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革命友谊及其当代意义

2021-06-15林于良

创新 2021年3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恩格斯友谊

[摘 要]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的线索来看,他们在共同的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为高扬真理旗帜、实现人类解放、推进革命事业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的伟大人格为全人类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犹如丽日升天般的精神风范与他们的理论著述一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进入新发展时期,我们重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就是要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习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执着精神,着力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学习他们坚定的人民立场,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学习他们顽强的革命意志,着力增强善于斗争的本领。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友谊;斗争精神;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1)03-0023-08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追问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信仰真理又不断发展真理。回望百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唤醒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就不断领导中国人民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回顾历史,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豪情万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的线索来梳理两位导师的伟大革命友谊,学习重温他们犹如丽日升天般的精神风范,对坚定党的理论自信和历史自信,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离不开他们之间友谊的构筑,列宁认为,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1]。那么,人们该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堪称举世无双的伟大友谊呢?从两位伟大思想家交往实践的线索来看,他们在共同的崇高理想指引下,为高扬真理旗帜、实现人类解放、推进革命事业发展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为全人类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我们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犹如丽日升天般的精神风范同他们的理论著述一道,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成为追求真理的人们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把握人生方向的重要指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发展历程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相互敬佩的,恩格斯一直认为马克思是拥有天才能力的第一流的革命领袖[2],马克思也赞誉恩格斯是“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3],但是,他们并非从一开始便成为崇高共同事业上的伙伴和思想合作者,他们之间伟大的友谊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起来的。为了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做一个令人满意的描述,有必要尽可能地从他们交往实践的线索上厘清这段伟大友谊的发展过程。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的起点

从思想本源的视域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可以追溯到《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以下简称《莱茵报》)时期。恰好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先后担任《莱茵报》的编辑、主编。马克思作为一名十分关注现实政治斗争的“特里尔之子”[4],同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日益浓厚的主观主义和思辨唯心主义倾向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坚决反对把《莱茵报》搞成神学宣传或无神论宣传的清谈工具,而是主张把《莱茵报》办成政治性争论的阵地。在根本的思想倾向上,恩格斯是赞同马克思的。早在1842年4月,恩格斯便已经在《莱茵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为更好地同《莱茵报》编辑部进行交流,他于1842年10月初前往莱茵报社拜访,但并未见到马克思。同年11月,恩格斯在赴英途经德国科隆时顺道访问了《莱茵报》编辑部,见到了担任主编的马克思。有部分学者认为,恩格斯这一次虽然见到了马克思,但是马克思仅是冷淡、礼节性地接待了他,这次会面是不愉快的[5]。事实上,这一判断的依据并不充分,如果说两位伟人在尚未相见时可能有所误解,但经过这一次面对面的沟通,他们至少已经有了共同的战斗目标[6]。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次历史性的会面开启了他们共同事业的征程。即使不能完全证明他们此时已经建立起伟大的友谊,也足以说明他们已经共同意识到主观主义和思辨主义的“空谈性”,开始朝着辩证法思维方式共同迈进,开启了共同的思想交往和工作交往,开启了他们共同商定进行理论创作的历史。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的深化

在初次会面达成为《莱茵报》撰稿的共识后,恩格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写成了《英国对国内危机的看法》《国内危机》等通讯,发表在1842年12月的《莱茵报》上。如果说,马克思是在审读和编校恩格斯的系列文章时,逐渐感受到彼此思想上的共融共通之处,那么,马克思在1843年11月收到恩格斯撰写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后,则消除了对这个“巴门大少爷”的误解,由此萌生出日后撼天动地的友谊力量。马克思给予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7]3,此后两人开始了频繁不间断的思想交流。在此后他们交往的40年间,除去他们同住一座城市的16年又10个月,平均每隔五六天兩人就有一次书信往来,他们相互间保存下来的信件多达1386封[8]。从思想本源的视域来理解两位伟大思想家的革命友谊,不能仅将关注聚焦在他们的频繁通信上,还应该看到他们通信背后的思想图景,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皆致力于探索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收到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后不久,即开始走向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哲学研究之路,标志性的事件是马克思于1844年4月开始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难判断,恩格斯撰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等论著是两位伟大思想家交往关系深化的纽带和标志,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形成

