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发展与路径选择
2021-06-14周艳梅周发强
周艳梅 周发强
【内容提要】 印度来华留学教育是印度问题研究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印度来华留学生无论从规模,还是在培养层次上都有显著提升,但印度来华留学教育还存在学科单一、质量欠缺、资助力度不够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中印人文交流,优化印度来华留学教育结构层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打造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品牌,促进印度来华留学教育行稳致远。
印度作为南亚大国,一直在地区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同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发展潜力,还是在人口规模上,印度都与我国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印度来华留学教育水平一定程度能反映背后两国深层次的政治关系,同时教育合作对夯实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增强政治互信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976年,中印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在教育方面逐步展开交流与合作,新世纪后,两国政治互信的增加有力推动了印度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十年,印度来华留学教育水平稳步攀升,留学规模逐年扩大。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印度来华留学教育面临着重要机遇同时也迎来巨大挑战。研究印度来华留学教育现状,将有利于我国思考中印关系、深化双边教育合作,对提升双方利益和强化人文联系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现状
2003年印度来华留学生仅132人,在国别排名中居于第31位,2004年达到765人,国别排名跃居第19位,此后呈井喷式增长,2008年达到8145人,国别排名第7位,此后一直稳居前列。(1)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写的《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09—2018)。
(一)印度来华留学生规模
2010年中国教育部制定《留学中国计划》,明确提出“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来华留学工作十六字方针,“扩大规模”作为十六字方针的首要目标,成为这些年来华留学工作的重心。2009至2018年(2)教育部未公布2018年之后的来华留学生的详细统计数据,文中仅能对2018年前十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年间,印度来华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
2009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总人数达到238184名,其中印度学生8468名,占总人数的2.56%。到2018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达到492185名,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印度学生达到23918名,将近十年前的三倍,印度学生人数占全国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4.71%,在一百多个生源国中,印度来华留学生规模占比不容小觑。(3)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写的《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09—2018)。
近十年,全国来华留学生规模年平均增长率为8.27个百分点,印度来华留学生规模则以年平均11.18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高出全国来华留学生年平均增长水平2.91个百分点。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吸引了更多的印度学生来华学习,印度学生人数陡然攀升,增长率突破10%,高出2012年5.83个百分点。在2009至2018年的生源国留学生总人数排名中,印度名次略有起伏,但总体呈螺旋式上升态势,2009年位居第7位,2018年上升至第4位。(4)同上。因此,印度来华留学生在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培养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表1 2009—2018年印度及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表
印度来华留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与中印关系的逐步缓和密不可分。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确立了中印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原则,全面规划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2004年在第五届国际教育培训展览会上,印度最大的教育咨询公司 (Educational Con-sultants India Ltd.) 首次在中国国内留学市场露面,其推广部主管 AMIT DUT TA 先生认为:“印度的教育是最近两年才向全世界开放的,从去年开始面向世界做教育推广工作”,由此可见,保守的印度高等教育政策逐步趋向于开放。(5)杨文武:“印度吸引外国留学生现状分析”,《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2期,第70页。印度教育在向世界推广的同时,开放的政策也促使了更多的印度学子跨出国门到中国学习。加上中国进入新世纪后加入世贸组织,教育服务贸易的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大大提高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2014年,莫迪当选印度总理,主动对话中国,提升印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政治气候促进了印度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
(二)印度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层次
培养层次是来华留学教育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学历生与非学历生,学历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学历生包括短期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层次,能反映来华留学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也能反映国际社会对中国综合国力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认可程度。(6)胡瑞、朱伟静:“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与优化策略”,《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89页。
