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对“学教评一体化” 的认识

2021-06-15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15期
关键词:肇庆演讲稿高新区

4月9日,在肇庆高新区教育局教研室的组织下,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冯善亮带领深圳教研团队王俊珍、范春霞、张莹、张雅博送教肇庆高新区,打造了一场主题为“肇庆高新区2021初中语文单元整体‘学教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教研盛宴。

王俊珍老师和她的团队分别为我们呈上了《职等你学》《职等你写》《职等你来》三节活动探究课和一节单元解读课。尔后,她们指导高新区的老师分组研讨。冯善亮老师也参与面对面的交流,为我们答疑解惑。会后,很多老师为此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想。

《现代教学设计论》中提到: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的效果,通常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判断的依据。二是教学的效率,以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学的代价相比较而得出判断。三是教学的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作出判断,反映学生的学习意愿、动机、毅力等方面的态度情感。(盛群力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4月9日,深圳龙华区教科院教研员王俊珍老师及其团队很好地为我们诠释了教学的有效性。

《职等你学》课例,教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且少而精,即讲什么?怎么讲?根据教学目标,张老师设计三个活动,以视频“小趋势”引导学生,根据视频中反复出现的“小趋势”,让学生得出演讲要观点明确、思路要清晰;接着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为例,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概括要点,得出演讲要有针对性;最后,以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让学生模拟演讲,明白不同场合的演讲会有不同的风格。在三个活动中,张老师分别设计三个评价表,让学生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从学生的评价以及后两节一脉相承的课来看,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演讲,且上课时间只有短短40分钟,但学习效果颇佳,从教学效率来说,是一个典范。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聽王荣生教授评课》第27页)这堂课,从这个角度来说,《职等你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

《职等你写》课例,是上一节课的延伸,在学生明白什么是演讲后,范老师设计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写出自己的竞聘演讲稿。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这堂课把这个关键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探究“心中有人”让学生利用清单形式,知道听众想听到什么观点。接着利用竞聘演讲稿自评表,评价自己的竞聘演讲词,并小组合作找出问题,再次对照量化表对自己的演讲稿进行升格改造;最后利用课文《最后一节讲演》《我一生中重要的抉择》,让学生自己得出演讲语言的要求。整个过程,学生的学始终处于第一位,每个活动,学生对着量化表自我评价,对自己所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进步。

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语文教学的理想标准,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达成,即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标准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堂课,既是语文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创造性开发,又切切实实符合学生的需要。

《职等你来》现场竞聘,相当于一堂检验前两课效果的课例,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制定演讲的评分标准,明确分工(主持人、竞聘选手、专业评审、记分员)。课堂上,我们看到每一篇演讲稿都能从自身出发,谈及自己的优势,以及竞选成功后的举措。整堂课,学生激情满满,情绪愉悦,让我们观课教师也不禁跟着学生激动、紧张。

三堂课下来,我们没有看到学生的疲倦,而是看到学生越来越强烈的表达欲望,越来越缜密的思维,越来越愉悦的情绪。由于时间的限制,演讲稿不是当堂完成,这是一个小小的缺憾。

这三堂课,让我们看到:原来,课可以这样上,散文、小说、诗歌、作文,都可以整合成“项目式学习”。“学教评一体化”让学生处于主体,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评价,“以学论教,以评论学”,这或许是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的一种新的尝试,语文教学必须向前进,而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更要向前进,多尝试,找出相对而言“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旷颖)

不得不说,在肇庆高新区实验小学举办的“2021年初中语文单元整体‘学教评一体化教学研讨”活动,对于与会学习的老师而言,是一顿饕餮大餐。这次研讨会也许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异常精彩的。

因为热心、用心,所以来送课的老师们无论在深圳,还是来到肇庆高新区,都尽己所能投入心血做足准备,实现了一次盛大的美与智慧的绽放;因为热心、用心,与会的老师们无不认真投入、积极研讨,在短短的一天中汲取新知,碰撞思维,实现了教研路上又一次进阶式的成长;因为热心、用心,教研员们倾情引领,尤其冯善亮老师,在研讨会中不遗余力,为我们答疑解惑,倾囊相授,还为我们搭建了微信研讨平台,会后还继续把资料分享与我们……

这次研讨会中,我看到了语文人的精神,感受到了教书者的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以小组研讨分会上范老师的话作结:一起发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进阶之美,一步一步,再走一步!(何苑怡)

“学教评一体化”教学,显然是把“学”放在了首位。但是,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觉得“学”之前得有一个前提。它就是“引”。

以课堂为例,范春霞老师的《职等你来》活动一:《探究“心中有人”——听众》中第四点:为什么听众接受你,听众能从你的演讲中获得什么?很多同学都挖空心思表达自己的优点,但对学生会主席的功能和职责只字未提,对当选主席后采取的措施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一笔带过。在演讲中没有告诉听众有效的信息,怎么能赢得选举呢?

范老师从听众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学生,你想要怎样的学生会主席?你认为竞选者怎么样才可以当好学生会主席?”范老师举重若轻的“引”,很快就把学生导回正轨。

修改后的演讲中,八位同学补充完善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获得满堂喝彩。所以,在“学教评一体化”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在于“教”,“引”也很重要。它不需要明确的答案,不需要细腻的讲解,但轻轻的“引”能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明确方向,放心探索,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郑高)

作为实习生的我有幸参加了肇庆高新区“2021年初中语文单元整体‘学教评一体化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聆听由“职业”贯穿的三节讲演课以及与专家的交流解惑,我受益匪浅:

我明白了“学教评一体化”这个教学模式,确定贯穿某个阶段教学过程中的项目选择是关键(如三节讲演课中,用职位贯穿了整个探究单元的学习);量表的制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设计依据不唯一,没有生搬硬套的一套标准,甚至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制作与确定评价标准,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量表的运用是灵活的,不拘泥于某一类文体,不受限于哪一类学生,更不要求形式的统一,无须用特定的表格、成绩、分数等压制学生的天性,也无须考虑应用是否有具体大项的规则,甚至可以将写作的某一个细节,具体量化,制成量表,成为你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个小标准,以帮助学生改变写作的坏习惯。

总而言之,“学教评一体化”量化表的等级,是为学生提供的阶梯,其实施过程是足以体现语文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再走一步”进阶美的。(王金玉)

——肇庆市教研室供稿

猜你喜欢

肇庆演讲稿高新区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深圳蛇口—肇庆高要”组合港正式启动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阳光住进我心里
“三招”助你写好爱国演讲稿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字体设计:肇庆印象
祖国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