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步骤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
2021-06-15葛钦娜
葛钦娜
【摘 要】本文从深度学习视域的角度,探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深度学习视野,以项目学习为载体,引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项目任务探究活动,从中引发和驱动学生持续性的深度学习,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建构、形成学科知识能力,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意义理解与技能掌握,发展和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学习;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5-055-03
现代教学立足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引领和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发有意义的、持续的深度学习的发生,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品质作为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核心指向。
“角色对话”是浙江摄影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2020)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内容。笔者以“角色对话”一课为例,探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与实践。
解读核心知识,提炼项目任务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改变碎片化知识教学现状,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核心知识,发挥核心知识提纲挈领作用,使课堂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解读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再提炼出合适的项目任务,给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一个有效的抓手。
本课是对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化,核心知识主要包括添加多个角色、设定背景,创作出一个相对丰富的动画。在编写角色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顺序结构程序编写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说话”和“等待”指令,掌握添加角色以及调整角色方向和大小的基本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学习提炼时,可以紧扣“角色对话”大主题自然地生成项目任务。
项目任务提炼时,除考虑信息技术知识因素外,还应尊重小学生认知特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生成项目任务。这样能够较好地提高项目任务粘合度,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项目学习,提高任务达成效果。“角色对话”一课,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作品设计项目任务。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西游记》提炼项目,围绕《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孙悟空,提出“穿越时空的角色对话”。
围绕核心知识提炼项目任务,较好地改变了信息技术课堂碎片化知识学习现象;提炼主题时,又紧贴学生生活,从儿童感兴趣的动画体裁中生成项目任务,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主题情境,引出项目任务
高质量的项目任务是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保障,除了注重项目任务设计外,教师还应考虑项目任务呈现方式,让项目任务呈现自然而然。引出项目任务时,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方式,借助情境直观形象优势。情境创设时,既要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又要切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题,在主题情境辅助下自然地引出项目任务。
“角色对话”一课,项目任务呈现时,教师可以借助《西游记》动画视频创设主题情境,让学生交流视频中出现了哪些角色,再围绕中心角色孙悟空,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果孙悟空来到今天,他还会遇到哪些角色呢?将这些角色写下来。最后,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自然地引出项目任务:这些角色聚集在一起,他们之间会进行怎样的角色对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角色对话”,释放我们的创造力,创编一段穿越时空的角色对话。
该环节围绕学习主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情境创设时,改变传统做法,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而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新时代想象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这样就使得信息技术编程教学更有趣,打破传统动画片的情节,让角色更加丰富。由于这些角色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学生在编程过程中主动性更强,学习具备走向深入的条件。
建构核心概念,提供理论支持
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教师重视信息技术技能操作教学,而对信息技术理论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教学偏差直接导致学生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操作的不对称性,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理论支持,不少学生的编程操作效率低下,错误操作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学生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尝试。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应强化信息技术课堂质效意识,落实好核心概念建构,给学生信息技术编程学习以理论指导,降低学生无效或者低效操作出现的频率。
“角色对话”一课,教师应对本课核心概念进行分析。理论建构时,教师不应追求理论上的高度,应根据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操作运用的需要,合理地把握好理论教学的度。围绕项目任务,教师应对任务进行分解,并根据子任务操作确定理论教学的内容。“角色對话”一课,子任务主要包括“设定角色舞台”和“脚本编写”两项任务。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的理论包括了解并区分“说话”“等待”等指令,把握顺序结构程序编写的一般方法,掌握添加角色与调整角色方向和大小的基本方法。
基于本节课所运用到的理论,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论建构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理论建构。如可以设计两个微视频:第一个微视频围绕“说话”“等待”等指令和添加角色、调整角色方向与大小的基本方法;第二个微视频围绕顺序结构程序编写的一般方法。
核心概念建构时,微课的学习可以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在课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自主运用理论进行初步实践。通过课前微课学习,课堂教学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学生在自主建构过程中,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对运用理论进行操作的过程形成自我认识,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知识盲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就更加集中,有目的地了解自己存在问题的知识。
开展项目活动,建构编程技术
项目活动是信息技术深度学习课堂建构的关键。在开展项目活动时,教师应注重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性。项目活动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结合课前理论建构学习,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操作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学生操作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二次理论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自主建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中学生群体智慧,解决核心概念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如此设计,信息技术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才真正走向深入。
“角色对话”一课,学生自主完成了理论建构,需要围绕本节课两个子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组时,教师应尊重学生意愿。同时,基于小组学习需要,教师应对小组进行必要的调整,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之间应做到实力均衡,小组内应坚持劣势互补和优势放大。
围绕“设定角色舞台”和“脚本编写”两个任务,学生开展分组学习活动。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给各个小组展示的机会。教师可以采用“我做小老师”的活动,引导学生将设定角色舞台和脚本编写的流程演示出来,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解说。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项目任务操作的程序进行概括。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借助一定的辅助方式。
本环节,引导学生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再按照任务完成的过程,设计出一份流程图。流程图设计时,引入竞争机制,各个小组之间开展比赛活动,以哪一个小组设计的流程图最简洁、最清晰为衡量标准,根据流程图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操作。
通过项目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较好地掌握了编程技术,而且学生对编程技术的把握也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抽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项目成果展示,深化学习互动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作为一个重点,给学生创造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将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推向深入。
“角色对话”一课,在完成子任务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子任务进行整合,完成整个项目学习,创编出作品。然后,各个小组分别进行展示,各组安排一名主导演示员,一名点评员。演示学生负责展示本组项目成果,点评学生则针对其他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点评。
通过项目成果展示,各个小组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过程中,各个小组之间的创造性和不足也得到了较好的碰撞。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各个小组对项目成果进行二次完善,在项目任务达成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堂也不断走向深入学习的过程。
总之,小學信息技术教学应确立深度学习视野,基于小学生信息技术认知特点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引领学生借助项目任务自主建构,不断走向课堂深处,让学生信息化素养自然生长。
参考文献
周林. 基于深度学习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思维的培养[J]. 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11): 47-48.
易姗娜. 基于深度学习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J]. 学周刊,2020(23): 51-52.
郭蓉. 巧借项目式教学,促进儿童信息技术深度学习[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3): 47-49.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文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