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约与嬗变:阜阳农村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2021-06-15王晴
摘 要:阜阳农村地区的传统婚礼仪式复杂而繁琐,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文化观念的发展与普及,农村青年对现代文化观念的接受促使他们不断简化传统婚礼中的仪式,而这些仪式的简化又加速了传统婚礼文化底蕴的流失。文章通过调查访问,对改革开放40年来阜阳农村婚礼仪式的变迁进行研究,认为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降低了年轻人的爱欲能力,使他们过分地追求快感刺激的结婚仪式。因此,传统婚礼仪式的文化底蕴需要经过现代性的转化,以更好地发挥其固有的价值。
关键词:阜阳;婚礼仪式;文化底蕴;化约;嬗变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21)02-0045-06
收稿日期:2020-04-13
作者简介:王晴(1995-),女,安徽阜阳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民俗艺术。
Simplification and Transmutation: A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Fuyang Rural Wedding Ceremony
WANG Q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in the rural area of Fuyang is complex and cumbersome, with a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cultural concepts, rural youth's acceptance of modern cultural concepts urges them to continuously simplify the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and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se ceremonies accelerates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wedding culture.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ges of wedding ceremony in Fuyang countryside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holds that the fast-paced lifestyle of modern society has reduced the ability of young people to love and make them excessively pursue the joyful and exciting wedding ceremony. Therefore, the cultural deposits of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needs to be transformed by modernity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inherent value.
Key words:fuyang; wedding ceremony; cultural deposits; simplification; transmutation
婚礼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中的人生四大仪礼之一,是人一生中自由而美满的时刻,具有重大的人生意义。婚礼在我国古代就备受重视,古人云“婚礼者,礼之本也。”古代婚礼制度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后逐渐演变为议婚、订婚、结婚、回门等程序,而这些程序中又有一系列的子仪式,例如,男方给女方送“鲤鱼”、婚礼上的“合卺礼”(合卺酒)等。这些子仪式使传统的农村婚礼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但随着现代文化观念的发展,农村婚礼中的这些仪式似乎显得繁琐而没有效率,因此,很多婚礼仪式被简化,甚至被省略。农村婚礼仪式在变迁过程中虽然去掉了例如“合八字”之类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仪式,但同时也省略了很多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仪式。这种变化显示了现代文化观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矛盾。为了解农村婚礼仪式序列的变迁过程,笔者对安徽省阜阳市不同年龄阶段的土生土长的农业从业者进行了访谈调查,以求全面了解这一文化现象,并探讨农村婚礼习俗现代转型的新出路。
一、农村传统婚礼仪式中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周公制礼作乐,其目的就是希望社会和谐美满。而民间的婚礼习俗更是体现着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的民间婚礼往往会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趣的仪式表达对新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阜阳地区的婚礼通常包括“吃鲤鱼”“挑盖头”“跨马鞍”“合卺酒”等仪式,这些仪式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了人们对新婚生活的美好期待。
