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门石窟所见北海王元详石刻题记再研究

2021-06-15王瑞蕾

敦煌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题记

内容摘要: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石窟,内存北海王元详题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补充孝文帝南伐诸多细节,可丰富龙门石窟早期造像史内容,可展示北魏皇室贵族与僧侣阶层交往细节,可勾勒元详一家荣辱盛衰过程。将元详相关题记放在历史背景中考量研究,可充分发掘其独特的史料价值,为历史研究提供新史料。

关键词:龙门石窟;古阳洞;题记;北海王;元详

中图分类号:K8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1)02-0112-08

Restudying the Inscriptions Regarding King Beihai in the

Longmen Grottoes

WANG Ruilei

(College of Prison Scienc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Guyang cave is the earliest cave constructed at the Longmen Grottoes in which a large number of stone inscriptions from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have survived to the present today. Among these inscrip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left by Yuan Xiang, King of Beihai and younger brother of Emperor Xiaowe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text of these inscriptions is relevant to a numb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pics, including: the events surrounding Emperor Xiaowen's expedition to the south, the history of the early cave images created at Longmen, details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royal families and monasteries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amily of Yuan Xiang. By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revealed by these inscriptions agains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 researchers can fully explore this unique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provide new understandings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further historical research.

Keywords:Longmen Grottoes; Guyang cave; inscription; King of Beihai; Yuan Xiang

龍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其最大特点是有数量众多的石刻题记。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是古阳洞,约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古阳洞是北魏中晚期龙门最重要的造像中心,保存有大量的北魏石刻题记。古阳洞共有石刻题记685品,其中有纪年的109品,占整个龙门石窟有纪年题记的七分之一。古阳洞109品有纪年的题记中,北魏时期的有99品。这些题记时间确切、内容丰富,对于补充北魏中晚期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龙门古阳洞北魏石刻题记供养人涉及元魏宗室贵族、西北少数民族、中原汉族官员、北魏社邑等各个阶层,内容涉及政治史、民族史、社会史多个领域。

古阳洞有石刻题记的元魏贵族有四位,按照辈分排列分别是安定王元燮,相关石刻题记两品;广川王元略(贺兰汗),相关石刻题记七品;齐郡王元祐,相关石刻题记两品;北海王元详,相关石刻题记四品。

一 题记录文与史料特点

龙门石窟古阳洞北海王元详相关的题记有四品:一是其本人的造像题记,一是其母亲高太妃的造像题记,两品是其供养的比丘法生和慧乐的造像题记。现将四品题记按年代先后移录如下:

1.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北海王元详造弥勒像题记》,高74.3、宽39.8cm。位于古阳洞北壁第一层(从上往下)以上:

维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军国二容,别于洛汭,行留两{1}音,分于阙外。太妃以圣善之规,戒途戎旅;弟子以资孝之心,戈言奉泪。其日太妃还家,伊川立愿:母子平安,造弥勒像一区,以置于此。至廿二年九月廿三日,法容刻就,因即造斋,镌石表心,奉申前志:永愿母子长餐化年;眷属内外,终始荣期;一切群生,咸同其福。维太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元祥造。

2. 《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高33.7、宽36cm,位于古阳洞南壁第一层(从上往下):

夫抗音投涧,美恶必酬;振服依河,长短交目。斯乃德音道俗,水镜古今。法生徼逢孝文皇帝专心于三宝,又遇北海母子崇信于二京。妙演之际,屡叨末筵;一降净心,忝充五戒;思树芥子,庶几须弥。今为孝文并北海母子造像表情,以申接遇。法生构始,王家助终。夙霄缔敬,归功帝王。万品众生,一切同福。魏景明四年十二月一日,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

3. 《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造弥勒像题记》,位于古阳洞北壁第一层(从上往下)以上:

夫一餐之锡,终古尚称,况见拯九渊,惠同造化。慧乐旦沦俗苦,晚悟法律,蒙北海大王,落发入道,表里催济,无忘夙霄。今率贫资,以申前志,谨造像一区。托宣三宝,西果庶几,永钟北海。群生动植,各各至音,亲识存亡,普沾其趣。魏景明四年十二月一日,比丘慧乐为侍中、太傅、领司徒、尚书事,北海王元详造。

