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停车改善思路探讨

2021-06-13刘娜谈博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5期

刘娜 谈博

摘 要:随着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不仅带来道路交通持续性拥堵,同时也导致停车难问题日益严重。停车难加剧道路行车资源被侵占,进一步导致道路交通拥堵。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为例,在停车需求不断增长与用地紧张的矛盾冲突下,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加强停车管理等措施,平衡行车和停车的道路空间。

关键词:交通停车;交通组织;路侧停车;停车管理

1 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持续高速的发展,人口和车辆越密集,停车管理就显得越重要。温泉镇区位优势明显,是集旅游、居住、园区于一体,对周边城市群的车流、人流、物流吸附力增强,同时带来了行车难和停车难两大突出的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作为静态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温泉镇突出的城市问题,也给城市形象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如何系统解决停车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制约和影响城市的快速发展。

根据《2018年中国停车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内地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27亿辆,私家车保有量突破1.89亿辆。其中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最多,为608.4万辆,而北京备案停车位总数189.05万个,备案停车场总数6 324个,停车缺口达419万个,主要集中于城镇区域中居住区的停车问题。因此,2018年北京市颁布施行了《机动车停车条例》,明确要分类供应,差别供给,盘活资源,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2 温泉镇停车现状

2.1 海淀区停车现状

海淀区占地面积430.77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348万人,机动车保有量为89万辆,停车位数量为65.6万个,分布于P+R公共停车场、公共建筑停车场、胡同区停车场、混合区域停车场、立交桥停车场、路外公共停车场、小区停车场、占道停车场及其他等9大类停车场地,办公区的上班停车需求基本满足,居住区夜间停车缺口达23.4万个。

2.2 温泉镇停车现状

温泉镇位于海淀区西北部,镇域面积33.1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万人,属于居住、办公、旅游为一体的小镇,现有停车位1.6万个,停车需求为8 510辆,整体平均角度停车需求完全可以满足,但是在居住区比较集中的区域,夜间停车需求缺口较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带来一系列的交通问题。

2.3 温泉镇核心居住区现状

本次为了深入研究居住区内停车概况和问题,选取温泉镇核心居住区,包含温北路、温泉路、白家疃路之间的地块与温泉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创客小镇、水岸家园所在地块,占地面积约1.34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内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住宅用地占53%,总户数为13 097户,登记车辆数为10 590辆,有17个停车场,停车位共6 335个,其中居住区停车位5 932个,中体育中心178个车位,文化中心225个车位。

3 温泉镇停车特征

3.1 停放时间特征分析

停车问题不仅会影响城市的交通秩序,而且还会造成城市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基于不同用地性质呈现的差异化高峰停车特性,本次选择了全天的三个重要时段进行调查:上午时段(9:00~12:00)、下午时段(14:00~17:30)和晚上时段(18:00~21:00),其中9:00~12:00和14:00~17:30是上班办公的集中时段,而18:00~21:00是餐饮娱乐的集中时段。

车辆停放时间与停车后的活动时间(购物、娱乐、公务或上班、过夜等)直接相關,出行终点的不同用地性质(商业、宾馆酒店、办公、住宅等)决定了出行目的类别和活动时间长短,如办公以工作日白天停放为主,商业主要以餐饮娱乐购物相关,住宅以夜晚停车为主。经调查发现车辆停放时间不仅与周边的用地性质、停放目的密切相关,例如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单位停车场,工作日使用率一般远远超过其所能承受的负载量,该类停车场的车位周转率较高。同时停放时间还与公共停车场的类别(配建类和社会类)有关。一般来说配建停车场的停放时间要大于公共类停车和路内停车,说明由于停放后的目的和步行时间的影响,目前车辆短时停放一般不愿意选择到专门的配建停车场停放,这也是改变停车场停放状况不理想的突破口之一。

3.2 停车泊位利用特征分析

温泉镇区域内停车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路外停车场,主要包括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库)和社会停车场,是停车的主要方式。路外停车场主要包含:办公区停车场、居住区停车场、商业区停车场、学校停车场、公园停车场。另一类是路内停车场,即占用车行道停放车辆。区域内路外停车场(库)主要是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商业配建停车场和景区公共停车场。大部分停车场在车位有多余的情况下向社会开放。

根据现场调研结果,总结出下列各类停车泊位的利用分析。

(1)商业中心区停车集中,旧城中心的商业和办公集中带的路内停车场以及路外停车场(库)白天各时段利用率基本高达95%以上,周末商场的停车场更是爆满,到了夜间周边的住宅小区由于配建车位不足,挤压着路内停车位,造成该区域的车位使用率处于高负载、高流转的状态。

(2)路内、路外停车供需不平衡,停车费率调节停车资源不力,导致路内停车资源供不应求,路外停车位闲置的状态。路外停车场(库)相对于路内停车场来说,区域内路外停车场(库)停车费率基本按照物价局指导价收取的,同时可能存在停车可达性较差问题,出入口不好找或出入交通不便等问题,因此对于选择路外停车的停车者来说,在停车费率对其基本没影响的情况下,停车可达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停放选择,所以路外停车利用率总体来说低于路内停车率,部分路外配建停车场处于供大于需状态。而路内停车费率较路外停车无区别甚至更低,且有些路内停车场不收费,所以路内停车场利用率较高,收费的路内停车在收费时段利用率基本达90%以上。免费的车位使用率基本上都是100%,且存在部分车辆长时间停放,周转率低等问题。因此为了支付较少的停车费、避免收费或者步行距离短,停车者优先选择路内停车,甚至违章停车造成了道路资源和停车资源的双重浪费。

