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要给没有生命的东西取名字

2021-06-15DING

奥秘 2021年5期
关键词:拟人化物体习惯

DING

遇上可爱的狗狗,你蹲下抚摸它后一定会顺势问出那句“它叫什么?”然后它的主人多半会自豪地告诉你它的名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它有生命,在家里活蹦乱跳的,换了谁都会给这样一个小家伙取个好听的名字。

但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会给自己的玩偶、摆件、甚至吹风机取名字,尽管它们没有生命。

这种给没有生命的物体取名字的习惯并不少见,有这样的习惯的人多半也是长期拥有这样的习惯的。举个典型的例子,记得曾有一部电视剧,女主角就是个爱给自己东西起名字的人——吹风机是“呼呼”、手机是“美惠”、摩托车是“淑惠”……这就是这类行为的典型表现。

不过,有这样的习惯的人有时也会烦恼,比如被爸妈或朋友听到了,会偶尔来的那一句“你都多大了……”其实,这不是只有小孩子才会做的事情。

不是幼稚行为

行为科学领域有个专门的词,叫“拟人化”。给无生命的物体命名,正是拟人化的表现之一。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尼古拉斯·埃普利对此做过很多研究。他发现,喜欢给东西起名字不是小朋友专属的举动,也就是说它并不“幼稚”。相反,这是很多成年人也会做的事情。

比如,微博上有过一个热门话题“给自己喜欢的东西起名字”,很多成年网友们就在下面回复了五花八门、精彩绝妙的名字。

有人给自己的行李箱起名叫“小滑”,因为它很好推。

有姑娘给自己的拖鞋取名“水晶鞋”,下班回家换上它,仿佛就能随性地做一个公主。

有人对着自己的钱包叫“小扁”或者“空空”,但每天都祝福它早日鼓起来。

有作家把自己的电脑叫做“嗖嗖”,祈祷它可以神速运转。

作为人类,我们拥有强大的社会认知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能够思考、判断并理解其他个体的情绪以及人格特征。而人的这种能力也会蔓延到对待无生命的个体上——我们能够从各种各样无生命的东西身上,感知到符合人类生活、成长、喜好的人格化特征,于是就会本能地把它们拟人化,并给它们起一个名字。

象征着对物体的喜欢

给物体取名的背后,有更多具体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希望强化自己和它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倾向于给自己喜欢的东西起名。

埃普利曾对热门广播节目“Car Talk”中近900位听众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一个人给车起名的原因中,对车的热爱是最重要的因素。车主越喜欢一部车,越有可能把它想象成一个有思想、有信念、有个性的存在。其他因素还包括开这部车的时间、这部车的安全性等等。

社会心理学上认为,人的社交属性让人有和喜欢的对象建立思想或情感连接的冲动,也就是说人们越喜欢什么,就越倾向于跟TA(人或物体)产生交流,比如加强联系、提升亲密度等。给没有生命的物体起一个专属的名字,正是在实践这种冲动,毕竟没有人比你更懂它们了。在很多人看来,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種仪式感,用名字就可以简单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欢。而对于那些讨厌或者无感的东西,它们似乎不配拥有好听的姓名。

当然,通过取名强化与物体的关系,除了表达喜爱,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表达所有权的方式。

有时代表一种期望

除了建立连接、强化关系,给物体取名有时还包含“寄予期望”的意味。

在荷马史诗的早期史诗中,可以读到一些给船起名字的情节。对于与水打交道的船夫来说,船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伙伴,他们希望能通过赋予船一个名字来加强船的稳定性,让其更好地保护自己。

正是因为一些物体的运转状况很难被绝对把控,所以在面对这些物体时,人们会想给它们起个名字,从而在心理上降低它们的不可预测性,增加信任感和掌控感,比如车、船、电脑、股票等。比如,一项发表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拟人化会增加人们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信任度。当自动驾驶汽车拥有更多的拟人化特征时,比如有名字、安装有智能语音等时,会更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

毕竟有拟人化特征的物体,更容易让人觉得它是自己的一个“伙计”:有想法、能行动,甚至还会和自己交流。或者说,给物体取名也是“服务于我”这层意义的扩展——给它一个名字,它就会更加听我的指挥。由此带来的信任感和掌控感,会让人更为安心。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当一个人越感到孤独,他给无生命物体起名字的动力就越强。这是因为缺乏社交关系的人,可能会尝试与动物以及物体建立联系,来弥补社交生活的缺乏。电影《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查克,就给在荒岛上唯一陪伴他的排球画了一张脸,并且一直叫它——威尔逊!

总之,给无生命的物体起名是一个太正常不过的事儿,或是因为爱,或是因为怕,反正不全是因为幼稚啦!

猜你喜欢

拟人化物体习惯
一词拟人化
上课好习惯
拟人化研究综述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品牌拟人化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拟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