4. 《北魏北海王国高太妃为孙保造像题记》,高39、宽25cm,位于古阳洞窟顶:

孙保夫(失?)乡播越□□□□历载,终始宣愆,未及免之,不幸早死。今为保造像一区,使永脱百苦。魏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

北海王元详,字季豫,献文皇帝第七子,孝文皇帝同父异母兄弟,其母高椒房。《魏书》载:“献文皇帝七男。李思皇后生孝文皇帝。封昭仪生咸阳王禧。韩贵人生赵郡灵王干、高阳文穆王雍。孟椒房生广陵惠王羽。潘贵人生彭城武宣王勰。高椒房生北海平王详”[1]。元详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封北海王,加侍中、征北大将军,后拜光禄大夫,解侍中、将军,又兼侍中。北海王元详是北魏孝文帝、宣武帝两朝重要的宗室之一,在孝文帝时受到重用,跟随孝文帝南伐,负责新都洛阳的营建工作,日益成为孝文帝的心腹,在孝文帝临崩之际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之一,权力达到顶峰。宣武帝即位后,前期倚重北海王元详,而北海王母子不知收敛,贪冒货贿,不知其极,最终被免为庶人,死于非命。北海王元详的事迹主要见于《魏书》《北史》。然而传统史籍等记载并不甚详,龙门石窟古阳洞四品元详相关题记,字数众多、翔实生动,可考证、补充诸多传统史籍中不曾记载之细节。

龙门石窟古阳洞元魏宗室石刻题记中,元详题记数量不是最多,史料价值却是最高。

第一,元详相关石刻题记均属古阳洞早期题记。元详相关四品石刻题记是古阳洞甚至龙门石窟石刻题记中年代较早的。《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北海王元详造弥勒像题记》《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造弥勒像题记》三品题记均刊刻于孝文帝太和年间与宣武帝景明年间。第四品题记,《北魏北海王国高太妃为孙保造像题记》无刊刻时间,根据其位置与内容可推测其刊刻时间大致为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六月十三日,即元详薨之后,至正始五年(508)古阳洞第一期落成之前{1}。所以,元详相关四品石刻题记均为孝文帝与宣武帝时期刊刻,为古阳洞及龙门石窟中较早的石刻题记。

第二,元详相关题记为古阳洞宗室贵族题记中内容最详细丰富者。元详相关题记字数均过百字,为古阳洞元魏宗室题记中字数最多者。内容广泛、记载详细:可以提供北魏宗室与僧侣交往的诸多细节,如元详的供养僧比丘法生,元详剃度僧比丘慧乐。古阳洞众多比丘造像中是罕见的两则身份明确的比丘题记。从中可以看出北魏有宗室贵族剃度、供养僧人的传统,僧侣为供养主造像的传统,以及北魏皇室贵族斋会僧侣等仪式。元详相关题记可以提供孝文帝南伐的诸多细节,如孝文帝南伐时间、行军路线、南伐胜利返回之后等细节。元详相关题记可以提供北海王元详家族等细节,如这四品题记反映了其家族盛衰的重要节点,可以勾勒出元详家族从得势到失势的概况,可以补充元详早夭子等情况。

学术界对元详题记的研究非常之少且不够深入、全面。以往学界关于元详的研究成果如下:

题记整理方面有刘景龙、李玉昆的《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录入龙门石窟2800多品题记,并配有部分拓片照片,其中有北海王元详四品题记录文。刘景龙、李玉昆在前言介绍了北魏皇室贵族造像[2]。题记研究方面,阎文儒的《龙门石窟研究》对龙门石窟各个时期的洞窟进行了考古学研究,并对主要题记进行了录入并整理研究,在第二章古阳洞部分,对古阳洞及慈香窟中二十品进行了考释,有“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的考释[3]。温玉成《古阳洞研究》对元详洞窟、供养人、榜题做了介绍,并对元详造像题记、高太妃为孙保造像题记、比丘法生题记进行了简要概述[4]。顾彦芳《龙门所见洛阳伽蓝记中人物造像述论》对元详造像窟龛形制、供养人形象、榜题内容、题记内容均做了详细阐述[5]。

