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学报》与《北直农话报》在晚清近代农学发展中的引进与推广作用

2021-06-15汪丽影杨晋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6期

汪丽影 杨晋

摘 要:晚清时期,中国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农业技术的热潮,来自西方的农业方面的译作带来了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推进了中国农业的近代化。中国第一份农业期刊《农学报》通过译介日本的农学文章系统地引进西方先进农学,它的问世为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偏重刊登农学学理的《农学报》相对,北方第一份农学期刊《北直农话报》注重学理与技艺的结合,用大白话传播近代农学。晚清这一南一北两份农刊对于引进和推广近代农学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农学报》;《北直农话报》;引进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6.074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封建小农模式。与西方实验农学相比,清末的传统经验农学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亟须引进西方先进的农学技术。

关于如何引进西学,康有为曾提出“泰西于各学以数百年考之”,“吾中人识西书者寡”,“泰西诸学之书,其精者日人已略译之矣。吾因其成功而用之,是吾以泰西为牛,日本为农夫,而吾坐而食之,费不千万金,而要书毕集矣”。在引进西方先进农学之时,也采取了“取道日本”——即翻译日本相关文献这一事半功倍的做法。这一点在本文考察的《农学报》与《北直农话报》中得以体现,这两份报刊的很多资料都是译自日语文献。

1 中国最早的农学报刊——《农学报》发挥了引进西方近代农学的作用

晚清时期,有识之士开始建立起专门的农业机构,组织农会,创办农业科技期刊和出版发行农业书籍等,学习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些来自西方的农业方面的译作带来了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推进了中国农业的近代化。

1896年,罗振玉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务农会”,后改称为“农学会”(又名“江南农学会”),并于1897年创立了《农学报》作为会刊,从事搜集翻译外国尤其是日本农学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农学会”为中國第一个农学学术团体,《农学报》为第一份农学刊物。

《农学报》提倡“以农立国”,“兴农富国”。《农学报》的创办目的是通过翻译欧美和日本的农业相关文章,将西方农学的新技术和先进经验介绍到中国,以提高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朱京伟指出:“《农学报》刊载的文章几乎都是介绍外国农业技术的译文,其中译自日语的译文达到全体的80%以上”。

《农学报》所译的日文农业科技文章涵盖了当时农业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主要包括农业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各类作物疾病防治;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各类农会规程;国际农业展会介绍;国外(包括日本)农业状况介绍及耕作经验汇总;对中国农业情况的调研结果;农业教科书连载;农业科学宏观研究及前沿研究成果等。《农学报》每期均附有翻译的外国农业著作或是转载我国的古农书。这些著作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由于篇幅较长,附在期刊后面分期连载。日后罗振玉等将这些连载的著作单独汇编成《农学丛书》出版。据林更生的统计《农学报》每期正文平均仅5页左右,而附文却达25页之多。

作为中国第一份农学期刊,《农学报》的发行得到了官员的支持。两江总督、洋务派首领之一的张之洞从农学会成立之日起就成为其会员,他对罗振玉的农业兴国的观点十分认可,他要求各道、府、州、县购阅《农学报》,并规定除官员教谕必读外,还要广泛分发给各界人士阅读。

《农学报》反映了西方各国的农业科技最新动态,借道日本系统地引进西方先进农学,它的问世为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农学报》作为中国第一份农业期刊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引进和确立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中国北方第一份农学期刊——《北直农话报》在推广近代农学中的作用

农业学刊作为传播西方先进农学的利器,传播内容具有系统性,其影响也较为广泛。与清末南方的《农学报》相呼应,北方的《北直农话报》也是清末最具代表性的农业刊物之一。

《北直农话报》创刊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比《农学报》晚8年。虽然《农学报》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农学著作,也有通俗易懂、容易操作的文章,但总体而言偏于理论的传播,只达于农学者或农学生,对于识字率不高的中国农民而言,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直隶总督袁世凯在批复创办《北直农话报》的批文中说:“上海《农学报》专译学理,至今收效无多”,应作为“前车之鉴”。

《北直农话报》的发起人张家隽、贺澄源、梁恩钰等是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的学生。《北直农话报》的办刊宗旨和《农学报》相同,是“振兴农业,开通民智”。该刊为了更加接近大众,尝试着用农业戏曲、农学诗歌、农学小说等文艺体裁传播农业科技内容。

《北直农话报》为半月刊,每月朔望发行,暑假休刊2个月,一年出20期,每期50页。该报单篇文章较少,多按章、节篇目连载。既有以拉家常般的白话文传播农业科普的栏目,也有格致和算术等理论价值和学术含量很高的栏目。

《北直农话报》的影响覆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农学生、乡绅和田夫中广为传播。该刊月销2000份之多,还供不应求。《北直农话报》之所以能在中国北方发生如此大的影响,与其白话文的期刊风格有很大关联。

3 从期刊语言风格看《农学报》和《北直农话报》在推广农学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中国的白话文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通用的书面语。清末维新运动时期,黄遵宪、梁启超等开始有意识地提倡白话文写作,晚清白话文运动可谓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属古代白话文的范畴。下文所摘录的刊于《农学报》的《接木法》和刊于《北直农话报》的《麦斑病的治法》分别出版于1900年7月与1906年6月,均属于晚清白话文运动之时。

