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碳中和“先锋城市”
2021-06-15范锐平
“十四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市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暨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牵引,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碳中和“先锋城市”,推动能源清洁化、交通智能化、建筑低碳化、空间集约化、生活绿色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率先碳达峰碳中和的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战略视野,深刻回答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系统阐述生态环境的价值功能和生产力属性,全面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是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彰显了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的大国担当。成都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是进入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深刻领会碳达峰碳中和的趋势性、重要性、必然性,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践行“两個维护”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定推动城市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
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是顺应全球生态治理变革趋势,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主动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治理热点和各方博弈焦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谋全球生态治理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世界竞争格局调整、提升国际竞争话语权和引领力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重大政治谋划,坚持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充分依托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在建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上主动担当、作出表率。
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我们理解: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上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出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脱钩,将推动工业文明下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的高碳发展方式向生态文明下人与自然平衡协同的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破解城市生态约束等带来的负外部性,形成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我们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抢先布局产业新赛道,加快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投资方向、供应链布局,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引擎,努力走出一条以最少碳排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新路。
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理解:碳达峰碳中和是构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方面,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从源头持续改善生态人居环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要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公园城市特质,结合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构筑优越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彰显独特比较优势,加快打造近悦远来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碳中和“先锋城市”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国家利益,事关人民福祉。我们要以坚决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深化战略目标和路径选择的研究。总体来看,经过“十三五”时期城市的全面转型发展,成都率先实现碳达峰有基础也有挑战。必须坚持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重点抓好“四降两提”,系统推进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四大领域降碳减排、绿色转型,着力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和生态碳汇两大能力,以六大重点领域的关键性突破带动成都碳达峰碳中和整体性推进,在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递进式变革中抢占新赛道、培育新优势,实现政治效果、现实效益、发展效应的统一。
(一)加快推进以清洁高效为目标的能源供给侧改革。
当前,成都能源低碳化、高效化利用成效明显,但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仍然较大,亟需进一步优化能源供需适配。要持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充分利用四川作为清洁能源大省的优势,全面加快绿色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使用新型能源,在第四代核电设备、高效太阳能电池、低成本制氢等领域培育清洁能源产业增长点,探索开展氢能、浅层地温能、生物质能等运营试点。要加快完善能源供给网络,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能源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开放型互动型、扁平化分布式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引导推动更多优势企业纳入全绿电交易。要全面提升能源输配效率,大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进国家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建设,引导支持配售电市场主体向能源综合服务商转型,有序开放社会资本参与区域配电网建设运营,加快启动城市储能工程,为城市能源转型提供安全保障。
(二)加快推动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的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顺应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趋势,以产业生态圈理念优化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要前瞻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增强对未来产业的理解能力,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抢占低碳电力装备、储能设备、智能家居、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赛道,梯度培育一批低碳园区、绿色企业,着力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零碳经济发展示范区。要创新打造绿色化产业场景,制定产业功能区低碳产业布局、环境控制、产出水平等准入标准,定期发布具有硬核水平和竞争优势的绿色产品目录,打造一批低碳技术、绿色产品多元供应的“碳超市”,加速绿色生产方式示范应用、技术验证、熟化推广。要协同开展生态圈绿色招商,坚定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方向,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产业生态圈品牌资源,聚焦绿色低碳产业细分领域,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引进,激发绿色经济增长后劲。
(三)加快完善以现代供应链为支撑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当前,交通运输领域是成都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亟需依托现代供应链服务进一步扩大绿色交通运输服务供给,推动结构优化和效能提升。要增加交通工具绿色供给,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布局便捷高效的充电设施网络,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新场景,强化新能源汽车领域产业投资,实施机动车辆氢能、电动化替代计划,推动运输装备低碳升级。要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依托空港和铁路港资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铁路、航空、公路与城市交通高效组织、顺畅衔接,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货运公转铁。要提升交通组织效能,深入推进科学治堵,加快构建适应超大城市特点和需要的立体交通网络,大力推动城际铁路建设、旅游环线、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工程,加快构建以轨道为主体基础网络、以公共交通为社区连接、以骑行步行为补充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培育定制公交、网约租车、共享车位等新模式,加快构建绿色便捷高效的城市现代交通网。
