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成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

2021-06-15孙向前邓慧敏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发挥主体地位

孙向前 邓慧敏

摘 要: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职院校存在对信仰教育重视度不足、信仰教育保障措施不健全及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功利化、非理性化等问题。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教育、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构建“三全育人”一体化格局的措施,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成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主体地位;发挥

中图分类号:D9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6.053

信仰是人类心灵的主观产物,指人们对某种思想或宗教的极度相信或崇拜,并在实际生活中彻底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上述报告和讲话精神,充分说明了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重要组成部分,其信仰主体的形成与有效发挥不仅直接关系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成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必须充分依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主阵地,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教育、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构建“三全育人”一体化格局,多措并举使大学生信仰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1 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主体地位形成与有效发挥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方向性问题,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就会出现历史性的错误。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合力,积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新人,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面对社会复杂的形势,能够自觉运用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身头脑,运用社会主义理论解决实际中的复杂问题,把对社会主义信仰变成毕生追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信仰教育,帮助其信仰成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指引和动力。

1.2 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的行为举止,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最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高度强调了大学时代是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学生立身之本。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摸索中的明智选择,其能够科学解释社会主义社会中复杂社会现象,指导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社会。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成人主体地位形成与有效发挥,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信息辨别的能力,自觉抵御社会中不良影响,把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相统一,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并认真践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使命,使自身得到升华,实现自我价值。

1.3 有利于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可靠追随者和建设的中坚力量。信仰作为指导性的心灵产物,能够直接影响日常行为,因此,高职大学生群体信仰成人主体地位形成与有效发挥能严重影响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2 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职院校对信仰教育重视度不足

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成人主体地位形成与有效发挥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当前,高职院校还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办学的重点主要放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重视大学生信仰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信仰成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加之当今信息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其中不乏夹杂着西方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等信息,加之非法的宗教活动也在校园中暗流涌动,对高职大学生信仰成人主体地位形成与有效发挥产生负面影响,也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上述种种,需要高职院校真正重视信仰教育,在充分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促进大学生信仰成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这样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2 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功利化和非理性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和宗教信仰逐渐涌入和渗透到高职院校,丰富了大学生信仰选择,以致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功利主义深入大学生内心,大学生信仰产生功利化倾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裸贷”“校园贷”等所带来的奢华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更为可怕的是很多学生对此见怪不怪、习以为常。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仰也有其理性与非理性的一面,目前部分高职大学生信仰存在非理性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主体色彩浓厚,凭直觉选择信仰,盲目跟随信仰、随心所欲信仰。总之,任凭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功利化和非理性化的发展,必定会扭曲其理想信念,影响其有效发挥。

2.3 高职院校信仰教育保障措施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教育保障措施不健全,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也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大学生信仰教育没有做好顶层设计,没有将信仰教育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没有将信仰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其次,未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致使信仰教育工作不规范、不合理、不科学,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未制定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致使信仰教育工作評价无从下手,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缺乏资金支持,不能激励教师参与信仰教育的积极性。最后,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扫门前雪”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合力,影响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学生坚定社会理想信念产生负面影响。

3 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成人主体地位形成与有效发挥的主要途径

3.1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教育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大学生的梦想之舵。坚定高职大学生健康的信仰,必须以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教育为主要抓手,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成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首先,要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融入高职课程体系中,深入挖掘社会主流文化元素,将之融入专业课、公共课、思政课授课中,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覆盖到全院教职员工,形成合力,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教育,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实践养成,将社会主义意识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其次,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第二、三课堂的积极作用,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开展社会主义读书学习、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进而认同、践行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最后,充分发挥正反教学和典型激励作用,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身边人先进事迹感染学生,如今年年初抗击疫情时,涌现出一批批令人感动的人物和事迹,同时,也要正确剖析一些反面事例,使大学生在正反案例中感悟真善美,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3.2 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

帮助大学生信仰成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离不开各门课程的配合,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互动,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应注重宣扬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而课程思政则是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元素,并将该元素有机的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功能定位,使之能更好地指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前进的方向。其次,要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打造图文、音像和场景相结合的立体式教学,学生、教师互动式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育实效性。最后,要整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外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3 构建“三全育人”一体化格局

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对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及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构建“三全育人”一体化格局。首先,坚定全员育人格局,全体教职工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意识,扩展育人工作的深度和宽度,建立科学、规范、全面的信仰教育保障体系,争取全体教职工的支持,自觉参与到帮助大学生信仰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工作中,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第二、三课堂中,在活动中升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与有效发挥大学生信仰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其次,推进全过程育人工作,大学生正处在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信仰主体地位的形成与发挥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反复性特点,其要求高职院校自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信仰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尽早形成信仰主体地位并有效发挥。最后,推进全方位育人工作,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相结合,积极探索信仰教育新模式、新方法,利用互联网优势,增强信仰教育的吸引力,提升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持续发挥“三全育人”一体化格局的积极作用,帮助大学生信仰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02).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共青团,2019,(05):1-5.

[3]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J].当代广西,2019,(14):11-12.

[4]任福义,李怀.新时代大学生信仰“病变”与“医治处方”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3):72-76.

[5]周家兴.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研究[J].中国报业,2020,(22):94-95.

[6]柳丽.新时代大学生科学信仰培育的实质、特征和方法路径[J].北京青年研究,2020,29(02):16-23.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广西高职院校学生信仰成人研究”(2013SZ034)。

作者简介:孙向前(1987-),男,河南开封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院)办公室干事,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邓慧敏(1982-),女,广西隆安人,研究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发挥主体地位
浅谈如何发挥好办公室的职能作用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如何发挥离退休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