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研究
2021-06-15何利映
何利映
摘 要:数学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品质等,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语言、思维、心理等方面。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中感知和理解数学,重视学习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当关注这些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
习惯的培养是个性形成的前提,学习个性决定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养成“读数学”的习惯
(一)熟能生巧,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
都说语文是读出来的,其实数学也是读出来的。数学课本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编者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是精华。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仔细多读、细读数学书。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应强调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句中内容,在不明白的地方作标记。学完新课后,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回生”知识,归纳整理。练习答题时,强调要题读三遍,读出重点、读出出题的意图、读出答案。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数学课本及题目的习惯,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长期指导,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读懂题,弄清題意,明确要求。教学中,训练学生遇题“四步走”:读——抓——定——列。读:题读三遍其义自见;抓:抓词圈字;定:定出数量关系;列:列式解答。学生若没有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做练习时就可能会难以理解数学语言,被题目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以致出现错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审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强化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例如有一道这样的题:小明在100米的跑道上来回跑了2次,一共跑了多少米?如果练习时要求学生读题多遍,找出需要注意的重点词“来回”,学生自然会领悟明白,做出正确解答:100×2×2=400(米)。长期坚持指导学生这样“抓词圈字”,可以有效防止学生解题的盲目性,提高学生认真审题的自觉性。
(三)巧于引领,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让学生坚持做到“三到”,只靠学生的自律是不够的,教师应善于引领,课堂上及时掌控学生的动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时提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让学生随意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测量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对学生说:“谁来当考官,把你所画的三角形告诉老师其中两个角的度数,看老师能不能准确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当时踊跃举手报出数据,笔者即刻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都很惊奇:“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老师好厉害呀!”“老师,您有什么绝招?”这时学生产生立强烈的好奇心,学习的兴趣被激发,笔者趁热打铁进入正题,让学生在炽热的求知欲中进入学习,师生思路同步,积极配合,顺利完成当节课的任务。
二、养成“做数学”的习惯
(一)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会粗心地将所写的运算符号或数字看错,把“÷”当作“+”,在小数的计算中忽略小数点等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且格式规范,横式、竖式、递等式及解决问题的答题次序等的写法格式,严格按规范执行,答案书写在什么地方、怎样根据空地的大小来合理安排答题布局、保持卷本的整洁等。批改作业时,教师不仅要批改作业的正误,而且要给学生的书写加上鼓励性或指导性评语,同时要求学生及时规范订正错题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做练习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是反映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方式。计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技能,是数学学习与数学能力发展的根基。学数学离不开计算,新课标提出小学生在计算方面要达到“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要求。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让学生在做练习时遵循“一看二想三算四查”步骤:“一看”是看懂题意、看清数字;“二想”是想运算顺序、想计算法则;“三算”是细心计算;“四查”是认真检查,使学生遵循计算常规,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养成“思数学”的习惯
(一)热情鼓励,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质疑是获取知识的催化剂,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思辨争鸣,大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互相交流的机会。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通过观察5元=5.00元,0.6=0.60,有学生回答: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写出来,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容,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说“末尾”?说成“后面”不可以吗?让学生尝试解疑,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概念中“末尾”一词的重要性,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二)坚持督促,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
在学习活动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培养学生解题后总结反思的习惯,应作为训练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学生在解题出错时若能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掌握同一类题的解题规律,思维的空间才会更加广阔和灵活。总结反思后,再把错题写进“错题集”,时时翻阅吸取教训,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能达事半功倍之效。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认真复习的习惯
不单单要在考试前复习,平时也应当坚持复习。如:每天在写作业前,先回顾当天所学的内容,再进行练习。周末进行单元性的复习,把本单元或本周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把所学的知识内容梳理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提高自我反省的意识,养成复习的习惯,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
数学学习本身是各种心理因素协同活动的过程,是一个通过长期训练将数学知识和能力内化上升为数学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对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进行训练和培养,持之以恒,让学生从细节做起,从基础做起,为学好数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
[2]陈惠芳,刘晓萍.聚焦核心素养,改造数学课堂——基于区域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16(23).
[3]陈东云,孟庆灵.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3(95).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美华小学,梅州5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