历史的必然,更非历史的终结。中国“和”的传统价值观,经过当代实践具有了新的内涵,正在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一部分,中国通过改变自己影响了世界。
我们认为人类是有共同价值观的,但不能将西方的普世价值等同于人类共同价值,它只是人类共同价值的西方特例。平视就是要告别近代以来的“西方心结”“美国心结”。过去我们心目中总是有这样的情结,无论是批评还是赶超西方,总是绕不开“西方中心论”。
“平视世界”,要求我们还应该客观还原西方。西方有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继续开放、继续学习,但不是简单地拿来作为参考系。另一方面,也不是我们更厉害了就要报复,这是在陷入西方对外殖民扩张掠夺的魔咒。
“平视世界”需要我们现在心平气和看待西方,不光是视觉上要“平”,心态上也要“平”。真正去平视西方的话,我们要在核心概念、思维方式各方面摆脱路径依赖。
只有客观还原西方,才能更好向西方学习。平视要求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不要认为西方衰落就没有学习的地方,这是狭窄的民族心态。
我们要睁眼看整个世界,而不只是睁眼看西方世界。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国家间合作和发展不能用工业革命的思维方式去看,未来一定是万物互联甚至智联的时代,数字时代是扁平的,也就要求大家一定是相互平视的,客观上促使我们看世界的方式要转变。这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平视世界”的多重含义。
平视离不开斗争
问:中国凭借自身的实力平视世界,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外交上不仰视和俯视,不会去俯视他国,更不接受被俯视。但随着中国外交姿态转变,有西方媒体解读为这是中国对美国霸权发起的正面挑战,该如何去分析、区分两者的辩证关系?
王义桅:确实国内有很多这样类似的言论,所谓的“战狼外交”,挑战者心态。我觉得不能矫枉过正,以前受到了欺负,现在到了非此即彼的地步,这不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平视西方是符合中国的中庸之道思想的。中国从来都强调国家之间的尊重,认为不能以大欺小,要形成和谐。对于某些西方人来说,他们只熟悉他们的那套历史,所以总是以己度人。
近代以來,我们有仰视西方的时候,那是暂时性的过渡阶段。我们现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古代的“天下观”,而是强调以不干涉内政为基础,认为全球化是有多中心的,需要更多的领导型国家。中国共产党强调“文化自信”,实现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世界还要生活在霸权时代。反过来讲,中国共产党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告别霸权时代,这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因此,中国主张要有真正成为自己的自由,也要有不妨碍别人的自由,而不是只有强迫成为别人的“自由”。这也是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坚决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因。塑造平视世界的历史观,希望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摆脱对西方的迷信,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才是“平视世界”体现的平等理念。
问:3月中旬中美在安克雷奇会晤中,发生言辞较为激烈的交锋,有分析称是中国贯彻“平视外交”的直接结果。在这次会晤过后,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审议将继续深化,类似的“正面接招”,在以后中国的外交场合会继续出现。我们需要怎样的定力和智慧去化解更多可能出现的冲突?
王义桅:的确,这个问题十分现实。你想平视世界,你想心平气和,你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家不给你这么干,按照弱肉强食的逻辑来压制。习近平主席今年1月曾经说过,要恪守互利共赢的合作观,保障各国平等发展权利,提倡公平公正基础上的竞争,开展你追我赶、共同提高的田径赛,而不是搞相互攻击、你死我活的角斗赛。
但现在问题是如果人家不想这样玩田径赛,跑到印度洋、太平洋去搞“角斗赛”,这怎么办?这个问题不回答清楚,平视世界就是空的。平视世界不是一团和气,更不意味着放弃斗争。我们在平视世界的同时,还是要有斗争精神,斗争的目的是最终能够让大家平和地看待对方。“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在与霸权国家的斗争中,不能因为别人的打压放弃自己的理念和战略目标。不是说要和平发展就放弃斗争,反而更有可能是“不打不相识”。
所以我们必须要杜绝放弃斗争的幻想,今天世界还没到大同时代,该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时候还是要捍卫。
平等、平衡、平和
问:“平视世界”尤其需要关注中美关系的走向。该如何应对美方对华决意推进长期战略竞争?特别是前者在科技领域的有意脱钩,搞意识形态对抗,我们该如何在“平视”中保持自我,尽可能消弭危机、拔除“引信”?
王义桅:拉帮结派斗中国,这是拜登政府上台后的新动作。可以说,包括美、日在内,这些国家都没有经验,也没有做好准备,怎么和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打交道。在美国国内,商界有自己的想法,国会有自己的想法,智库也有自己的想法。中国要看清其中“虚”的一面。美国和盟友之间争议也很大,它们为了掩盖争议,借着中国来说事。我们平视世界就是要自信,要从长远来看,不要被一时一事所迷惑,一惊一乍,这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问:有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周边地区相对稳定的发展,东亚地区才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重心,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希望从中获益。而转向搞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同盟”,这是西方霸权衰老的表现。
王义桅:当然。整个世界的格局正变得更加平等,平视世界首先就要求我们在心态上找到自信:中国有多重身份,既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国家,中国不仅要无问东西,更要超越东西。在古代,朝贡体系的建立说明中国是亚洲的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今天我们提出,中国是全球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走向海外,其中有的逐渐在海外产出多于在本土,这也是“一带一路”、双循环的结果。
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有恐慌,自己搞不定,要拉一帮人来“打群架”。要知道,中美之间不可能重复冷战的历史。我们还是要按照自己既定的道路去走,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对于霸权国家而言,它想做什么,和它能做什么之间不能画等号,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它的战略目的和实际效果之间还是有很大距离。“平视世界”要求我们,既要看到自己本身的压力和挑战,也要看清其他国家的现状。
问:中美安克雷奇会晤结束后,中国外长王毅即开展对中东六国的访问,并与伊朗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協议”;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最近,王毅又在福建接连会见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外长,外界解读为中国东南亚周边外交进入新阶段。放在全球地缘政治体系里来看,面对美、欧愈发密集的“施压外交”,中国该如何继续拓展对外合作空间?
王义桅:西方国家不代表世界,我们站在道义制高点。平视世界还要有博弈精神和竞争思想,但不是狭隘的零和博弈。中国倡导新型国际关系,而平视世界则是这种新型国际关系的产物。平等、平衡、平和,做到真正的“平视”,要把握好这三个维度。我们和西方国家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明白这一点才能更好认识世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出示范,对于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也能平视世界,把命运掌握到自己手里。“平视世界”是让世界成为世界,让中国成为中国,让各国成为各国。只有中国平视世界,世界才能平视中国;只有中国平和看世界,世界才能平和看中国。
(摘自《南风窗》2021年第9期。作者为该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