(一)“吃鲤鱼”与“送鲤鱼”
我国婚姻自古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谚语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而《诗经˙齐风˙南山》则云:“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1]指男人婚配之事,必须经过媒人从中进行“牵线搭桥”。可见“媒人”在男婚女嫁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阜阳的传统婚礼习俗中,人们称媒人为“吃鲤鱼”。媒人要在男女两家之间来回走动,并且在婚宴上享有吃鲤鱼的特权。除此之外,男方给女方下彩礼时,也需要送女方一条完整的鲤鱼。
阜阳人称媒人为“吃鲤鱼”,这是表达对媒人的感谢与祝愿;而送鲤鱼给女方,则是由于鲤鱼在农村十分常见且产子较多。而鱼作为我国文化起源符号之一,具有多种原始的象征意义。一是“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生育、繁殖” [2]146。从仰韶文化中的鱼纹到如今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娃娃抱鱼”图,都是以“鱼”寓意着男女之间能够和谐共处、繁衍后代。《尔雅》中也有“陶朱公养鱼,以六亩地为池,求怀子”[3] 的记载,陶朱公所养的鱼就是鲤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也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据晚清学者胡绍煐所注《文选笺证》,古人将尺素结为鲤鱼形状,以表达男女双方的感情和思念,并不是真的放在鲤鱼肚子里。这也说明了鲤鱼在古代是男女之间美好感情的象征。事实上,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对此也做过考证,他以《周易》《左传》《诗经》等记载为据,说明了“鱼”带有“匹配”“情侣”的隐语。因而阜阳婚礼习俗中,男方赠女方鲤鱼正是借鱼的象征意蕴,希望女子能够为家族繁衍后代,带来富裕的生活。以“鲤鱼”多子象征家族旺盛,这是先民们极强的生命与生存意识的传达,是人与自然相亲、以我观物、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因此,男方在彩礼中送女方鱼,正是借其象征意味,表达了希望家族繁荣昌盛的朴素思想。二是鱼象征着“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人的主体性的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性的交往。这交往既包括知識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2]146-147“媒人”在新人之间传递两家的信息,传达两家的情感态度,正是像极了“鱼腹藏书”,使得不能直接见面的新人获得了沟通。三是“鲤鱼”二字中“鲤”与“利”谐音,“鱼”又和“裕”谐音,这表达着对媒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媒人顺顺利利,生活优裕。
(二)成亲仪式
成亲仪式是整个婚礼仪式的高潮部分。传统的结婚仪式中有“挑盖头”“跨马鞍”“合卺酒”(合卺礼)等。在“挑盖头”仪式中,新娘头盖“喜帕”,与新郎相向而立,这个时候,司仪会给男方一把系了红丝带的秤杆,俗称“喜秤”,寓意让新郎能够“称心如意”。在过去,大户人家也有用玉如意制作的喜秤;阜阳地区也有用长筷子作为喜秤的,更增添了“快生子”的美好祝愿。伴随着音乐声,男方慢慢用喜秤较细的一端挑起盖头,此刻,前来庆贺的亲戚朋友都会欢呼起来。接着,司仪拿着话筒请男方父母入场,男方父母分别各坐一张小板凳。男女双方先拜天地,接着再拜父母,最后夫妻对拜。到了敬茶时刻,新人先跪下,男左女右,母亲坐在新娘面前,父亲坐在新郎面前。新娘呈起一杯茶,阜阳地区称为“孝心甜茶”,茶具多是老式的盖碗茶,茶里一般放不去皮的莲子,不去核的红枣,数量是双数,分别寓意“喜结连理、鸿运当头、好事当头”。
在阜阳传统婚礼上母亲还要喂新娘吃红枣,吃红枣也主要是为了讨个喜彩,希望新人能够早生贵子。接下来还有吃饺子环节,伴郎会端上一碗装有个数为7的饺子给新郎,新郎再喂给新娘,碗是喜庆的红色,筷子也是红色,新娘吃几个就意味要生几个宝宝,饺子代表着孩子。这些传统婚礼仪式,凝聚着我国农村极具民间特色、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愿景。
吃完饺子,接下来便是“合卺酒”(合卺礼)仪式,有趣的是装酒的容器是一剖为二的葫芦,新人各持一半葫芦,两半葫芦之间用红色丝带相连,面对着面进行“交杯”,然后将葫芦系在一起,打上结,在阜阳人眼里这是意味着两新人变成一人了,有合二为一之意,十分有趣。为何阜阳农村会选用葫芦作为容器呢?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伏羲考》篇章中论证指出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就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在陶器发明之前,寻找合适的专用取水用具是中国先民们急于解决的大问题。中国先民起先尝试着用各种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尝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葫芦最适合用做取水用具,后又逐渐形成制瓢技术。