1844年8月28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性时刻。在巴黎的雷让斯咖啡屋中,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第二次会面,恩格斯受到了马克思热情的接待[9]。这一次他们朝夕相处了10天,在进行了充分的思想交流后,他们发现彼此“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10]202,形成了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基础。恩格斯欣然接受了马克思的邀请,共同撰写著作《神圣家族》,这是他们勠力同心、亲密合作,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第一个结晶。其实,马克思在此之前已开始对这部著作进行构思和研究,在全部22个印张中,恩格斯只承担了约1.5个印张的写作,而将书稿送给出版商时,马克思还把恩格斯的名字写在了前面。试想,将一部几乎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且大部分由自己撰写的著作的第一署名权让给他人,这是怎样的胸怀和气度,这是多么深厚而纯粹的友谊!恩格斯被马克思的高尚品格和开阔的胸襟所折服,写信谦虚地告诉马克思“你把我的名字也署在封面上,那就未免太欠妥了,因为我至多只写了一个半印张”[11]29。其实,对于恩格斯而言,原本只是顺道去拜访一下马克思,但在马克思的邀约下他毫不迟疑地答应留下来共同研究探讨及创作,在完成了自己的写作任务后才动身前往德国。显而易见,恩格斯无比珍视同马克思一道工作的机会。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面,促使两个伟大的思想家“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作”[10]30,正式开启了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神圣家族》的主要目的是批判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这说明,尽管《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唯物史观的必要环节,但两位伟大思想家的革命友谊的确立并非体现在共同创作这部著作上[12],而是在此基础上他们殊途同归地展开了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和探索。从此,两位志同道合的伟大思想家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携手起草《共产党宣言》,共同提炼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资本论》等,他们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为推翻旧世界,实现全人类解放而展开了亲密无间的成功合作。

二、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核心要义

麦克莱伦认为,“恩格斯和马克思在性格和视野上是不同的”[13],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终其一生,矢志不渝、甘为人梯、勠力同心、患难与共、不受离间呢?站在新的时代起点回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这一伟大友谊的核心意蕴。

(一)为高扬真理旗帜而勠力同心的胸怀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发展使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时代精神的感染下,矢志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锻造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为此,他们批判继承人类丰富的文明成果,在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把崇高的理想追求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回望他们高扬真理旗帜的坎坷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始终勠力同心、赤诚相助、相互推崇,展现出共产主义战士如沧海一般的广阔胸怀。马克思一生十分重视恩格斯的理论造诣和思想创见,他认为恩格斯的研究道路可以在唯物史观方面得出同他一样的结果。但是,恩格斯对于如此卓越的成就却从未做详细的解释,他只是反复强调马克思的远见卓识和巨大成就,认为自己只是第二小提琴手,至多是能手。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还经常相互探讨,请求对方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例如,1862年3月6日,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希望他把他工厂里工人的各个工种(货栈中的工人除外)和他们之间的数量比例情况告诉他,因为他想用事实批驳亚当·斯密的相关论断[14]。同样,恩格斯也时常向马克思请教,并希望马克思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例如,1862年5月5日,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请他提供4月份的《自由新闻》,马克思在接到信后立即就把资料寄给了恩格斯。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交往实践中是整个地融合在一个共同事业上的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座”[15],正是这种为高扬真理旗帜而勠力同心的宽广胸怀,使他们的伟大友谊坚不可摧,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广泛地深入人心。

(二)为实现人类解放而奋不顾身的气概

如果没有为实现全人类解放而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我们将难以理解马克思何以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难以理解恩格斯何以在漫长的岁月里把自己的才华搁置在商业活动上为马克思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更难以理解恩格斯何以终其一生宣传、阐释、捍卫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核心要义,不能离开他们的友谊是在为全人类解放的斗争中铸就的这一基本事实。自他们矢志为实现全人类解放而共同奋斗之时起,便意味着要同资产阶级社会作斗争,意味着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资产阶级监视、迫害、驱逐,意味着要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因而,马克思一生面临人为的迫害和贫病的威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些苦难挫折是一般人难以想象,更难以承受的。1843年,《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被迫流亡,先至法国巴黎,1845年迁至比利时布鲁塞尔,1849年至其流亡生活的终点英国伦敦,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特别是在流亡伦敦的岁月里,马克思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他长期经受疾病折磨,由于潜心《资本论》的写作,没有稳定的收入,而孩子们需要接受教育,需要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动,开支颇大,常常入不敷出,马克思一度因裤子与鞋子被抵押而无法出门[16]。为了支持马克思的研究,恩格斯在经济上倾其所有给马克思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列宁认为:“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斷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无法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17]虽然恩格斯出生的家庭在社会上极有地位,但是他毅然同自己的家庭和阶级背道而驰,与马克思一道成为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勇士。毫无疑问,为实现人类解放这个共同的事业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紧密地联系起来。此后,恩格斯虽屡屡遭受迫害、谩骂和攻击,但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两位亲密的战友,时而并肩战斗,时而因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得不进行新的独立的分工,但他们的心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即使是自1850年伦敦分别后的20年光阴中,他们“一直保持频繁的通信,平均每隔一天就通信一次”[18]252。在漫长的岁月里,两位亲密的战友携手并肩、风雨同舟,在为实现人类解放而奋不顾身的实践中铸就了旷世友谊。

