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实施中的冲突及协调
2021-06-15赵梦凡
赵梦凡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在这一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和改革,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所能够提供的贡献与服务也在逐渐增多,为了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服务性功能,加强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控制,国家逐渐提高了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落实力度。通过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管理过程中有了更为明确而先进的理念,为许多政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本文将对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实施中的冲突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协调建议,希望能够为业界人士提供一些经验参考,共同促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实现全面发展。
在事业单位工作改革创新发展进程中,践行和落实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必须深入分析落实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协调对策,全面保障政府会计制度的运用,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进步。通过对会计制度有机整合,进一步明确会计部门工作事项和工作纲领,使其能够为各个部门管理和业务开展提供更为有力的财务支持,帮助事业单位能够科学制定发展策略,提高发展质量。
一、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实施冲突类型分析
(一)核算模式改变带来的冲突
通过实施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将会发生变化,会逐渐落实双功能、双基础的标准,这就意味着原有的会计理念和核算方法与现行的会计体制将会发生冲突。对政府会计制度进行执行时,所进行的财务报告编制对于许多事业单位财务机构而言都将是一项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必然会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全新的冲突要求。
(二)管理意识变化带来的冲突
落实政府会计制度会对事业单位负责人管理意识造成一定的冲击。许多事业单位内普遍存在当预算执行不佳时,以资产购置的方式来进行填补,在贯彻落实政府会计制度并引入权责发生制后,事业单位会逐渐加强成本核算能力,导致事业单位管理层无法在使用该方法弥补预算执行不到位造成的缺陷,进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管理行为上将会得到更多的约束,进而导致管理意识需要面临新的挑战。
(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冲突
事业单位在进行业务层面工作时需要进行合同管理,但是长期以来许多事业单位对于合同管理工作却没有提高足够的认识,缺乏统一管理,与财务信息系统的连接性也不够强,进而造成财务部门可能无法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全部合同内容以及与合同内容相关的经济活动。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核算过程中,事业单位必须将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使事业单位业财融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样会帮助事业单位进一步提高业务上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也会带来目前的业务流程可能遇到财务冲突。
二、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实施的冲突原因分析
(一)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需加强
政府会计制度在落实过程中需要财务人员将原有会计制度理念模式、工作方式、工作流程进行有效改革,真正发挥出新制度体系下所能够带来的改革创新实效,进而对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将会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要求财务人员可以按照全新的核算原则和会计思想对事业单位各项业务进行重新梳理和记录,使其为事业单位开展一切事务提供全新的财务数据支持。这对于广大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而言将是全新的挑战,需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加紧学习步伐,尽快提高专业素养,赶上新制度落实趋势。
(二)会计核算要求需重新强化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在落实中必须加强单位对于各个部门的财务预算管理控制水平,尤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关于现金收支业务必须加以进一步明确,许多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工作事项都需要进行重新审定和规划,进而就会导致在新的会计制度之下,会计核算必须重新强化,使其更加规范,提高核算数据影响力。与此同时,政府会计制度也要求对于应收账款以及应付账款进行调整,使其进一步符合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而就会导致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必须强化标准,加强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实践探索能力,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复杂性和多元性,全面保障会计核算既能够实现全面性,也能够获得准确性。
(三)资产管理需要面临新挑战
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按照新的会计制度必须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进一步核实和记录,将其纳入到会计核算的体系之中进行管理控制。另外,固定资产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出现折旧问题,所以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对事业单位现有资产按照实际情况,真实体现出现有价值,通过有效资产管理和财务整理,应该对事业单位内所滞留的各类闲置资产进行重新管理规划,使其获得新的应用价值,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实施的协调
(一)促进会計人员专业素养提高
有效落实政府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而言最需要提高重视,相关从业者应该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对于新制度的认知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强化职业责任。通过有效的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财务人员应该提高对于政府会计制度的重视,积极主动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新制度规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利用平行记账核算方法或者是按照会计科目类别的核算方法对事业单位内各个业务事项进行详细数据记录,有效区别新制度与旧制度对于编制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实际业务情况,加强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衔接。事业单位也应该积极组织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职业能力教育培训,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在单位内部组织定期培训,并将培训结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对于政府会计制度的重视。
(二)促进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完善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不断发展进步,所需要面临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其重要程度也在逐渐凸显。所以为了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使其发挥出更大价值,应该积极利用新的财务制度按照更规范的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全面细致化管理控制。在新的会计制度之下,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情况和业务流程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全新修订,尤其针对工作中所出现的矛盾冲突,要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指引进行调整,对于收费等相关会计科目进行重新校订,帮助事业单位能够通过政府会计制度的约束,进一步加强内务管理,促进财务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科目衔接,提高财务账目处理水平。
(三)积极推广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落实政府会计制度必须积极贯彻落实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凭借先进科学技术,帮助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水平,根据制度指引,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信息系统,积极使用各类财务软件配合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力度。提高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和共享水平,帮助国家审计部门和财务主管部门开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利用系统将事业单位内各项资产使用状况和损耗情况进行动态监督,进而实现财务上动态化管理。在对事业单位财务软件进行升级过程中,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要求,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进一步精细化核算,提高会计记录有效性,也要加强数据检索能力,使其满足更多的功能使用要求。
(四)合理设置明细账目内容
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进行年度区算报表支出明细设置时,都是按照预算会计数来进行,需要确保预算项目内容能够相互匹配,所以财务会计支出相关的明细账内容一般都会通过简单设置的方式来进行开展,这样可以极大地减轻财务人员核算工作压力。与此同时,预算会计内容中的明细账也需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来进行细化,才能够更好的帮助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结合数据内容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进行调整。所以在此前提下,应该进一步加强明细账的细化,提高明细账工作的重要性。财务会计支出可以不再纳入到预算项目之中,这主要是指在进行项目预算执行时,如果购买了资产,财务会计可以在购买行为发生时不再将支出折旧计入到支出之中,这是因为一般资产折旧时间往往大于项目应用时间,这就意味着财务会计如果将折旧资产纳入到预算项目之中就会导致财务会计挂接预算项目出现误差,不具备真实的核算价值。
(五)做好单位资产折旧
目前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按照以往的工作方式,事业单位内资产管理和财务核算二者之间并不会发生交集,需要通过独立性的管理来进行完成,资产管理和财务核算会在各自的周期内对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进行核对。现在按照政府会计制度核算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资产折旧信息的准确度,所以必须对这一部分进行调整,加强事业单位资产折旧管理,建立起动态化的信息系统,将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进行有效衔接,真正实現折旧自动计算、自动生成会计账目的目的。
(六)重点关注核算差异项
政府会计制度无论是在收入方面、资金支出方面以及永久差异方面与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收入方面的差异包括事业单位应收款项、预收款项的数据差异;资金支出方面的差异包括事业单位应付款项、物资采购、预算费用等数据上的差异;而永久性差异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可能涉及到对外投资所造成的资产损失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差异。这些差异一般而言一年内的数据差异可以不必过多关注,但是需要谨慎的是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影响下,必须进一步提高记账详细度和准确度,以此全面保障核算结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