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背景下智慧方舱模式初探
2021-06-13韩亦姣
韩亦姣
0 引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1],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等[2]。其中,传染病疫情事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占比较高[3]。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在近百年面临的最严重的传染病疫情事件[4]。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的特点,疫情初期大量待收治的患者与定点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形成矛盾。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首次提出建立方舱医院[5]。方舱医院是指由一系列具有不同医疗或技术保障功能的方舱组合而成,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6]。方舱医院的建立,不仅破解“一床难求”的困境,分担了定点医院的负担,更避免轻症患者因居家隔离增加的社区传播风险,它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的方舱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的建立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创新举措,其有效经验被英国、塞尔维亚、意大利、伊朗等国家借鉴。
1 方舱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掣肘分析
在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尤其是疫情爆发初期,方舱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掣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医疗人员数量有限与急速增长的病患数量形成矛盾。尽管各地医疗支援队伍赴鄂,缓解了医患数量不匹配的矛盾,但医疗人员短缺、高负荷工作的情况一直存在。二是防护物资短缺与大量需求形成矛盾。新冠疫情全国性蔓延,定点医院、社区、特殊关卡等防护物资的需求井喷式增长,防护服、各类型医用口罩等防护物资成为稀缺医疗物资,即使疫情发展趋于平稳,此矛盾仍然存在。
一般情况,当“医护人员每日的工作总量”大于等于“患者每日的需求总量”时,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救治。疫情的爆发,使得“患者每日的需求总量”急剧增大,导致“医护人员每日的工作总量”难以满足“患者每日的需求总量”。面对此种情况,一方面,国家通过行政管控措施,减少了感染源、阻隔传播途径等方式,使得“患者每日的需求总量”得到控制并逐步减少;另一方面,需要设法增大“医护人员每日的工作总量”。
在普通方舱医院的工作模式下,对“医护人员每日工作总量”分析如下。由图1可见,Y值的变化随X1、X2、X3的变化而变化。为了使Y值满足患者需求,可努力提升X1、X2、X3的数值。提升X1,需要增加医护人员数量和防护物资数量。X2的提升难度较大,原因是医护人员穿着隔离服等防护物资时,期间不能进食、饮水及大小便等,体力消耗大,入舱时间存在上限。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X3)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客观条件,如设备、技术支持等,良好的设备、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主观条件,医护人员的感知、反应能力等,长时间穿着防护服使得医护人员的感知力下降、行动力下降,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在普通方舱医院模式下,为保证Y(每日工作总量),应以增加X2(每次入舱工作时长)、提升X3(工作效率)为努力方向。
2 从“方舱医院”到“智慧方舱”
2.1 智慧方舱的内涵
智慧方舱是智慧医疗在方舱医院中的应用。智慧医疗综合运用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通过全要素、全流程的系统优化,实现人员、信息、设备、资源的良性互动,促使实现医疗资源配置使用的最优[7]。当“智慧”作为修饰词形容方舱医院时,指通过信息技术赋予方舱医院智能。部分学者称之为“智能方舱”。与“智能方舱”相比,智慧方舱侧重的是提供综合解决的医疗方案,而智能方舱仅强调了在技术范围内对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本文认为智慧方舱更为贴切。智慧方舱,即在信息技术(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5G、物联网等)的支持下,利用大型场所改建的,可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医疗服务的临时医疗场所。智慧方舱的建立,是方舱医院硬件设施提升、运作流程的重组与优化的过程。
2.2 建设智慧方舱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2.1 必要性分析
与普通方舱院相比,智慧方舱可以缓解方舱医院的掣肘。智慧方舱模式(图2)下,可快速提升医护人员“每日工作总量”。一方面,“工作总效率”能得到提升。第一,舱内舱外的协作,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在诊疗过程中往返于患者与办公室之间的时间与体力消耗。第二,智能设备的应用,减少了医护人员在整理病例等基础工作的时长,提升了工作总效率。第三,舱外工作的开展无需防护服等物资,医护人员的感知力、行动力更强,工作效率更高。另一方面,“每日工作总时长”得到提升。舱外医护人员工作不受防护服限制,工作时长弹性大,将不必要在舱内进行的工作转移至舱外,促使“每日工作总时长”快速增加。医护人员每日工作总量的提升,可有效缓解医疗人员数量有限与急速增长的病患数量之间的矛盾。智慧方舱模式下,舱外医护人员无需防护服等即可开展工作,减少了对防护物资的需求,能缓解防护物资短缺与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
2.2.2 可行性分析
图1 普通方舱医院模式下医护人员每日工作总量
图2 智慧方舱模式下医护人员每日工作总量
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决定了政府具有强大的应急管理能力[8]。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政府整合全国防护物资,保障武汉等疫情重点区域的物资供应;从全国调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迅速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中国政府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资源调配能力、执行贯彻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等。疫情应对中展现的政府能力,为智慧方舱的建立提供保障。