2009至2018十年间,印度来华留学生以学历生居多,非学历生和学历生相比,人数悬殊,非学历生少于学历生一位数。虽然二者规模都逐年稳步提升,而学历生基数高,增量也更大。2009年,全国的印度来华学历生仅8064名,2018年则高达21259名,而非学历生2009年仅404名,到2018年还不到2000名。(7)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写的《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09—2018)。
印度来华学历生中,本科生人数占比相当高,长期占比95%左右,2009年甚至高达97.86%。印度来华本科生总人数,在全国来华学历生总人数中名列前茅,2009年至2017年间仅落后于韩国,稳居第二。但两者的人数相差悬殊,2009年,印度本科生不到8000名,而韩国学生已经达到23176名,印度本科生直到2013年才突破一万人,此后稳步增长,到2018年,人数翻了一番,高达20201名,排名第一,高出第二名的韩国本科生3135名。(8)同上。近十年,印度来华本科生数量,在全国来华留学本科生总人数中,占比非常高,平均占全国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10.6%。
印度研究生人数在全国来华研究生总人数中,位居第20名左右,中间名次有所提升,到2016年开始又有回落。印度来华留学研究生中,硕士生人数高于博士生,但博士生增幅高于硕士生,2009年博士仅有45名,2018年达到438名,十年间持续增长,扩大了将近十倍。硕士生人数在2009年为127名,2018年达到561名,期间有增有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印度来华学历生中,专科生非常少,2017年前均为个位数,此后两年也未上百人。印度来华非学历生人数不多,高级进修生和短期生都少于普通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在2017、2018年才上千人。(9)同上。
印度来华留学学历教育的发展与两国间的合作、我国政府推行的政策息息相关。2012年,《中国国家汉办与印度中等教育委员会谅解备忘录》签署,就印度中等教育委员会将汉语列入外语考试课程、国家汉办为印度培训汉语教师等事宜达成一致,这为印度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以及实现到中国留学的愿望提供了方便。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更为印度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表2 2009—2018年印度来华留学生层次统计表
续表2
(三)印度来华留学生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状况
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是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风向标,有效引领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2009年至2018年,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资助了各种层次的印度来华留学生,印度来华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总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表3 2009—2018年印度来华留学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统计表
2009年,由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印度来华留学生129人,2018年为666人,其中学历生人数增加较为明显,2009年学历生为91人,2018年为602人,非学历生在2009年为38人,2018年为64人,非学历生在2009年至2015年间人数总体变化不大,在30人上下浮动,到2018年也未过百。(10)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写的《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09—2018)。
近年来,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印度来华本科生人数变化不太明显,除了2009年的49人外,此后九年,每年资助人数都在100多人。印度来华获中国政府奖学金学历生中,研究生人数在2013前年低于本科生,2013年后,研究生人数反超并一直领先本科生人数,至2018年,研究生人数接近本科生人数的3倍。(11)同上。近十年,印度来华获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人数,总体而言不相上下。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印度来华进修生人数较少,每年未到百人,高级进修生则更少,好几年都仅有几名。
印度来华留学高层次学历生人数稳步增加,这与中国政府加大对留华学生的教育投入密不可分。2008年,教育部设立“高校研究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鼓励高校自主招收研究生,吸引了很多印度高学历学生来华学习。
(四)以四川大学为例管窥全国印度来华留学生专业分布状况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同时也是最早一批接收受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生的高校之一。为便于比较,下文也以四川大学2009至2018年的相关数据为例。
2009年四川大学的印度留学生仅有210人,2018年达到661人,是十年前的3倍。在学历生中本科生以绝对优势增长,研究生人数增长缓慢。(12)数据来源:四川大学来华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http:∥fdinfo.scu.edu.cn/WFManager/login.jsp.以此能看出四川大学印度学生的规模与层次的变化趋势,基本和前面分析的全国印度来华留学生情况相一致。有这样的相似点,加上齐全的学科门类,四川大学印度学生的专业分布,大致能反映出全国印度来华留学生的专业情况。
四川大学的印度留学生学习的专业门类比较齐全,覆盖10个以上学科门类,专业主要以医学为主,占印度学生所学专业的78.2%,管理学位居第二,占7.7%,其次是工学,占6.8%,然后是文学,占4%,其他学科占比则更少。印度的医学生中,主要学习全英文授课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MBBS),四川大学MBBS学生占印度医学生总人数的绝大多数,比例高达97.2%。(13)同上。
表4 2009—2018年四川大学印度留学生统计表
图1 2009—2018年四川大学印度留学生学习专业学科门类统计
表4 2009—2018年四川大学印度留学生学习专业及人数统计表