(3)住宅区配建车位不足,中心住宅小区配建车位明显不足,停车位紧张。一小部分小区工作日白天有对外限时开放,白天小区公共车位利用率在60%,晚上利用率高达200%以上;大部分小区由于车位数较少,内部停车需求无法满足,白天时段均不对外开放。再加上车位配比严重不足,周边同样是居住密集区,造成晚上停车高峰小区内车满为患,成为停车难的重灾区。住宅配建的地下车位为私人业主所有,不对外开放,存在潮汐性的闲置,同时而由于车位配比不足,经常存在业主有车无车位可停的现象,所以大部分小区的公共车位不对外开放。

(4)办公区停车场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综合性办公园区或写字楼,这类停车场一般以收费形式对外开放。经实地调查,综合性办公园区或写字楼工作日期间车位使用率基本处于过度饱和状态,如若周边小区较多的,这类停车场夜间使用率也颇高,而周末这类写字楼的车位闲置率较高。一类为单位停车场,其中生产型单位和专业类机关单位一般不对外开放,工作日上班期间一般可停满,停车场的使用率在约80%,夜间和周末闲置率较高;服务型或窗口型单位,如服务中心、车管所等机关单位,工作日车位的使用率高峰期远超过150%,甚至可能造成入口停车排队,反溢至路面,引发道路拥堵。

4 温泉镇停车问题

根据调研,温泉居住区停车问题主要为违停现象普遍和停车位资源利用不均衡,分为工作日和节假日白天和夜间停车数据进行规律性分析,工作日是居住区夜间停车现象比较普遍,违停总数约2 700辆;节假日白天违停现象比较普遍,多位于文化体育中心周边,临时购物和娱乐性质停车。

4.1 车位供需矛盾突出

温泉镇居住区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车位规划不足,研究范围内共有11个小区,使用车辆数为7 556辆,根据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6)规定,户均停车位数为0.45个,远低于规范规定的0.8~1.2的区间,车位规划达标率不足50%。

4.2 现有车位利用率低

合理优化停车资源配置,共享有限停车资源已经成为缓解停车矛盾主要解决方式。在研究范围内共有14个停车场,车位5 242个,其中闲置车位有1 657个 ,多集中于地下停车库,车位利用率为62%。由于停车资源配置不均衡,停车收费政策不合理,导致研究范围内地下停车库泊位占用率不均衡,车位利用率低下。

4.3 停车管理手段缺失

温泉镇目前停车管理手段有违法停车管理、停车信息采集管理,并且路侧违法停车执法力度不足、违法停车成本较正常停车成本高昂,导致僵尸车现象普遍。主要表现在车辆占用道路资源停车,以夜间尤为严重,在御风路、显龙山路、叠风路等11条道路上违停车辆达到了2 700辆,同时水岸家园小区内部路、绿地等地方违停车辆达到了990辆。

4.4 停车资源缺乏统一规划

路内停车管理主要以人工收费方式为主,缺乏对资源统筹和停车诱导机制,停车管理的手段和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改进,对于区域路内停车泊位总量、分布情况、空置/占用情况、缴费情况、利用率、周转率等无法即时掌握,不能准确把握路内停车的实际需求,收费标准缺乏区域、时间等方面的差别性,无法为区域停车泊位价格制定、智能交通规划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亟待通过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实现停车资源的整合和统筹,实施精细化管理。

5 温泉镇停车改善思路

5.1 增加停车位供给

与交通组织相结合,在减缓交通拥堵的同时,对道路断面进行合理调整,缓解居住区停车难和行车难。根据《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组织原则》,对区域内显龙山路、叠风路、御风路、小区支路等4条道路进行单行组织调整,共增加1 385个路侧停车位,同时开放未投入使用的地下停车场1 652个车位,相对总缺口4 976个车位来说,累计停车需求满足率为60%以上。

5.2 提高车位利用率

借助錯时停车的措施,使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停车场在夜间时段可提供给周边居民进行停车,可以用停车位数量达到400个。具体措施为: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的停车位提供给尚水园、尚品园及9号院的居民进行停车,根据居住区周边夜间违停394辆进行估算,可完全满足夜间停车需求。

5.3 加强停车管理

首先是建设路内和路外停车信息采集和收费管理系统,对停车资源进行梳理,系统由温泉镇综治办管理维护。其次是加大违停执法力度,在45处路段违停车辆普遍的地方实现违停抓拍设备全覆盖,降低对通行秩序的影响。在单行路段设置闯禁行抓拍设备,保障单行道路的通行路权。最后是制定合理的停车位收费标准,根据《北京市机动车条例》及《关于本市停车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进行路侧停车收费的标准制订,考虑周边的居民停车需求,每天19时至次日7时停车不收费,达到车位合理利用的目的。

6 结束语

“停车难”与“拥堵”并列为城市病,缓解停车难的问题是系统性工程,涉及部门众多,与群众利益。通过多种措施挖掘停车位资源,提高停车位的周转率,坚持“有偿使用、共享共用、严格执法、社会共治”的原则,分为严控区域、刚需区域、适控区域三类满足不同的停车需求。希望通过本文对居住区停车需求的研究,为未来的解决居住区停车难的问题提供方向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