下文我们将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进行具体分析,来审视《农学报》和《北直农话报》所起的不同作用。

《农学报》第107期中的《接木法》主要论述树木的嫁接法的内容,共有14页。以下仅考察其“总论”部分。该文的第一小节(见下文)就开宗明义论述了接木法实施的原理,并对接木法中出现的专业术语“接穗”与“砧木”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解释,为后文的论述做好铺垫。除了文字论述之外,还根据需要加入图片。这对于从事具体农事的人来说,可谓一目了然,具有操作性。

接木法(刊于农学报第107期)

予述是书之大旨,专发明接换树木,容易奏功之道。试先就接木之理言之,今取一树枝,由中断之,则但见内具木心,外包木皮而已。此外并无一物发见也。然其实心皮之间,有一点生活之气,勃郁其中。而接木法之本源,即由是生焉。缘树木每岁春夏之顷,有树液来于心皮之间,由此构成小管,次第增长。其木干每至岁尾,即增加一纤圈(即木目),而接木之法,即当树液始升之候,裂心皮之间际,或全斜削,而将他枝插入,且合附生气管,紧切束缚之。故砧木(即下截之根木)之树液,上溯于接穗(即上截之枝)。遂至两相接着,而奏接换之功焉。

从上文的接木法总论可以看出,《农学报》虽采取了图文并茂的形式,与清末的八股文相比已经相当浅显易懂,但仍保留了“之”“其”“焉”等文言助词(上文中的下划线为笔者所加),对于基层农民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因为清末民众的识字率很低,再加上农民的生活困苦不堪,无余钱余力订阅《农学报》,所以说《农学报》虽然引进了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给从事农业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农业信息,但对基层农民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与之相比,《北直农话报》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因为该刊使用白话文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扩大了传播范围。下文是刊于1906年第11期《北直农话报》上的《麦斑病的治法》一文,下划线部分为笔者所加,均是口语化的词语。

麥斑病的治法(刊于北直农话报,1906,第11期)

麦子的病害有所谓斑点病一说,斑点的色儿大概皆为褐色,渐次连缀至成条状,他那叶儿即行枯死。这个病害又有与麦白粉病一个时候俱发作起来的,发病的初期想着要治他,当制造点木灰汁子,匀细撒布,就像那下露湿似的才好。木灰汁就是按木灰一升合水四升做成的。但自是若到他那病发作的以后再行疗治,恐怕难以治好。必定得按着左边所记的那些样子行预防法才行。

(1)将种子浸入在木灰汁里边,须一昼夜,等到阴干以后再按适当的期节以行播种。

(2)肥料里边酌量着加上点草木灰和那磷酸质的肥料,切莫使窒素质的肥料过度。

(3)圃地也别使他过于湿润,又通空气和透日光的那些事情也是很应当注意的。

从遣词造句来看,《农学报》的写作方法可谓半文半白,用了大量的“之”表示从属关系,代词用的是文言的“予”“是”“其”,而且句末还用了文言语气词“也”“焉”等;而在《北直农话报》中,用口语化的“的”替代了“之”,用“他”替代“其”,还出现了“才好”“才行”“那些”“里边”等口语词,甚至出现了“色儿”“叶儿”等儿化音的词语。对于如何喷洒木灰汁子,用了“匀细撒布,就像那下露湿似的才好”的口语化的比喻句,十分生动。《北直农话报》的文章风格是一种接近拉家常的大白话,不但通俗易懂,也拉近了与农民的感情。

《麦斑病的治法》一文还采用列提纲的形式,把麦斑病的具体防治步骤一步步拆解开来论述,利于农民具体操作。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农民来说,只要有人将《北直农话报》所刊内容读给他们听,便能完全理解并付诸实践。

4 结论

《农学报》作为中国第一份农业期刊对我国农业而现代化的引进和确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改变了当时的中国有农业而无农学的现状。《农学报》反映了西方各国的农业科技最新动态,借道日本系统地引进西方先进农学,它的问世为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北直农话报》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传授农业知识,发行范围广,推动农学的进一步发展。

《农学报》和《北直农话报》的相同之处在于:两刊均以日本农学作为向中国传入西学的首选途径,而且日籍农学者都曾直接参与。不同之处在于:《农学报》重学理,注重日本农学著作的传播,语言风格半文半白;而《北直农话报》更加接近农业实际操作,重视农业学理与技艺的结合,直接翻译的农书甚少,主要是由中国农学生学习日本先进农业技术消化之后进行传播,语言风格为白话文,更易于农民接受。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前中国的近代农学“借道日本”传入中国之时,《农学报》提供了近代农学相关的理论支撑,《北直农话报》则起到了具体指导农业实际操作的作用,一南一北两份农刊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康有为.日本书目志[M]//康有为全集(第三卷).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3-264.

[2]朱京伟.中国对日本植物学用语的接纳——以20世纪初期的中国资料为中心[J].明海日本语(第7号),2002,(3):71-100.

[3]林更生.《农学丛书》的特点与价值[J].中国农史,1989,(1):108-110.

作者简介:汪丽影(1970-),女,汉族,安徽黄山人,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杨晋(1969-),女,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博士,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