四川大学印度留学生的专业分布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印度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比较单一,主要以MBBS和汉语类为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专业逐步向经济、管理、工科类延伸,且向高层次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医学研究生对外科学专业比较青睐。另外,本科专业中的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国际工商管理和旅游管理,都是全英文授课专业,自2013年开设以来,吸引了包括印度学生在内的很多南亚生源。国际关系专业的普通进修生和高级进修生,则是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亚研究所的专业影响力招收的校际合作交流生。
二、印度来华留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进程的稳步推进,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蓬勃发展。印度来华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层次有所提升,纵向比较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横向比较及与国际教育发展势头比,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化教育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印度来华留学生学科门类单一
近年印度来华留学生学习的专业范围虽逐步有拓宽的趋势,但总体说来,学科门类比较单一,专业范围狭窄。印度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主要以医学为主,医学专业又以临床医学(MBBS)专业最为普遍。“2007年,印度占所有来华本科留学生的比例达到11.9%,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大理大学从 2005年开始与印度的教育机构合作招收留学生,主要学习临床医学。2008年该校的印度学生达到249人,被称为‘大理的印度街’。2010年江苏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共 226人,其中印度学生139人,绝大部分学习临床医学、外科学、药学等专业。”(14)吴霓、杨薇:“‘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印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76页。2020年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在校医学生682人,其中印度学生438人,学习MBBS专业的印度学生就达426人。(15)数据来源:四川大学来华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http:∥fdinfo.scu.edu.cn/WFManager/login.jsp.
造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原因,一是印度公立医学院招生名额少,私立医学院学费高昂。“公费就读医学的学生在全印度每年只有100多名。”(16)Avinash Soue等著,王莉英译:“印度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5期,第3页。竞争异常激烈。“私立医学院的学费每年至少要 100 万卢比,约合 2万美元左右,而到西方发达国家学医的成本则更高,中产阶级家庭无法支付如此昂贵的费用。在中国学医的成本比西方国家低很多,性价比却很高。”(17)吴霓、杨薇:“‘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印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76页。二是印度严重缺少医生。印度医院医生缺口达39%。(18)石光、雷海潮:“印度卫生保健体制概况——印度卫生保健体制考察报告之一”,《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8期,第93页。三是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全英文授课的MBBS对他们没有语言障碍。
(二)高层次学历生占比偏小
印度来华留学生以本科生占绝大多数,研究生比例不高。“2010—2015年印度来华留学生总规模达到了72041人,但研究生仅为3155人,占总规模的4.4%,反映出印度学生来华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意愿不足、动力不强。”(19)胡瑞、朱伟静:“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与优化策略”,《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93页。该问题在表2部分已有详细说明,此不赘述。
(三)印度来华留学生的质量还需提高
印度来华留学生质量包括入口质量和出口质量两方面。入口方面,由于目前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入学门槛低,没有统一标准的考试,绝大部分高校都是通过材料审核制招生,生源难免良莠不齐。加上印度生源市场巨大,且以自费生居多,有的高校将印度学生培养作为创收的途径,忽视了生源质量的严格把关。生源的入口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培养的出口质量。
印度来华留学生主要学习MBBS,此类项目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印度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印度MBBS学生毕业回国后,被印度媒体称为“中国制造医生”,因为这些学生就业前都要参加职业医师执照考试(FMGE),而中国培养的印度MBBS学生,参加这个考试的通过率很低。印度医学教育委员会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是印度报考FMGE数量最多,通过率最低的国家。据报道,2012—2013和2016—2017年间,印度外国MBBS项目毕业生的FMGE考试平均通过率是16%,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8.29%下降到9.44%%。其中,在12个主要MBBS项目留学目的地国中,中国毕业的学生通过率是14.5%,排名第九名,低于俄罗斯的14.7%。(20)韦建辉、黄彦纾等:“提高来华留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英语授课)教育质量策略探索——基于印度‘中国制造医生’现象的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年第8期,第7页。
印度学生对MBBS项目需求大,加上有的学校冒进追求教育国际化指标,不顾自身负荷能力,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影响了MBBS项目的培养质量。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发布《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设置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的准入标准,并且在此后每年都发布年度招收MBBS项目生高校名单及招生计划。这一举措对MBBS项目质量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监管力度不够,课程质量标准不一,再加上某些高校硬件设施欠缺、全英文授课师资力量不足、留管人员经验不够及配备有限等原因,导致MBBS项目整体质量堪忧,从而影响了该项目的国际声誉。
