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门峡市博物馆藏汉代绿釉陶器赏析

2021-06-15狄欣怡

理财·收藏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三门峡器物

狄欣怡

汉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绿釉陶,作为东汉时期发明、创烧的新品种,在中国古代陶瓷中独树一帜,是低温铅釉技术发展的成果。绿釉陶明器在东汉时期曾盛行于全国各地,其厚重磅礴、形制豐富、制作精美,代表了汉代制陶技艺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汉代低温釉是以氧化铅作为助熔剂,以氧化铁或氧化铜作为呈色剂,使釉在800℃左右的低温中便可熔融,所以又名“铅釉”。铅釉器釉色光艳夺目,光滑欲滴,使人耳目一新。汉代铅釉陶有绿、黄两色,且以绿色为主,绿釉陶以铜为着色剂,黄釉陶则以铁为着色剂。

东汉绿釉陶的出现与发展,是中国丧葬习俗从厚葬转变到薄葬的主要见证物。汉人崇尚“事死如事生”“灵魂不灭”的观念,所以在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积攒了一定物质基础后,从帝王贵族到普通百姓,都尽其所能地为自己建造死后的安息之所,不仅大肆修建陵园墓室,还陪葬生前所拥有的一切,厚葬之风使得社会财富大量流失,处在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苦不堪言。汉光武帝刘秀提倡薄葬,曾两次下达薄葬诏,厚葬之风渐衰。此后,象征性的随葬品绿釉陶便应运而生,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较低廉的价格被各阶层所接受,由此便出现了整套的模型明器组合。作为陪葬明器的绿釉陶,主要有楼阁、仓、碓房、畜圈、壶、尊、鼎、耳杯、井、灶、博山炉,以及家禽、家畜俑等。

三门峡地区汉代墓葬较多,出土了许多绿釉陶器,其种类丰富、制作精美、特点鲜明,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汉代的物质文化生活。本文从三门峡市博物馆藏的众多绿釉陶器中选择几件精品介绍给大家。

1.汉代绿釉陶碓房(图1),通高22.4厘米,通长31厘米,通宽18厘米,1979年于三门峡会兴棉纺厂工地出土。该件器物整体为仿砖木硬山式起脊建筑,房顶两面起坡,有五脊六兽,小兽呈树叶状,面阔24厘米,进深16厘米,碓房内有一践碓(脚踏式米臼)和一磨盘。践碓高5.5厘米,长14厘米,宽5厘米;另一侧磨盘直径13.5厘米,磨高8厘米、直径7.5厘米,上扇磨面上有两孔,均作半月形,向下缩小呈椭圆形,粮食从孔中流入磨齿间,上扇石磨边沿有一推磨用的磨棍;一侧山墙上开有长3.2厘米、宽2.2厘米的小窗,房坡上有仿瓦棱的竖脊,每面房坡两端各有一小脊,脊末端各有一树叶形小兽;施绿釉,胎呈砖红色。

碓房中的践碓和磨盘都是粮食加工工具。践碓为脱壳工具,最古老的脱壳用具是木为杵地为臼,纵使人们使用了石臼,仍然费力多且效率低。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新论·离事》中说:“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碓将用足踏杠杆的方法代替了用手舂,大大提高了脱壳效率。磨是将粮食磨成粉的工具,石磨这一发明一直流传至今,现在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还在用这种形制的石磨磨面粉,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汉代绿釉陶仓房(图2),通高40厘米,通长22厘米,通宽9.5厘米,三门峡灵宝市出土。四阿式顶,顶长30.4厘米,顶宽18厘米,房坡上有仿瓦棱的竖脊;正面房檐下有三斗拱撑托,仓的下面靠上部开有两个平行的4厘米左右正方形气窗,窗扇均为一开一合;右中上部和左下角各钻有两个平行的直径1厘米左右的小孔,应为通气孔,仓房下有六腿,为立熊足式;通体施绿釉。该器物为东汉早期的两层陶仓房,造型优美,构造严谨,工艺精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经历了战国、秦汉以来持久的兼并战争以后,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温饱问题。汉代明器陶楼、陶院落中不仅有仓楼的布局,还有仓房和众多单独的陶仓,可见当时人们对粮食储备的重视。

