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周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2021-06-14程兆明张海波
李 诚,程兆明,张海波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连云港 22202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患者基数逐渐增大,因骨脆性增加及骨量流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PKP)是OVCF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穿刺后置入球囊,在骨折椎体内扩张,使椎体高度部分恢复,同时在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在相对低压力下进行骨水泥灌注,恢复椎体高度与强度。PKP的优点是骨水泥注入更加安全,可降低骨水泥渗漏率,能够较好地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既往有学者将伴周壁破裂及合并神经损伤的OVCF列为PKP的禁忌证[2],认为骨水泥渗漏风险较高。如今,随着穿刺技术、骨水泥质量、骨水泥灌注技术及透视设备的进步,已有报道[3]证实PKP治疗伴周壁破裂的OVCF能取得良好疗效,并获得安全性保障。本院近年采用PKP治疗伴周壁破裂的OVCF,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手术疗效及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骨质疏松症病史;②影像学检查示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同时合并椎体前、后壁或上、下壁破裂;③未出现神经、脊髓损伤症状。排除标准:①合并肿瘤、结核;②生命体征差、不适合手术;③有骨折史或脊柱侵入操作史;④周壁破裂成分离状或粉碎状。根据以上标准,2015年1月—2017年1月共纳入伴周壁破裂的OVCF患者40例,均采用PKP治疗,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为60 ~ 83(73.65±4.23)岁;骨折节段:T104例、T116例、T1212例、L18例、L24例、L34例、L42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过伸位,采用局部加静脉复合麻醉。在C形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下进行骨折椎体定位,胸椎经椎弓根、肋骨头间入路,腰椎选择椎弓根入路。进针点选择责任椎体棘突旁开3 ~ 5 cm,于椎弓根投影外右侧2点、左侧10点方向外侧2 ~ 3 mm处进针并穿透骨皮质,穿刺过程中严格透视监测,动作轻柔规范,注意保护未破裂的周壁。工作通道建立后,将可扩张球囊置入责任椎体并尽量位置靠前,逐步进行球囊扩张,每次扩张约0.3 mL,并且保证随时停顿检查球囊压力,通常扩张压力< 2 068.5 kPa。全程透视监测下注入骨水泥,前壁破裂时先轻推少量黏度较高的骨水泥弥散至破裂处,随后缓慢低压注入拉丝后期骨水泥;后壁破裂者先注入少量骨水泥,全程动态C形臂X线机透视监测骨水泥灌注,当骨水泥约到达后壁1/4时停止,待骨水泥固化后再灌注剩余骨水泥,同时一旦有渗漏趋势则马上停止灌注,骨水泥灌注量3 ~ 6 mL。透视明确无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弥散满意后拔出工作管道,敷无菌创可贴。术后24 h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当天即可在腰托辅助下下床,3 ~ 5 d无明显异常后出院,术后长期进行骨密度监测并开展抗骨质疏松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记录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前缘高度/上、下邻近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均值×100%)、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4]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5]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重复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注入骨水泥(4.72±0.62)mL,手术时间为(45.33±5.54)min,住院时间为(4.21±0.86)d。所有患者随访(28.34±3.21)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显著降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末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后1个月时显著升高、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术后1个月时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术后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3例前方静脉丛渗漏,2例椎体基底渗漏,均未出现明显症状;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表1 手术前后症状、功能及影像学指标比较
图1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
3 讨 论
伴周壁破裂是OVCF的类型之一,既往报道认为,该类患者,尤其是后壁破损者,一旦发生骨水泥渗漏,易引起脊髓、神经根灼伤与压迫,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7]。同时该类骨折骨结构破坏较多,椎体空壳样变,使得工作通道置入时椎体前壁穿破风险增加,或球囊扩张时椎体侧壁容易被撑破,这都会增加骨水泥渗漏风险[8]。而张建党等[9]的研究认为,OVCF患者骨强度降低,球囊扩张时可使原有小静脉或骨折裂隙受压变小、封闭,出现封闭空腔,亦可控制骨水泥渗漏。同时随着影像学研究的深入、透视设备的进步及骨水泥注入经验的逐渐丰富,PKP治疗伴周壁破裂的OVCF成为可能。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除手术时间较既往常规OVCF患者有所增加外,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的增加一方面源于穿刺过程,另一方面在骨水泥注入时,前壁、侧壁破裂时先封闭裂缝,后壁破裂时观察骨水泥与后壁距离等均增加了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ODI等功能指标及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等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疗效与常规OVCF患者结果一致[10]。同时,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5例,渗漏率12.5%,与既往报道[11]的未合并周壁破裂的OVCF患者相近。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伴周壁破裂的OVCF,根据破裂情况开展个性化骨水泥灌注能获得确切的近远期疗效,且能有效控制骨水泥渗漏。降低骨水泥渗漏率的操作重点[11-12]:①伴周壁破裂的OVCF患者骨折压缩程度普遍较高,球囊缓慢撑开,每次扩张约0.3 mL,使椎体内骨小梁压缩形成致密“骨壁”,使用高黏度骨水泥并低压灌注,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骨水泥沿静脉丛、骨折裂缝的渗漏,进而控制骨水泥渗漏[13]。②术前CT影像可明确周壁破裂位置,同时术中严格透视监测,穿刺过程动作轻柔规范,注意保护未破裂的周壁,可降低骨水泥渗漏率[14]。③个性化的骨水泥灌注方案,后壁、侧壁破裂时先轻推少量黏度较高的骨水泥弥散至破裂处,起到封闭作用;后壁破裂者先注入少量骨水泥,待骨水泥接近后壁时停止,有助于降低后壁渗漏风险[15]。
本研究随访中发现,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较术后1个月有所增加,椎体高度有所丢失,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均显著改善,提示患者术后Cobb角增加、椎体高度降低幅度相对较小,尚未引起新发疼痛症状或活动受限。既往有研究[16]报道PKP术后椎体塌陷与骨质疏松程度、骨水泥分布形态等相关,因此,术中应尽量确保骨水泥均匀弥散,减少团状分布,同时术后进行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预防椎体塌陷。总之,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伴周壁破裂的OVCF患者,可在明确周壁破裂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骨水泥注入,以安全有效地开展PKP。
综上所述,PKP治疗伴周壁破裂的OVCF能有效缓解患者功能受限及疼痛症状,恢复椎体高度,近远期疗效确切,但需要严格采用全程动态监测及分次灌注技术,注意根据周壁破裂位置进行个性化骨水泥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