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游戏,激活课堂
2021-06-15刘秀萍
刘秀萍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是一种同等加入、相助互动的精神。我觉得“游戏精神”的宣扬,是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一条良好途径。我们要宣扬这种游戏精神,拓展语文的“游戏”天地,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自由创新,看重体验,获取美感愉悦。
自从我踏上一年级语文教师这个岗位的那一刻起,对生活,对身边的学生就多了一份关心和爱护。一只蚂蚁、一片树叶,甚至一团泥巴,可以让六七岁的孩子留恋半天,因为孩子喜欢“玩乐”。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动画,因为他们充满幻想,喜欢美好想象。倘若生活没有了“欢笑”“神秘”“轻松”“玩乐”“思考”,那生活将是枯燥的。我们在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在追求高质量的教育。
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等调味品?我觉得,让课堂活跃起来是关键。不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在游戏中学习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低年级学生好动又好胜,游戏能让他们在动身体的同时动脑,并且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游戏的安排我有着以下几点看法:
一、游戏的安排要适时
组织游戏时,要看准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来安排合适的游戏形式。
1.让学生从思想上尽快进入语文课堂,游戏导入是个相当快捷、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安排“猜猜猜”“考考你”等操作简单,但具有检查性质的游戏。比如儿歌朗读,看口形猜字母,看动作猜生字、词语和成语等,听谜语猜生字、词语或某种事物等。
课堂开始的游戏除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复习旧知识,情感上也得到体验,并且从这些旧知识的复习中,我们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传授,温故知新,以旧带新,一举两得。
2.在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机械的操练。游戲能使复习变得生动。比如我们学了拼音和汉字以后,安排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反复几次,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这时,我们安排游戏 “我是小老师”“踩石过河”“贴商标”等,学生的积极性就立刻恢复,在游戏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复习效果好。
比如我在复习巩固生字、词语时,采用了开火车的方式,我先出示所学的生字新词,然后老师念儿歌“咔嚓——呜——小火车哪组开?”孩子学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小火车我来开!”的声音来回应,随即教师指生字,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音、组词或分析字形。谁说错了,火车停下,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修理好了继续开(读错的学生在车上表演读儿歌)。这种游戏很适合课堂操作,能使全体学生兴奋起来,比较适合复习巩固阶段运用。
二、游戏的安排要适度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指定相应的规则。当学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就该结束了。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运用语言”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热情。
三、游戏的安排讲究“变”——以不变应万变
1.巧设陷阱
同一个游戏“无声猜字”,我们一般都是自己怎么发,学生怎么做,最多让一个学生发,其他学生做,偶尔做做反口令,分组进行比赛。做多了,学生的好奇心没有了,游戏就变成了机械的操练。如果设几个陷阱,真有“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效果。趣味性的调节就是教师在做动作的时候,可以先慢慢的好像在做“坐下”的动作,眼神一定要是那种坏坏的笑,突然变成“起立”,让学生产生和教师“斗”下去的欲望。师生成了“敌人”,而游戏就成了“战争”。在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2.变换速度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渐熟练,训练的速度逐渐加快,这不但适合学习的规律,还使原本枯燥的操练重新显出生气,学生逐渐减弱的新奇感又被吊起。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一点枯燥的时候,一个小游戏会把欢笑带进课堂,我们的心也跟着飞舞起来;当我们感到教学有几分沉闷的时候,一个小游戏让我们手脑并用,边玩乐边学习。让我们巧妙地运用游戏,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