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广种养结合模式亟需提高科技水平

2021-06-15周小棠

农经 2021年4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农业

周小棠

当前,“种养结合、以养促种”的生态循环模式在我国农牧业发展中已经得到了一定推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进一步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还需提高种养结合农业模式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发展

种养结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衔接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作为种植业的肥源,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并消纳养殖业废弃物,使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的循环式农业。种养结合农业模式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是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要实现种养结合模式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正视目前我国种养结合模式发展面临的问题,以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绿色产业发展为依托、数字农业为引领,推动形成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种养结合的农业绿色发展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种养结合模式发展由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种养结合模式的应用

种养结合模式是我国近些年推广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2015年出台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也要求“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2016年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工程”。2017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2019年1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再次提出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在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经济方面鼓励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生态高效的种养结合模式。在现代养殖业中,“种养结合、以养促种”生态循环模式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一定推广,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稻渔综合种养

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循环和优质高效。根据《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2019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476.23万亩,同比增长14.26%,稻谷产量达到1750万吨,水产品产量291.33万吨,同比增长24.86%。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继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稳粮作用发挥明显(见图)。

2016年,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由三名“90后”青年组成的“鱼菜共养”项目团队来到广东开平,利用400平方米大棚作为基地,将“鱼菜共养”技术与气雾栽培技术结合,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养”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鱼菜共养”项目是在温室内通过水循环系统,将集约式养鱼产生的富营养水体,转化成为蔬菜可吸收的营养,从而种植有机水培蔬菜。该项目利用立体栽培模式对蔬菜进行气雾栽培,既提高了产量,也降低了种植成本。经实验,蔬菜年亩产为16吨,鱼类工厂化集约式养殖密度可达80公斤每立方米。

2020年,广东省江门市出台了《江门市种养循环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力争2025年全市基本构建完成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高效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种养业新型产业体系。将全市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布局为东部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区、中部现代高效种养生态循环区、西部生态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片区”。其中,西部生态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范围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将全面实施推广畜禽养殖污染物减量工程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积极推进规模场、养殖小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因地制宜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下空间进行种植、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以提高林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用率。林下经济主要有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殖业两大发展方向。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以林下种养业为主的林下经济年产值超过9000亿元,成为培育壮大乡村产业的重要内容。

2020年起,北京市通州区潮白河大堤西侧的潞城镇前疃村利用现有7亩林地探索经营新模式,顺利完成了林下经济一期工程,并积累了林菌、林药、林花模式的有效经验。近日,前疃村启动了林下经济二期建设,进一步利用森林资源优势,让村子“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虽然没有青山,但我们临近绿水,又有林地,一樣能种出宝贝。”前疃村党支部书记贾旭峰说,利用林地创造价值不仅周期短、见效快,还兼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设食用菌栽培大棚为村庄创收、村民就业做了贡献,食用菌废料经发酵处理后则可用于还田还林,培肥地力。在平菇和榆黄菇栽培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前疃村还将在企业的支持下扩大林下经济经营范围,同步开展林下金蝉养殖和森林康养项目。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和技术支撑下,充分发挥金蝉养殖项目资源丰富、投资较少、见效快速、不需饲喂、市场开阔等优势。据了解,按亩收益计算,每亩纯利能够超过2万,投入产出比达1:10以上。森林康养项目以森林景观环境、森林食品等为主要资源载体,配备相应服务设施,开展以修身养性为目的的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活动,利用“旅游+”“生态+”模式推动当地农林业从“砍树经济”向“看树经济”转化。

“种养加”一体化模式

“种养加”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相结合发展。该模式依托企业管理平台,按照企业运行模式实行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一体化运行,可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农业的高效、环保、节约和市场化运营。目前,我国多家大型畜牧企业已经开展了“种养加”一体化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各地发展的实践表明,种养结合产业可以是一种“种养轮作、种植轮作、移动牧场、循环农业”的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并形成了多链条的良性循环生态圈。

2005年成立的现代牧业,自创始起便确立了“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运营理念。在这一理念下,现代牧业把现代化的加工厂建在规模化的牧场里,把规模化的牧场建在配套的牧草场里,经过十多年的坚持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种草、自己养牛、自己加工。该模式不仅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还可实现全产业链、各环节零距离无缝链接,生产过程无死角全面监管,解决了过去食品安全、防疫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多发的问题。2017年,现代牧业“种养加”一体化生产模式正式通过了瑞士通用公证行SGS认证,成为国内首家一体化生产模式通过SGS认证的企业,意味着现代牧业先进的生产模式已经经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严苛检验,达到世界级标准。