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发现,关于古阳洞元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学领域的佛教造像、题记整理等方面,而对元详相关题记的文献研究仍不充分。鉴于此,本文专门进行历史学研究,深入挖掘题记的史料价值,以期补充史籍记载之缺失。

二 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

古阳洞有关元详的题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南征的细节

北魏孝文帝自代京迁都洛阳后,前后三次南征,元详题记所涉及的“维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为孝文帝第一次南征。对于这条题记涉及的南征情况,多数研究语焉不详,仅阎文儒《龙门石窟研究》据《魏书·高祖纪》《魏书·北海王传》《南齐书·明帝纪》《资治通鉴》卷140、和《周礼·夏官司马》等,大致勾勒出此次南征的概况,并对题记进行了简释。笔者以为,除此之外,题记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

第一,题记印证了史籍记载的北魏孝文帝第一次南征的具体时间。《魏书》卷7《高祖纪》记太和十八年“十有二月辛丑朔,遣行征南将军薛真度督四将出襄阳,大将军刘昶出义阳,徐州刺史元衍出钟离,平南将军刘藻出南郑”,接着又记“辛亥,车驾南伐”。根据史籍十二月辛丑为朔日,则辛亥恰为十一日{1},题记“维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印证了孝文帝第一次南征确实是《魏书》所记太和十八年“十有二月辛亥日”[1]175。题记可与史籍互相印证。

第二,题记记述了孝文帝第一次南征出发时两种不同性质的送别场景。“军国二容,别于洛汭”反映了官方的送別场景,“行留两音,分于阙外”反映了亲属的送别场景。“军国二容”的“军”指出征大军,而“国”应指留守的朝臣官员,“军国二容”显然是指留守朝臣为皇帝亲征举行的官方送别仪式。“别于洛汭”则是这次官方送别仪式的具体地点。“洛汭”,《山海经》称:“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6]。《水经注》卷5“河水”:“洛水东流经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口”[7]。《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西京巩县条”:“洛汭,洛水入河之处”[8]。根据史籍记载,洛汭是洛水入黄河之处,也称洛口。洛口位于洛阳东北洛水汇入黄河的河口,距离洛阳城几十千米。魏孝文帝第一次南征出洛阳过伊阙走的是正南方向,他“别于洛汭”不可能出洛阳城绕道上百里到洛口与留守群臣道别再返回过伊阙,所以此处“洛汭”应指绕洛阳城而过的洛水,魏孝文帝与群臣“别于洛汭”应指靠近洛阳城的洛水之滨。

“行留两音,分于阙外”的“阙”指伊阙,《水经注》卷15《伊水》:“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7]113伊阙亦即龙门山所在。“行”指魏孝文帝统领的出征大军,而“留”者应是送行的亲属,这从题记称元详母亲“其日太妃还家,伊川立愿”,可证高太妃送行元详随孝文帝出征直至伊阙之外;也说明送行的群臣官员出城而止,而送行的亲属是出伊阙而止。“行留两音”指出征军人的道别声和送行亲属的叮咛声,唐代诗人杜甫著名诗篇《兵车行》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句,描写的是唐代长安军人出征的场面,亦适用于北魏南征军人与送行亲属在伊阙之外分别的情景,题记称高太妃与元详等分手之际“戈言奉泪”亦为证{2}。

由此可见,北魏孝文帝第一次南征出发时先后有两种不同的送别形式,前者是官方仪式,参加者为群臣官员,地点是洛阳城外的洛水之滨;后者是民间形式,参加者为出发者的家属,地点是伊阙门外的伊水之滨。