(四)中国政府奖学金对印度来华留学生支持力度偏低
印度来华留学生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人数少。“印度作为南亚来华留学的重要生源地,2010—2015年其来华留学生规模占到南亚8国的38.4%,然而奖生数占比较低,仅占南亚奖生数的8.6%、占本国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比例则仅为2.6%。”(21)胡瑞、朱伟静:“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与优化策略”,《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93页。印度和巴基斯坦同为南亚两个大国,通过近十年两个国家的来华留学获中国奖学金学生的数据比较,就可看出其中的差距。
表6 2009—201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来华留学获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比较表
近十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来华留学获奖学金学生人数呈增长趋势,巴基斯坦奖学金生数量剧增,印度奖学金生增长缓慢。2009年,印度来华留学奖学金生129人,比同年巴基斯坦奖学金生少344人。十年后,印度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增加4倍多,达到666人,巴基斯坦来华留学奖学金生则增加了16倍多,高达8186人,比印度学生多七千余名。从比例来看,2009年印度来华留学获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总人数占巴基斯坦同类学生的27.3%,2018年仅为8.2%,(22)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写的《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09—2018)。两国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趋势异常明显。
印巴两国来华留学奖学金生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与历史及政治因素密不可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巴基斯坦作为“巴铁”,是我国政府在南亚资助的主要对象,巴基斯坦来华留学教育借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学历人才。印度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结成盟友,成为美国推行“印太战略”的伙伴,对“一带一路”倡议很纠结,实行冷处理,不参与“一带一路”项目,使一段时间印度学子无法申请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奖学金项目。
三、提升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水平的策略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作重要指示,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开创留学中国新局面,标志着在新形势下的来华留学教育,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战略性转变新阶段。(23)周艳梅、高健:“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文教资料》,2020年第10期,第121页。印度来华留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势必会影响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的提质增效,一定程度上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性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提升印度来华留学教育水平,需要在结构层次、品牌质量、管理服务、交流互通上下功夫。
(一)优化结构,提高层次
“教育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形式。”(2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党和国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经过十年努力,印度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初现,但结构还需优化,层次还需提高。
印度来华留学教育从专业学科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医学,医学中的MBBS在其中占绝对主导地位。高等学校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扩大全英文授课专业,避开语言壁垒,让印度学生专业多样化。从印度学生经费来源结构看,印度来华奖学金生数量不到自费生的零头,和同为南亚大国的巴基斯坦相比,人数更不值一提。高校要在政府主导下,加强校企、校地共建,加大奖学金投入力度。如四川大学设立了“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招收印度学生攻读高层次学位,同时依托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南亚研究所与印度尼赫鲁大学高水平合作平台,吸引印度学生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弥补印度留学生人文学科欠缺的短板,加强中印人文交流,增信释疑。成都市政府设立的“友好城市”奖学金,每年资助从印度友城“班加罗尔”来华的印度学子。
鉴于印度来华留学生高层次学历生人数偏低,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鼓励印度学生深造。高校要发挥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以及名师和优势学科的学术影响力,鼓励学院招收和培养印度来华留学生,加大优秀印度学子来华攻读高层次学位的培养力度。