种养结合模式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面对新形势,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过去主要拼资源拼消耗,转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种养结合模式进一步优化了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能够实现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是既保粮食满仓又保绿水青山,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各地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加快解决农业“成长的烦恼”——全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86%和80%,农业的绿色底色越发鲜明。但是,根据2020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7年全国秸秆产生量为8.05亿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6.74亿吨,秸秆利用量只有5.85亿吨。2017年,我国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有所下降,为1000.53万吨,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3.76%;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为59.63万吨、11.97万吨,分别占农业源排放量的42.14%和56.46%,畜牧污染仍然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种养业生产废弃物也是物质和能量的载体,可以作为肥料、饲料、燃料以及其他工业化利用的重要原料。其中,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纤维素、粗蛋白、粗脂肪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各种营养成分,可广泛应用于饲料、燃料、肥料、造纸、建材等各个领域。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垫料等废弃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施用于稻田、果园和菜地等处有助于显著改良土壤结构,提升耕地地力,减少化学投入品施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真正做到种植养殖两互促、节本增效两不误,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种养结合产业能够惠民惠村惠企。种养结合产业往往要求出产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牧业产品,有利于发展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种养结合品牌。特别是通过高效、绿色养殖模式产出的畜牧产品,其产品市场价格远远高于传统养殖业产品价格,可大大增加养殖户的收入。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吨干秸秆的养分含量相当于50—60公斤化肥,饲料化利用可以替代0.25吨粮食,能源化利用可以替代0.5吨标煤。畜禽粪便含有农作物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成分,施于农田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地力,减少化肥施用。1吨粪便的养分含量相当于20—30公斤化肥,可生产60—80立方米沼气。我国秸秆年产生量超过9亿吨,畜禽养殖年产生粪污38亿吨,资源利用潜力巨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到5403.59万吨,亩均化肥量远高于世界主要国家施肥水平。而仅一个年出栏万头猪的规模化养殖场每年就能够产生固体粪便约2500吨,尿液约5400立方米,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在粮食与畜牧业生产重点地区,优化调整种养比例,改善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促进种养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措施。

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转变,可有效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等多重功效。同时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发展高水平的种养结合生态农业

业内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各地规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技术水平不高,综合集成配套技术应用程度偏低。种养结合工程体系需要先进的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支撑,包括工程规划与设计技术、沼气技术、畜禽及菜果林园建设和种养技术、沼肥沼渣科学使用技术等。然而目前传统种养方式依然盛行,许多方法已经脱离社会发展轨道。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各种技术知识匮乏,大多数种养模式技术配套集成率不高、应用面不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模式的推广应用及农业效益。

二是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村企民三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有些模式虽然效益好,但大多以自产自销为主,规模较小。而一旦加大规模,因缺乏行业组织协会,没有形成订单农业,其销路和效益就会出现问题。虽有龙头企业联合,但农户与企业之间基本上都是松散型的合作形式,无法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由于缺乏长效运营机制,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中产品成本高、商品化水平低、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依旧突出。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主动性不强,措施办法不得力,“政府、农户两头热,龙头企业中间冷”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模式的产业化发展。基层政府要制定实实在在的措施办法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依托村镇龙头企业发展种养结合,以实现村企、民企的合作多赢。

三是失衡脱节严重,种养衔接不够緊密。随着养殖业快速发展,大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粪便量大且集中,受季节限制、农村劳动力缺乏、运输不便、有机肥补贴缺失等因素制约,许多粪便资源变成了重大污染源。同时,养殖缺乏配套的饲草料基地,区域内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加大了饲草料有效供给的风险。据农业农村部调查,目前全国70%以上农业园区为单一种植业或单一养殖业,其他的农业园区虽然种养兼营,但大多数也难以实现种植与养殖的相互衔接、协调促进、共同发展,农业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四是资金短缺使模式发展难度加大。发展种养结合农业要同时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标准化规模种植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现代种养殖模式应用范围偏小,也使高效种养结合模式发展难度大大增加。

各地发展的实践表明,种养结合产业可以是一种“种养轮作、种植轮作、移动牧场、循环农业”的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种养结合、“种养加”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圈。种养结合模式的发展还要补足上述短板,将畜牧养殖业与精准农业、智慧农业、高新生物技术农业与传统农业相融合,以找到实现现代畜牧业乃至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从而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生态农业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