这一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先民喝水的大问题。可见,古代中国人民把制嫁娶之礼的伟大功绩记在“匏析成瓢”的伏羲氏名下, 可以视为伏羲氏时代的遗风流俗, 借葫芦有着汲取水源之意, 表达对中国先民们劳动智慧的赞颂与弘扬。 在历史文献中, “合卺”之礼最早可见于《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4]新娘入门时,新郎行揖礼请妇进门。夫妇共牲而食,共用一瓢解成的两瓢饮酒,代表夫妇结合一体,尊卑相同,以此表示相亲相爱。至宋代,又见于《东京梦华录·娶妇》:“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5]以及吴自牧《梦粱录·嫁娶》篇:“礼官......命妓女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意。”[6]以及明末清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合卺之夕,凡属两姓亲朋,无有不来的。”[7]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中亦有记载:“母笑慰之。因谋涓吉合卺。”[8]由上文论述可知,“合卺礼”在传统婚礼中历史悠久。并且宋代行“合卺”礼之后,还将其盏丢于床下,两个方向不一样,男俯女仰、带有明显的性象征的意味,这符合我国传统的阴阳和谐的观念,象征着新人生活和谐。
以上论述仅仅是阜阳农村传统婚礼中的一部分仪式,这些仪式鲜活生动,极具象征意趣,凝聚着阜阳人民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盼。但是,经调查发现,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在阜阳许多农村地区,一些传统婚礼仪式因其迷信性和繁琐性而被简化甚至省略,这种简化显现了现代文化观念和传统仪式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之间的冲突。
二、现代文化观念的增强与传统文化底蕴的流失
在现代文化观念影响下,许多农村地区纷纷以高效率的婚礼步骤替代传统繁琐的婚礼仪式。然而,很多被简化甚至省略掉的仪式,往往带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与象征意趣,当人们省略它时,也就失去了传统婚礼仪式所带来的厚重的文化体验。
(一)现代文化观念的增强
农村传统婚礼仪式中的议婚至订婚阶段,许多过程过于繁琐,已经远远不适应现代的婚姻观念,如换八字、算八字等封建陋习,这些仪式过程已经逐渐被人们省掉。为了体现婚礼仪式的变迁,笔者对阜阳地区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农村议婚至订婚阶段的仪式内容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其议婚至订婚阶段的仪式分为两阶段,一是议婚阶段,仪式主要有主要说媒、相亲、瞧家、换八字、算八字、要日子、提亲等;二是定亲阶段,仪式主要有送贴、下聘礼、定亲饭、买新衣等。而21世纪后,其议婚至订婚阶段的仪式已经简化为说媒、相亲、下聘礼、吃定亲宴、买新衣、买三金等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议婚和订婚仪式过程中很多子仪式都已被省略,仪式程序显得更为简化。过去农村传统的议婚到订婚仪式程序显得十分繁琐,相亲的两人需要“算八字”,并且八字相合也是决定两人成婚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村人民文化观念的整体提高,封建迷信思想已基本被人们破除,“算八字”仪式的删减是时代的进步表现。
在当代农村婚礼仪式中,男女之间相亲的方式与时间也变得十分灵活。一名本科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安徽大学传播学专业的访谈者向笔者讲述了他的相亲经历:硕士毕业一年后,其母亲为他安排了一场特别的相亲,相亲对象是一位还没有大学毕业的女生。相亲两三天之后,他主动问了女生态度,结果女生很有礼貌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相亲以失败告终。事实上,这种相亲见面方式在旧时阜阳农村地区几乎是不存在的。
近年来,阜阳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婚姻介绍所。笔者在访问阜南縣一家婚姻介绍所时得知,一般都是男方留下个人信息以及自己理想结婚对象的条件,婚姻介绍所介绍成功后,男方需支付介绍费5 000元。相亲方式的转变带给了男女双方更多选择的自由,使得他们有足够时间去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
这种相亲方式的改变正是现代婚姻观念的体现,人们自我选择意识更强,相亲方式与时间更加灵活。
(二)传统婚礼仪式的简化与文化底蕴的流失
当前,农村婚礼仪式在注重文明与高效的同时,也省略了很多富有文化底蕴与象征意趣的仪式。笔者通过访谈,发现阜阳地区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农村婚礼仪式主要有以下变化(见表1)。