(三)为推进革命事业而鞠躬尽瘁的品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互之间可以为共同的事业而鞠躬尽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真正的伟大的友谊。在40年风雨同舟的岁月里,两位亲密战友都希望对方把精力和才华投入到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上,他们甚至有时因此相互批评。马克思曾指出,恩格斯兴趣爱好过于广泛而没有把足够的精力放在人类解放的事业上,恩格斯也曾批评马克思因看很多有关农业情况的俄文资料,致使他多年无法写完《资本论》[19]。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互间的批评不仅没有淡化他们之间的友谊,相反,他们之间的友谊因此变得愈加深厚而真挚。在他们的战友李卜克内西看来,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还保持了一种平等的结合——友谊的结合和工作的结合,即政治和科学工作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史无前例的”[18]25-26。在马克思逝世以后的十余年间,恩格斯依然精心守护着他们伟大的友谊,那就是遵循并努力实现马克思的遗愿,为推进他与马克思共同开创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恩格斯奋不顾身地投入革命事业之中,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和伟大的创造力,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实现马克思的遗愿上。他花了大量心血整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等马克思的遗稿,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撰写了多篇精湛深刻的导言和序言,为《资本论》第三卷作了增补。恩格斯帮助马克思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过程,就是“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20]。同时,恩格斯还创作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重要著作,深化了马克思的研究,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并有力地回击了当时社会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非难。此外,恩格斯还不遗余力地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显然,无论是哪一项工作都是极其艰巨而复杂的,都需要倾注大量的精力。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一生的奋斗历程,向人们展示了恪守承诺、鞠躬尽瘁的品节和崇高的精神风范。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因革命工作而结下的伟大友谊已成为四海传播的人类佳话,是后世追求真理的人们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把握人生方向的重要指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重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就是要从这犹如丽日升天般的精神风范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习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执着精神,着力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学习他们坚定的人民立场,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学习他们顽强的革命意志,着力增强善于斗争的本领。

(一)学习认同马克思、恩格斯崇高的理想追求,着力加强思想理论武装

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的历程,浇灌他们伟大友谊之花的并非其他任何物质因素,而是他们所自觉认同为“毕生的真正使命”的崇高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正是在这个崇高理想追求的指引下,他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作用,认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7]118。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忠诚的实践者,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形成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21]。因此,今天我们重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就是要深刻认同建立这一伟大友谊的崇高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深刻把握两位伟大思想家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时代价值,同学习“四史”紧密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将其切实转化为做好实际工作的创新思路和科学方法。

(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坚定的人民立场,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心系劳苦大众,在为全人类解放的阵地上同敌对势力做斗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今天,我们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的人民立场,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不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把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心系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也反复提及“人民”。与以往不同的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不单是从经济发展指标上关注人民生活更为殷实、宽裕,而且将追求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更加关注“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把“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2035年远景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优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三)学习马克思、恩格斯顽强的革命意志,着力增强善于斗争本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不断发展论者,革命性和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本领,他们深知前进道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曲折,“对敌对者采取顺从和让步的办法,我们什么也得不到”[11]529,必须进行顽强的斗争才能让“庸人让步”。在马克思逝世后,即使面对比以往更多更为复杂的困难和挑战,恩格斯依然没有丧失勇气,而是以必胜的信念独自承担起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任。今天,我们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就是要学习他们顽强的革命意志,在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23],在新发展阶段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出生就带有斗争实践的烙印,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先后推进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的伟大事业[24],可以说,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斗争实践史,斗争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5],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并不比发展之前少,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实践中深化斗争认识、明确斗争方向、掌握斗争原则、创新斗争策略,科学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清除前进路上的一切“拦路虎”,从而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5.

[2] 刘建军.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科学评价及其现实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6):25-2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41.

[4] 聂锦芸.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活动、评论与理解[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47-58.

[5] 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4.

[6] 格姆科夫,等.恩格斯传[M].易廷镇,侯焕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陈林.恩格斯传[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97.

[9] 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姜海波,王贵贤,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0.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曹典顺.恩格斯对于唯物史观发现的方法论贡献:基于恩格斯和马克思交往线索的唯物史观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20(5):20-27.

[13] 麦克莱伦.恩格斯传[M].臧峰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93.

[14] 刘秉书.人类的崇高精神之光: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J].学术界,1992(6):19-24.

[15] 韦建桦.从恩格斯的精神风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6):14-16.

[16] 靳辉明.思想巨人马克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436.

[17]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7.

[1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回忆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9] 李孝阳.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及当代启示:纪念恩格斯逝世120周年[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5):5-9.

[20]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

[21] 黄坤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N].人民日报,2019-11-20(6).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23]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04(1).

[24] 曲青山.学习和继承恩格斯的光辉革命遗产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6):1-6.

[2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

[责任编辑:杨 彧]

Great Revolutionary Friendship between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 On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n Yuliang

Abstract: The clues of communications between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show that they formed profound revolutionary friendship under their common lofty ideals to uphold the banner of truth, realize human liberation and promote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Their great personalities set a glorious example for all mankind. Together with their theoretical works, their spirit becomes the common spiritual wealth of all mankind. In the new era of development, we need to review the great friendship between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This will help us to learn from their wisdom in life and their dedication to pursuing lofty ideals and strengthen our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We also need to learn from their firm stand on the people and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people and to learn from their indomitable revolutionary will so as to improve our ability to be good at struggle.

Key words: 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friendship; fighting spirit; people-centered

[基金項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态研究”(15BKS03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9SJB484)

[作者简介] 林于良,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苏苏州,215123)。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恩格斯友谊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友谊的重量
珍贵的友谊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什么才是真友谊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真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