(二)打造品牌,保证质量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出台《留学中国计划》,明确提出“打造中国教育的国际品牌”。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同样如此,在印度来华留学中国的品牌建设中,通过健全制度、优化师资、充实专业等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经济能力的印度留学生通过来华学习得到能力提升的愿望。做好印度来华留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储备、特色专业培育、专业教材开发等多方面相互协调的系统性建设工程。针对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实际情况,高校要不断总结经验,克服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全方位构建支持体系,不断提升培养印度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扩大学术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同时结合印度来华留学生的培养需求和国际特色,打造印度来华留学品牌学科,发挥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进学校印度来华留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质量是来华留学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要全面梳理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流程,提升“招、教、管、育”全过程的教育水平,形成以“生源质量—培养质量—质量监督—质量评价”为四个阶段的循环式“四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实现各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与全员参与,助力印度来华留学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25)孙丽萍、丁学忠、肖易寒、王岩:“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析——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世界教育信息》,2019年第17期,第35页。教育部门针对印度学生国内教育情况,制定合理的考试标准,按要求录取,保证生源质量,培养过程中,趋同中国学生的管理模式,严格中期分流。高校要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印度来华学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妥善解决,持续推进印度来华留学教育的改进和完善,保证印度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
(三)管理规范,服务到位
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第42号令《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和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50号文《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是来华留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和基本准则。高校在印度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中,必须以此为指导,将相关管理服务落到实处。印度来华留学生人数较多,尤其在有医学院的高等学校,管理好印度学生,很大程度上就已管理好全校的来华留学生。高校对包括印度来华留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要实现规章制度健全化,管理体制科学化。做到管理有规可依,有痕可查。加强印度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人员配备,提升业务水平,强化印度来华留学生的过程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强化人文关怀,关注印度来华留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印度新生入学后,要发挥本国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针对印度学生的学业困难和实际需求,为学生适当增开辅导课,缓解他们学习上的压力。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特异质心理的印度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为印度学生来华创业创造条件。
(四)增进了解,民心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提升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水平,需要目的国和生源国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信任。印度政府和民间的研究专家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动态,但这些人大部分不通汉语,高度依赖英文媒介,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26)谭中:“现代中国的印度研究”,《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第1期,第95页。中国要提升印度来华留学教育水平,要加强宣传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加强中印人文交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增进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肯定和认可。“中印人文交流的机制化运作,将促进和保障中印民心相通 ‘世纪工程’的建设。多种措施并举,加强机制化的中印人文交流,可促进中印民心相通。”(27)尹锡南:“新时期中印人文交流的意义、问题与对策”,《南亚研究季刊》,2019年第4期,第61页。只有做好了中印民心相通,夯实民意基础,才能吸引印度优质生源来华学习,为整体提升印度来华留学教育水平提供可能。同时,高校要加强与印度的校际交流与合作,高校的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印度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民族、饮食、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全面了解,必要时高校应组织研究印度问题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全方位培训和指导,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促进印度来华留学教育水平的提升。
印度来华留学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印度新一代的建设者,一部分人将可能成长为印度未来的专家学者、商界精英或政治领袖,他们或将影响印度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带一路”倡议为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印方敏感的政治与安全问题也对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带来挑战,特别是新冠疫情及近期中印边境冲突更可能使未来的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受阻。研究并做好印度来华留学教育工作,能更好推进中印人文交流,促进中印民心相通,“弥补中印政治和外交互动、中印经贸合作交流等领域出现的短板”(28)李涛、高亮:“‘新冠疫情蔓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及中印关系’会议综述”,《南亚研究季刊》,2020年第3期,第108页。,实现两国互利共赢,这对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