仪式序列的简化也就意味着传统婚姻文化底蕴的减弱甚至丧失。在整个婚礼仪式过程中,结婚仪式当属整个仪式中的高潮部分。由表1可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以来,阜阳农村地区很多传统结婚仪式都已被省略,如祭祖仪式等。阜阳人称祭祀祖先为“拜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的农村结婚仪式中,无论是女方告别父母时的祭祖仪式,还是女方入门后在男方家的祭祖仪式,都被省略了。传统观念认为,祖先们虽早已不在人世,新人无法在现实中与祖先沟通,但新人通过下跪、磕头、上香等一系列方式,可以在仪式进行的具体情景中与祖先展开双向交流,即此时新人可以和祖先进行一场超时空的交流,以获得祖先的祝福和庇佑,而新人在此仪式中能够获得家族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通过调查得知,现在人们多认为祭祀祖先过于繁琐,而且寻求祖先的庇佑也是不科学的行为,因而,婚姻仪式中的祭祖环节就被省略掉了。结婚仪式中缺少了祭祖仪式的结果便是人们越来越讲究当下生活,婚姻的认可性以及神圣性被弱化。
婚礼中的仪式感不仅可以通过“拜物”的方式获取,还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仪式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动作、流程等较为完整的一系列表演活动。仪式带有早期巫术的印记,弗雷泽在《金枝》中讲到巫术的起源问题时提出了“相似律”原则即“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9],而“相似律”所引发的就是模拟巫术,即书中所讲的求雨时模拟下雨、求子时模拟生子等仪式的产生。我国传统婚礼仪式中也有不少体现这种“相似律”的巫术,例如在过去新娘入门要迈火盆,新娘跨过火盆,寓意为生活红红火火。跨火盆之后还要跨马鞍,旧时,马鞍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新娘需跨过地上的马鞍,这是因为“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义,一世保平安。还有传统结婚仪式中的“挑盖头”“送鲤鱼”等環节也是相似律的体现。
有些仪式凝聚着人民朴素的生命意识,如前文所论述“鱼”具有生存、繁殖等象征意义。而如今,“吃鲤鱼”被“媒人”替代,“送鲤鱼”仪式被人们省略,那么仪式背后的文化底蕴也就消逝了。又如“合卺礼”中使用的葫芦现如今被简单的酒杯所替代,那么葫芦作为容器所蕴含着的劳动人民的寄托便无法被人们所熟知,仪式所传达的文化象征意趣更无法被人们体验。不仅如此,当前农村地区婚礼仪式中的聘礼逐渐增多,道喜“份子钱”数目逐步增加,已成为阜阳农村地区人们一笔不小的支出。亲人、邻居、街坊、同村人之间攀比成风,酒宴也极其铺张浪费,个人享乐思想也日趋成势。整个婚礼仪式呈现的是传统文化底蕴的流失和现代拜物思想的加强。“幸亏害这种‘文化病的,只是上层社会,生活态度比较健康的下层社会,则还固执着旧日的生物意识。”[10]闻一多先生的担忧,似乎已经成为现今农村传统婚礼仪式的写照了。
三、传统婚俗文化底蕴的流失与现代性转换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青年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主体性也逐渐觉醒。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已经让位于自由恋爱的婚姻模式。虽然,当代相亲活动仍然十分活跃,但和过去相比,成功率已经大大下降。在这种强调个人意愿的现代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传统的将婚姻与家族利益捆绑在一起的文化观念开始式微。古时,我国婚姻强调的是社会意义大于婚姻双方的个人意义。《诗经·郑风·丰收》郑玄注:“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可见,古时婚姻的要义就是要体现出社会的礼法制度。只有通过了这些繁琐的婚礼仪式,一对新人才可以取得合法性的结合,获得社会的认同。“中国古代对婚姻的认识,在不忽略其生物性的前提下,更重视其社会性因素。”[11]因此,中国婚礼仪式中的这些文化底蕴,一方面表现了古代人民对婚姻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婚姻的社会意义。传统婚礼的仪式往往体现着古代的家族观念,其突出表现就是希望新人早生贵子,家族人丁兴旺。吃鲤鱼的仪式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吃鲤鱼寓意着新人多生孩子,但是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年轻的新人是无法接受这种理念的。这也是当代省略这些仪式的一个原因。
另外,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也和繁琐的传统婚姻模式相冲突。现代青年的生存压力开始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慢慢地结婚了。因此,简洁高效的结婚仪式更适应当今年轻人的胃口。而且,随着农村青年主体性的解放,强调个人性格在婚姻中的健康发展也是年轻人衡量是否结婚的一个重要指标。与传统婚姻观立足于家族利益和社会意义不同,这种观念立足于个人主观愿望,改变了传统婚姻中不人道的一面,但同样也使当今婚姻的神圣性有所下降。主体性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个人主义的婚姻观如果走向极端,便会过分注重自我。婚姻是需要双方互相容忍、磨合进而走向和谐相处的,过于自我而看不到对方,自然导致了当代农村离婚率的急剧上升,婚姻的不稳定因素开始增加。正如马尔库塞所论述,技术化的社会生活抑制了人们的爱欲能力,反而加强了人们的快感体验,使得人们处于一种“不自治状态”[12]。当前,传统婚礼中重视慢节奏的爱欲式的仪式大都被省略掉,新人转而更青睐一些寻求快感刺激的新的娱乐活动,现代婚礼仪式中多了许多刺激快感体验的仪式环节,如去KTV唱歌等。这也许就是造成传统婚礼仪式被删减和文化底蕴流失的主要原因吧。