3.汉代绿釉陶灶(图3),通高23.5厘米,通长37厘米,通宽22厘米;甑口径15.2厘米,釜1口径7厘米,釜2口径6厘米,三门峡灵宝市出土。灶作船形,前方后圆,拱形灶门,灶门边缘有挡火墙,U形灶口;有三火眼,灶前两火眼上各置小釜一个,腹下与灶相连;后火眼上置一大釜,釜上连一甑,与灶相连,甑上有三处支钉;灶尾有一烟囱,灶底附四条兽形足;通体施绿釉,灶内部露胎。该器物造型优美,设计合理,烧铸工艺较高,且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在秦汉时期的大中型墓内,流行随葬陶灶,这是为了让死者仍能享受到美味佳肴。许多灶面,尤其是灰陶灶的灶面十分富有装饰性,上面刻画或者模印出鱼鳖、蔬菜、肉串等食物形状,生动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4.汉代绿釉陶井(图4),通高32.6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3.5厘米,筒高6.4厘米,三门峡灵宝市出土。该器物井身与井栏相连,圆形井栏上立井架,井架为人字形;井架上立四阿顶式井亭,亭与横梁之间有滑轮,横梁两端饰龙首;井筒平沿、束腰、平底,井筒束腰处饰两周弦纹;井沿上置一小吊桶;通体施绿釉,胎呈砖红色,釉面有返铅现象。该器物造型优美,设计科学,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能运用简单机械,具有一定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

这件绿釉陶井返铅现象特别明显,尤其是井身部分,呈现出银白色。这种现象是由于铅釉烧制的硬度较低,长期受周围环境的腐蚀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被称为“银釉”,也叫返铅现象。“银釉”其实是铅釉表面一层云母状态的沉积物。硅酸铅玻璃釉在潮湿环境中受到溶蚀,溶蚀物连同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条件下从釉表析出。此过程反复进行,层次不断增多,当沉积物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产生了银白色光泽。

5.汉代绿釉陶圈厕(图5),通高16.7厘米,通长21.5厘米,通宽22.7厘米,圈深4.2厘米,三门峡灵宝市出土。该器物分为圈和厕两部分,圈呈近椭圆形,直口,宽平沿,直腹,平底,圈内有头猪,猪呈站立状,肥头大耳,嘴巴前伸;圈后方连接一单人厕所,厕所为四方形平瓦顶,顶部饰有瓦楞,正面有一长方形门洞,无门扇,侧面有方形落地窗,底部为一长方形便槽,便槽下方与猪圈相通,圈外有斜坡式通道与厕所相连;通体施绿釉,红色陶胎。

这座陶圈厕既是一件随葬品,又是一件猪圈与厕所共用的建筑模型。它造型典型规整,设计合理,釉色均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东汉时期随葬的典型器物。它说明在东汉时期我国人民就已经采用圈养的方式喂猪了。三门峡地区除了出土猪圈外,还有羊圈,但羊圈却不与厕所相连。

6.汉代绿釉陶狗(图6),通高31.8厘米,通长36厘米,通宽15.7厘米;足距长19厘米、宽10厘米,三门峡市区出土。狗呈站立状,昂首卷尾,神采奕奕,眼睛圆睁,耳朵下垂,张嘴吐舌,牙齿外露,嘴侧及脸侧的须毛以线条刻画,颈部、前腹饰有遛狗绳;通体饰绿釉,胎呈砖红色。

这只陶狗在古代匠人的手下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似乎能看到它兴奋的眼神,应该是在讨它主人的欢心。出土的许多陶狗、陶羊、陶马、陶猪、陶鸡、陶鸭等家畜、家禽明器,不仅体现出制陶工匠们的高超艺术水平,而且还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古代动物的神态,为研究畜种演变历史提供了大量实物标本。不仅如此,这些实物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对动物进行驯化和饲养,且已形成规模。

铅釉陶器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其线条柔美、釉色均匀、光艳夺目、造型敦厚,具有仿青铜器的效果。由于烧制温度较低,铅釉陶胎质疏松,且铅釉对人体有害,所以铅釉陶只作为明器出现在墓葬中。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随葬明器中除了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物品外,还将庭院、仓房、碓房、灶、井、圈厕、羊圈,以及狗、鸡等陶制模型一同入葬。这些随葬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呈现出一派人间气象,不仅能反映出墓主人当时的社会地位及生活习惯,还能反映出东汉时期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了解漢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当时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宝贵资料。

(责任编辑:屈梦夏)

猜你喜欢

三门峡器物
三门峡地区下沉式窑洞防洪防涝设计研究
张超丽作品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走在路上的三门峡
An Analysis of the Common Errors in Oral-English Learn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视角下三门峡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器物之心
器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