第三,题记透露了北魏孝文帝第一次南征进军路线的信息。《魏书》卷7《高祖纪》在记载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十二月辛亥出征时,并未涉及具体进军路线,但提到同月“戊辰,车驾至悬瓠”。悬瓠城为汝水沿岸的古城,《水经注》卷21,“汝水”称其“汝水东经悬瓠城北,形若垂瓠,故取其名”[7]165。悬瓠城为北魏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位于洛阳的东南方向。南北朝时期,洛阳通向东南的道路主要有三条,严耕望对此专有研究:“洛南三关道,自西而东数之曰伊阙,曰太谷,曰轘辕”[9]。又说:“凡此三关即为三道:洛阳正南微西为伊阙道,此道南通汝、邓至江、汉;洛阳东南为[车睘]辕道,此道东南通许、蔡,至江、淮;太谷道居伊阙、[车睘]辕之间,与两道相应接”[9]1840。元详题记表明,北魏孝文帝第一次南征的进军路线是出洛阳、经洛水、过伊阙,走的是洛南三道中的伊阙道,然后沿汝水或颍水东南行,再转而向南直抵悬瓠城。

(二)提供了古阳洞早期造像史的珍贵资料

元详相关题记中,《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北海王元详造弥勒像题记》《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和《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造弥勒像题记》均有明确纪年,分别刻于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和魏景明四年十二月一日。《北魏北海王国高太妃为孙保造像题记》虽然没有具体的造像时间,但根据其题刻的位置以及与前三品题记的相互关系,可以推断出大致的时间,即在元详薨之后,最早应为北魏正始元年(504)之后。元详题记与古阳洞最早的开窟题记相比,虽然稍晚于《太和十七年(493)孙秋生二百人等造石像记》《太和十九年(496)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造弥勒像记》和《太和二十年(496)一弗造像记》等,然而也堪称古阳洞甚至是整个龙门石窟的早期石刻文字,其文献意义不言而喻。

此前研究龙门石窟开窟史的成果,一般都要提到《太和十七年(493)孙秋生二百人等造石像记》,而不会提及有关元详的题记。但实际上元详造像记却是有关古阳洞早期造像史的一篇珍贵文献,而这一点恰恰为后来的研究者所忽略。例如古阳洞有纪年的石刻,所记载的时间多是造像完成的时间,几乎不提及造像开始前的规划和过程等,而元详造像记则在这一方面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元详题记称其母高太妃发愿造像时说:“其日,太妃还家,伊川立愿:母子平安,造弥勒像一区,以置于此”,可见高太妃是在伊阙之外为元详送行后的当日,于返家途中专门到古阳洞,立誓发愿只要母子平安,就在此造弥勒像一躯。这个立誓发愿的时间非常明确和具体,就是“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魏孝文帝大军南征的时间。且造像落成的时间也非常明确具体,即“至廿二年九月廿三日,法容刻就”。从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立誓发愿到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造像落成,历时三年九个月十三天,具体到年、月,甚至到日,这在古阳洞的早期题记中仅此一品。这品题记对龙门石窟古阳洞早期造像史的价值和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此外,《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造弥勒像题记》两题记的刊刻时间、字数、位置以及发愿人均高度一致。两题记完工于魏景明四年(503)十二月一日;比丘法生题记142字,比丘慧乐题记117字;前者位于古阳洞南壁第一层,后者位于古阳洞北壁第一层以上,均为古阳洞中极佳位置。两品题记发愿人均为元详的供养僧人。从上述四个高度相似的特点来看,这两品僧侣为元详的造像题记很可能是统一规划,同时完工。且古阳洞北壁第一层之上的《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北海王元详造弥勒像题记》与古阳洞南壁第一层的《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虽然时间间隔五年,但他们的供养人都提到了“元善意”、“元宝意”、“比丘尼明惠”、“比丘尼法贞”,且排列次序完全相同,这也极有可能为统一规划完成的。可见,北魏皇室贵族挥洒重金礼佛事佛、供养僧侣、开窟造像达到了相当规模。这对于龙门石窟古阳洞早期造像史是一补充。