因而,强调社会意义的传统婚礼和强调个人幸福主义的现代婚礼之间似乎出现了一个文化断层。过分强调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似乎都是不可取的,要想使新人们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文化认同感与身份认同感,传统婚礼与现代婚礼两种文化观念都应适当做出调整,达到而如何连接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就需要两种文化观念都要作出调整,以适应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婚俗文化应当不断剔除诸如闹公婆等不文明的仪式过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及时融入并利用一些现代文明形式来传递一些原有的文化底蕴。例如山东地区婚礼送锅饼的礼仪在现代婚礼中仍有保留。过去婚礼送锅饼是因为旧时缺吃少穿,一个大大的锅饼就可以满足一大家子的需要(山东的锅饼直径大约有1米)。而现代以来,人们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富裕背景下婚礼送锅饼的礼仪中,锅饼被赋予了吉祥幸福、阖家团圆的吉祥寓意。另一方面,从现代婚姻角度来说,当代社会也应加强对年轻人婚姻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避免其陷入功利主义的快节奏的生活陷阱中。只有从双向层面上对传统的婚俗文化加以保留和改造,才能尽可能保留住传统婚俗的文化底蕴。而传统的婚俗仪式恰好可以扮演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支点,帮助年轻人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重新获得一种来自古老文化的信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俗婚礼才能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红红火火。仪式的进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唤醒了人们的文化记忆,人们在仪式中能够获取深层的历史文化体验,增强人们的身份认同感与个人信仰意识。
四、结语
中华文明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意味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乡土社会。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我国的乡土社会经历了一场现代文明的祛魅洗礼,人们在简化甚至省略掉一些古老婚礼仪式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对传统婚俗文化的切身体验。文化体验的缺失又造成了现代个人主体信仰与敬畏感的失落。虽然我国的传统仪式往往帶有一些巫术的印记,但却体现着先民们认知世界的朴素思想。由于当时生产力的落后,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这不可避免地使得农村传统婚礼仪式中存在有不适合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的槽粕。但是,人们不应该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对农村婚礼中的仪式实行“一刀切”,甚至抵制传统婚礼仪式。这样的结果是,那些由象征体系而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而,现今应该正确对待农村传统的婚礼仪式,充分发挥传统婚俗仪式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支点作用,强化人们的文化体验,唤醒人们深层的文化记忆,从而重建在现代化过程中失落的个人信仰与敬畏之心。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345.
[2] 李泽厚.论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J].原道, 2006(0):146.
[3] 尔雅[M].郭璞,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0.
[4]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816.
[5]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34.
[6] 吴自牧.梦梁录[EB/OL].https://m.book118.com/html/2018/1121/7012013011001161.shtm?from=mip
[7] 冯梦龙.三言二拍之初刻拍案惊奇[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9:43.
[8] 蒲松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461.
[9] 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19.
[10] 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4.
[11] 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812.
[12]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