(四)加快推进以全周期低碳化为导向的建筑行业绿色转型。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建筑领域节能减碳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要大力推动建筑业绿色建造转型,以“东进”区域为重点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全面提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科学制定能耗限额,强化绿色建材选用、绿色施工、绿色交付一体统筹,强力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不断提高新城新区新建节能环保建筑、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逐步形成建筑业全链条的绿色建造发展模式。要大力推动建筑利用绿色化转型,以“中优”、“北改”区域城市有机更新和“西控”区域乡村振兴为重点,加快制定完善绿色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和资金补助办法,全面杜绝“大拆大建”式改造,有机嵌入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模式,规模化开展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进向超低能耗、零能耗建筑转型。
(五)加快提升以创新生态链为牵引的低碳技术突破能力。
着眼用好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围绕减碳脱碳核心技术前瞻布局创新生态链,更好匹配率先达峰和达峰之后快速脱碳的发展需求。要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结合成都创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导向,聚焦突破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核心技术瓶颈,科学编制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加强减污降碳、高效安全储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努力抢占绿色低碳技术制高点。要积极建设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组建碳中和实验室并纳入天府实验室统一建设,探索建立零碳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先进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加快形成高能级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功能。要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创新成果转化,探索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评估和交易市场,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信息共享机制,大力引育懂技术、懂市場的低碳技术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科创投基金引导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的低碳技术领军企业,依托产业功能区、社区统筹规划布局创新成果应用场景,推动技术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六)加快提升以公园城市为特色的生态碳汇能力。
立足生态优势,按照产业化规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措并举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要夯实生态本底扩大生态碳汇增量,大力实施“全域增绿”2.0版,加快推进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都江堰精华灌区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重点推动“西控”区域率先探索建设全国领先的碳中和绿色生态试验区,加快推动农业减排增汇,加快打造一批城市碳汇中心。要进一步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持续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权益交易制度,全面推广GEP核算、生态资源特许经营等试点,以组建专营公司、产权入股、资产租赁等方式推进公益性生态项目市场化运作,有序启动碳汇开发试点,做大做优做强生态体验、创意农业、文化展示等农商文旅体融合业态和新兴消费功能,积极引育一批生态价值转化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不断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永续性和竞争力。
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碳中和“先锋城市”,是多维、立体、系统的重大工程,必须在治理体系、落实机制、生态空间、市场运作、生活方式等方面系统性创新探索,实现绿色发展的率先突破、引领示范。
(一)建立健全多元集成的城市生态治理体系。
要构建协同治理模式,坚持党政同责、市场主体、全民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工作力量,实施绿色发展城市合伙人行动计划,打造“全域统筹、上下联动、政企协同”的“绿色发展共同体”。要提升依法治理水平,统筹推进生态资源管护、低碳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地方专项立法,构建形成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双向发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切实增强减碳减排与产业发展、空间治理、生态保护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要提升智慧治理能力,实施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工程,依托“城市大脑”率先打造“智能碳监”、“智能碳汇”等全域智慧治理平台,着力提升低碳城市治理能力水平。
(二)探索建设系统长效的生态目标落实机制。
要建立基础统计体系,系统构建反映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和碳汇增量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动态监测、实时掌握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总量、结构和强度,为科学评估成效、系统推进部署提供数据支撑。要构建科学有序实施机制,系统谋划碳达峰碳中和时序路径,编制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纳入各行业“十四五”专项规划和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确保按进度节点有序推进。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实施碳中和“绿名单”和违规“黑名单”制度,制定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推动构建降碳减排长效机制。
(三)持续构建节约集约的城市生态空间布局。
要加强空间规划管控,探索以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进行空间规划管理,严格保护青山绿道蓝网等生态空间,按照“净增减少—总量平衡—负向增长”时序梯次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推动城乡建设和空间管理模式低碳转型。要持续优化空间布局,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理念推进营城模式低碳转型,以TOD、EOD理念试点建设一批零碳负碳功能区、社区和商业街区。要提升空间减碳效益,健全减排和产出“双导向”土地资源配置制度,围绕推进节能减排制定国土空间开发负面清单,实施用地指标增减与减排规模挂钩制度,探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降低单位用地碳排放强度。
(四)加快建设高效有序的城市碳市场运作机制。
要推动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湖泊湿地等碳汇资源资产化,探索构建区域性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和用能权交易市场建设,争设西部环境交易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环境资源交易中心、碳汇开发服务中心。要把绿色金融作为城市低碳发展的鲜明品牌,争创国家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探索设立碳达峰基金,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信贷、能效信贷、碳配额质押融资等特色化服务,推动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金融产品创新,持续完善普惠多元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五)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的市民生活新方式。
要加快营建绿色低碳消费服务场景,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扩大绿色产品服务供给和品牌显示度,探索实行低碳消费认证、“碳账户”等制度,鼓勵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服务,激发绿色消费内生动力。要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出行,构建“轨道主导+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加快智能网联场景建设,有序发展定制化、共享化交通,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成为畅通便捷、舒适宜人之路。要持续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完善“碳惠天府”正向引导机制,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全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从源头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场大考。我们要站在检验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极端重要性,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执着扛起示范责任,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压紧压实责任,市级层面要加强对区县的具体督促指导,区(市)县层面要细化工作举措,企业层面要深挖减排潜力,共同打好攻坚硬仗。要鲜明实绩导向,建立和推广“赛马机制”,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创造性工作,努力在服务国家大局和发展全局中走在前列、作出贡献。
(此文摘自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2021年5月26日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暨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