(三)反映了北魏王公贵族与佛寺僧侣的交往细节

北魏皇室贵族崇信佛教,供养僧人,开凿石窟,修建佛寺,参与佛事活動,甚至皇室贵族亲自讲经说法。皇室贵族借助佛教巩固统治,僧人阶层借助国家政权力量弘扬佛法,皇室贵族与僧人阶层来往密切。元详相关题记为我们提供了北魏皇室贵族与僧人阶层诸多交往之细节:

第一,题记透露了北魏皇室贵族有剃度僧人的传统

北魏皇室贵族将剃度僧人作为自己的功德,《魏书·释老志》载:孝文帝“承明元年八月,高祖于永宁寺,设大法供。度良家男女为僧尼者百余人,帝为剃发,施以僧服,令修道戒,资福于显祖”[1]3039。皇帝亲自剃度僧侣,上行下效,其弟元详也追随效仿剃度僧人。《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造弥勒像题记》记:“慧乐旦沦俗苦,晚悟法律,蒙北海大王,落发入道,表里催济,无忘夙霄。”比丘慧乐就是由元详剃度入道的。

第二,题记透露了北魏皇室贵族有供养僧人的传统

《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完工于宣武帝景明四年(503),从题记“孝文皇帝专心于三宝”可知比丘法生与孝文帝早有交往。题记又载“又遇北海母子崇信于二京”,“二京”指代京和洛阳,即法生和北海王母子在未迁都的代京就早有交往,可见北海王崇信佛教早就开始了。这种密切交往一直延续到迁都洛阳之后。

题记又载:“妙演之际,屡叨末筵。”“叨”为谦逊之词。“筵”指宴席,餐饮。“末筵”意为在宴席中坐了一个末尾的座位。题记意为比丘法生与元详谈论佛教义理之际,法生屡次参与元详家的宴饮活动,并在宴席上有自己的座位。细节之处可见比丘法生与北海王交往密切。

法生在题记最后提到“今为孝文并北海母子造像表情,以申接遇。法生构始,王家助终。夙霄缔敬,归功帝王”,即法生为孝文帝及北海王母子造像,以感谢孝文帝及北海王对他平时的接遇,对他实现夙愿的支持。

结合上文分析,可知北魏皇室,在代京就有供养僧人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迁都后的洛阳,直接体现在龙门石窟题记。比丘法生应为僧侣阶层中的高级僧侣,频繁受邀出入显赫的北海王之家。

元详除了供养比丘法生以外,还供养了比丘慧乐。《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造弥勒像题记》载“夫一餐之锡,终古尚称,况见拯九渊,惠同造化”,对比上品比丘法生题记可知,比丘慧乐品级应不如法生高,当属于僧侣阶层中的下级僧侣,与频繁出入北海王之家的法生口气大不相同。慧乐对于北海王的餐食供养深表感激,同时又感激北海王一家的感同造化之恩情。

第三,题记透露了北魏僧人为皇室贵族开窟造像、诵经祈福的细节。北魏僧侣阶层为了答谢贵族官僚,都会为自己的供养主开窟造像,为供养主诵经祈福,功德归于贵族官僚。如比丘法生为报答“孝文皇帝专心于三宝”以及“北海母子崇信于二京”,“为孝文并北海母子造像表情,以申接遇”。比丘法生是高级僧侣,因此其造像得到了皇室大力资助,这从题记“法生构始,王家助终”即可看出。造像完成后,法生将功德归于帝王并祈福众生咸同其福,“归功帝王。万品众生,一切同福”。

为了报答元详剃度入道之恩,比丘慧乐为其造像题记:“今率贫资,以申前志,谨造像一区。”慧乐为平民剃发入道,是普通僧侣,财力物力远不及比丘法生,故慧乐用自己不多的资产为北海王造像,其财力仅能造像一区。造像落成后慧乐表示“永钟北海”。