技术的发展为智慧方舱的建设提供支持。新技术与医疗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医疗领域的技术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9]在逐步应用于医疗领域。如新冠肺炎CT影像综合分析AI辅助系统、AI在检验技术的应用[10]等。新技术与医疗的融合,为“智慧方舱”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昌医院已经有“互联网+医疗”的智慧方舱实践。在武昌方舱医院中,远程心电检测技术得到应用并获得肯定。在远程心电监测技术下,患者可佩带移动式记录仪[11]。心电信号可通过患者佩带的记录仪进行采集,通过远程传输系统,实时传输到方舱指挥中心,医生可在指挥中心随时查看患者的心电图并辅助诊断。远程技术的运用拓展了医疗服务的空间,降低了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转向重症的比例,有效将管理关口前移。同时,方舱医院中的无人配送应用得到好评,无人配送药品、无人配送食物,减少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几率。5G技术支持下的心电监测、无人配送应用,为智慧方舱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2]。但在方舱医院中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发展还在初步阶段,更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方舱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
3 智慧方舱模式的初步构想
3.1 智慧方舱的设计构想
“智慧方舱”的构建理念,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组织、技术、人力的配置优化,实现提供现代化的医疗应急救援服务的目的(图3)。
智慧方舱与普通方舱医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空间分布来看:普通方舱空间范围在大型场所内部。智慧方舱的模式下,方舱医院的医疗场所分为大型场所内部与外部,即舱内与舱外两部分。舱内的病区分为两部分,普通病区收治传染病一般患者;特殊病区收治患有慢性病及其他情况的传染病患者。舱内医疗组分组管理对应病区的患者。舱外开展不需要面对患者进行的医疗工作。从信息化协同程度来看:普通方舱医院信息化协同程度低。智慧方舱在舱内有患者个人移动平台和多个舱内医疗移动平台,舱外有医疗终端平台,舱内外医疗平台间可信息传输、数据共享,医护人员可通过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决策选择、过程监控等开展医疗救治与照护。
3.2 智慧方舱的特点
3.2.1 人员分工更为科学
图3 “智慧方舱”的模式设计
舱内外医护人员的配合,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减少了医护人员与患者面对面接触的次数,降低了医护人员感染的几率。舱内、舱外医护组人员,通过音频、影像等,实现舱内舱外的24H可视连接。舱内的医疗移动平台,可以第一视角将舱内的情况包括查房的情况、病区内患者的情况实时传输至舱外医疗终端平台。舱外医疗终端平台可实现实时信息接收。舱内外的线上交流,减少了路程中的时间消耗,将更多时间投入诊疗。
3.2.2 资源配置更为合理
普通病区和特殊病区的划分,能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一方面,能合理分配医护人员的数量。根据医护人员的专业特点分配不同的病区,能够提高医生、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能合理配置医疗设备。疫情蔓延时,医疗设备紧缺,特殊病区的划分能集中患者对医疗设备的需求,如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等配置在患有心脏相关慢性病的患者附近,当突发情况发生时能得到及时处置。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医疗处理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3.2.3 硬件设备更为智能
例如在舱内患者可通过GPS手环,将体温变化记录实时传输至舱内医疗移动平台和舱外医疗终端平台,以便医护人员动态监测。医护人员可通过智能语音输入完成基础数据的录入,大大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后勤保障人员可通过机器人完成无人送药、无人送餐食,有效减少医患的接触次数。以数字、图像、语音等综合传输为基础的云诊室,可在舱外医疗终端平台实现远程诊断、远程会诊等。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可为患者提供更加综合的治疗方案,同时,能及时整理和归纳同类型患者的治疗经验,有效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3.3 智慧方舱的功能
3.3.1 精准诊疗功能
根据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智慧方舱可采用标准化诊疗与个性化诊疗两种方式实现精准诊疗。对普通病区的患者实施标准化诊疗。以武汉方舱医院为例,方舱医院收治的患者属于“确诊的、轻型及普通型、经过医生筛查判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种的单一性,为临床路径的标准化诊疗创造了条件[13]。临床路径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治疗效果[14]。对特殊病区的患者在标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针对特殊病症给予个性化诊疗。特别是面对疑难病例,医护人员可利用舱外医疗终端平台的云诊室线上探讨,为患者提供更加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3.3.2 精细照护功能
智慧方舱可实现对患者的精细照护。一是患者信息管理更精确。患者可在入舱时通过个人移动平台提交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居住信息、血型等)、健康信息(是否患有慢性疾病等)、入仓前的病历信息等,诊疗过程可更有针对性。二是患者诊疗过程的数据更实时。舱内医疗移动平台中,能及时在档案中更新患者体征数据、医嘱的执行等信息。通过数据统计,实时反馈每位患者的治疗过程、治疗效果。三是可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患者个人移动平台,患者能查看本人档案,及时了解医生的诊疗方案;能与医生线上交流,增强对医护人员的认同,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能一键呼叫医护人员,及时寻求帮助等。
3.3.3 社区服务功能
智慧方舱可实现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社区服务功能。首先,患者能通过个人移动平台,获取最新抗疫资讯,浏览国家部署抗疫的最新精神、抗疫科普知识等,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能获取方舱医院内组织的文化活动信息,丰富患者在方舱医院的生活;患者可在动态圈中分享、查看病友的故事,增加患者间的交流,相互鼓励、克服恐慌。其次,患者可在个人移动平台提交生活需求,后勤组通过后台监测,及时满足患者的心理咨询、餐食配送、其他照护等合理需求,实现一对一关怀。此外,管理者能通过舱外医疗终端平台的数据,随时掌握舱内的动态,及时掌握方舱医院的物资需求、运行情况等,为管理者改进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4 结语
智慧方舱是方舱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方舱能够缓解普通方舱医院面临的掣肘,有效提升方舱医院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对智慧方舱的探讨处于初步阶段,智慧方舱将朝着集数字方舱、科研方舱、人文方舱、精准方舱等于一体的方舱医院建设发展,对智慧方舱的探讨与研究,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背景下,对智慧方舱模式的初步探讨,以期对方舱医院的研究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