第四,题记透露了北魏造像落成后斋会等仪式的细节。北魏造像落成后都会有斋会活动,北魏斋会内容一般为出资造像者宴请僧侣及俗众、僧侣为斋主诵经祈福等一系列活动。如《魏书·释老志》记孝文帝于“太和元年二月,幸永宁寺设斋……三月又幸永宁寺设会,行道听讲,命中、秘二省与僧徒讲座旨义,施僧衣服、宝器有差”[1]3039。这在元详相关题记中得到印证,如《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北海王元详造弥勒像题记》提到,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法容刻就,因即造斋”。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元详造像落成,因为造像是高太妃为孝文帝及元详南伐出征祈福而造,此时孝文帝与元详胜利归来,故北海王母子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并斋会祈福活动。

可见,北魏皇室贵族与僧侣阶层来往非常密切,僧侣阶层对北魏的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展示了元详家族的盛衰荣辱

古阳洞四品元详相关题记,三品在其权力巅峰时期刊刻,一品在其家族衰败后刊刻,这四品题记正展示了北海王元详家族的盛衰荣辱。

第一,题记透露了元详权势上升时期的若干信息。元详在孝文帝时期日益受到重用,在南伐返回洛阳之后再次升迁,“太和二十二年夏四月,赵郡王干薨”[1]184,这之后,“以详行司州牧。除护军将军,兼尚书左仆射”[1]559。太和末年,元详不仅被孝文帝任命为司州牧掌管京师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事务,还被任命为六大辅政大臣之一,其势力达到顶峰。宣武帝亲政之初,倚靠元详等几位叔父辅政,皇帝与元详母子关系尚很密切。随着日益膨胀的权势,元详“贪冒无厌,多所取纳;公私营贩,侵剥远近;嬖狎群小,所在请托。珍丽充盈,声色侈纵,建饰第宇,开起山池,所费巨万矣”[1]559-561。且元詳不知收敛,不仅在城内圈地占田,在北魏佛事盛行的背景下,元详亦非常热衷于造寺造像等佛事活动。《洛阳伽蓝记》卷3载:“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报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为冯太后追福……追圣寺,北海王所立也。并在报德寺之东……而此三寺,园林茂盛,莫之与争。”元详所建追圣寺的园林景观之规模,与孝文帝所建报德寺、宣武帝所建景明寺不相上下,其权势财力可见一斑,这也为元详后被举报诛杀埋下了隐患。

除了立寺活动,在龙门石窟的开窟造像活动中,元详母子亦非常活跃。古阳洞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开始经营,至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第一阶段完成,即古阳洞的第一层及以上至窟顶位置。此时古阳洞中最好的位置为第一层及其上。因元详深受孝文帝及宣武帝信任,所以在早期古阳洞规划中,元详四品相关题记中的三品占据了极优位置,且三品题记为统一规划开凿。

孝文帝时期,元详母子尚有所收敛,注意处理与皇帝的关系,如太和二十二年(498)北海王母子为孝文帝南征祈福的龙门石窟造像。但在其后元详的石刻题记可看出其僭越的端倪,如元详的供养僧比丘法生为孝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佛门的比丘法生为迎合当朝权贵,在景明年间造像将北海王母子与孝文帝并列。再如元详的供养僧比丘慧乐也极力奉承迎合,在古阳洞最好位置题记表示效忠北海王。

并且,如前所述,《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造弥勒像题记》和《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北海王元详造弥勒像题记》,统一规划,占据了古阳洞中最好的位置,可见北海王元详的权势之大,及其对僧侣阶层的影响之大,这对于重视佛教的宣武帝来说,元详已经威胁到自己的至尊地位。

古阳洞北魏造像题记有与四位宗室贵族相关的题记,按照辈分排列是安定王元燮、广川王贺兰汗、齐郡王元祐、北海王元详。其他三位宗室题记并未占据古阳洞最好的位置,且均未见有僧人为其造像题记,只有元详的供养僧为其造像题记,且还有两品。两品僧侣为元详的造像题记中,将元详的官号完整刊出,大加溢美之词,权势熏天的北海王元详似要从题记中跃然而出。

以上种种迹象说明,景明初年,元详的权力已经达到顶峰,世人无所不知,这早已埋下了元详日后败亡的祸患。在宣武帝看来,元详已经到了不得不除的时候。果然在这两品题记完工之际,即景明四年(503)十二月一日之后不久,北魏正始元年(504)五月,元详“以罪废为庶人”。

第二,题记透露元详势力衰败的信息。《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造弥勒像题记》《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造弥勒像题记》均完成于景明四年(503)十二月一日。在这之后不到半年时间,北魏正始元年(504)五月,元详被废为庶人。又根据元详墓志,元详于“正始元年岁在甲申春秋廿九,六月十三日戊子薨,谥曰平王”[10],即元详于正始元年六月十三日薨。从志得意满、风光无限到陡然被废,最终被害,时间仅仅相隔六个月,可见宣武帝对元详的处置早有计划。

元详的四品题记,三品有明确的时间,且都在古阳洞位置显赫的第一层及以上,唯有《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没有标明时间,位置在古阳洞窟顶。

古阳洞第一层及以上至窟顶的题记均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至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完成,所以推断《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时间不晚于正始五年。此题记是高太妃为其亡孙,即北海王元详的早夭子元保所刊刻,而题记中仅有高太妃而无元详,推测元详已薨。元详于正始元年六月十三日薨,可知《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时间在正始元年六月十三日之后。即《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时间在正始元年六月十三日至正始五年(508)之间。

在孝文帝和宣武帝正始五年之前,是古阳洞开凿第一阶段,最好的位置为第一层及第一层略向上,最差的为窟顶。元详前三品题记《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北海王元详造弥勒像题记》《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造弥勒像题记》《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慧乐为北海王造弥勒像题记》均位于位置极好的第一层及第一层偏上,而仅仅相隔半年时间,《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就在窟顶,可见元详家族已经失势,高太妃没有资格再在位置显赫的第一层刊刻题记。因其王太妃身份,依然有权力和财力在相对比较好的窟顶造像题记{1}。

另,《北魏北海王国高太妃为孙保造像题记》不仅没有具体时间,其字数也远不及前三品题记多,给人以凄苦、潦草之感,与前三品题记的志得意满、极尽繁华完全不同,这是高太妃彼时境遇的真实反映。从题记内容来看,元详有一无爵位的早夭子元保,因其早亡或其父亲犯罪,并未载入传记。高太妃为孙元保夭亡的伤心与为家族陡然失势的哀痛一并在题记中流露出来。

综上所述,龙门石窟古阳洞元详相关四品题记反映了元详家族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从权势熏天、志得意满到家族败落、凄苦度日,世态炎凉、今不如昔之境遇均在元详题记中表露无遗。

结 语

北海王元详是北魏中晚期的宗室,为孝文帝所信任并重用,对北魏迁都前后的历史及北魏中晚期政局产生深远影响。传统史籍中对于北海王元详的记载并不足以充分说明元详的重要作用,而龙门石窟古阳洞四品元详相关题记恰恰可以为史籍做些补充。元详四品相关题记可补充孝文帝南伐诸多细节,可丰富龙门石窟早期造像史,可展示北魏皇室贵族与僧侣阶层交往细节,可勾勒元详一家榮辱盛衰过程。古阳洞北海王元详相关题记具有的史料价值,为北魏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诸多信息。元详相关题记可补充史料记载的不详之处,证明史料记载不实之处。

参考文献: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533.

[2]刘景龙,李玉昆.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5.

[3]阎文儒,常青.龙门石窟研究[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23-30.

[4]温玉成.龙门古阳洞研究[J].中原文物,1985(特刊):141.

[5]顾彦芳.龙门所见《洛阳伽蓝记》中人物造像述论[J].敦煌学辑刊,2001(2):68-75.

[6]佚名.山海经 [M].长沙:岳麓书社,2006.

[7]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4:36.

[8]乐史.太平寰宇记 [M].北京:中华书局,2007:67.

[9]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32.

[10]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54.

收稿日期:2020-05-06

作者简介:王瑞蕾(1982-  ),女,河北省保定市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监狱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法制史研究。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题记
元 楷书察罕装像题记、祝天装像题记原石
民居摄影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张釜隶书《药洲九曜石题记》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
龙门石窟:打造智慧旅游品牌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