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期生物反馈联合低频电刺激护理措施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

2021-06-13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初产妇盆底

董 娜 丁 玉

(阳谷县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300)

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在分娩后常见的一种疾病[1-3],子宫脱垂和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4-6]。尤其在分娩后,在盆底肌功能意识比较淡薄且没有任何经验的初产妇中比较常见[7-8]。在临床上,对盆底疾病的防治可经过康复护理干预来实现[9-11]。随该疾病病情的进展使肌纤维化的变化趋于严重,部分产妇通常在产后6个月后才开始康复护理干预,因此对神经源性改变更加困难[12-13]。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期生物反馈联合低频电刺激护理措施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护理干预的150例盆底功能障碍初产妇,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研究组年龄在19~32岁,平均为(26.47±3.51)岁;孕周为37~40周,平均为(38.54±0.57)周。对照组年龄在22~36岁,平均为(28.46±3.53)岁;孕周为39~42周,平均为(40.63±0.59)周。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产前各检查项目均无异常,为足月妊娠。②产前对阴道功能进行检查,无异常。③在产后42 d对盆底肌力进行筛查,筛查结果均不高于3级,出现子宫脱垂、漏尿3次以上。④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晰,且患有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尿路感染者。③不能配合研究工作者。④患有其他产后严重并发症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引导,对照组在患者分娩6个月后接受生物反馈和低频电刺激,电流强度基于刺激没有痛觉为准[14];生物反馈根据反馈信号,主动收缩节段位置、强度等[15]。每周2次,每次30 min。研究组在产后42 d接受生物反馈和低频电刺激。两组均持续干预35 d,在护理干预期间,患者均需使用阴道和康复器进行阴道收缩运动。

1.3 判断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盆底肌Ⅰ、Ⅱ类纤维肌电压[16];随访6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的尿失禁、子宫脱垂发生率;采取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1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肌电压对比 护理前,两组盆底肌Ⅰ、Ⅱ类肌电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盆底肌Ⅰ、Ⅱ类类肌电压较护理前更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肌电压对比(μV,)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肌电压对比(μV,)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尿失禁及子宫脱垂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尿失禁及子宫脱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尿失禁及子宫脱垂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更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

3 讨论

因初产妇没有任何有关盆底肌功能方面的经验,也不了解如何将盆底肌部位进行感知再收缩,导致盆腹收缩协调功能往往较差[18-20]。由于对初产妇在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心理波动明显,肌肉处于高张力状态无法自主活动,故发生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较大[21-23]。对此类患者经生物反馈结合低频电刺激能够使患者的阴道进行收缩运动,明显提高盆底肌肌力,降低尿失禁及子宫脱垂的发生概率[24-26]。仿生物电刺激能有效改善盆底肌肉组织局部血流,增加肌肉营养,刺激肌肉被动放松和收缩[27-29]。有学者提出,在分娩后应尽快展开生物反馈和低频电刺激,一般在产后42 d的护理干预效果最好[30-34]。初产妇在产后如何能够更好康复一直是临床护理干预的焦点[35-36]。诸多临床研究表明,在产后初期进行康复治疗能够缩短初产妇的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7-39]。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前,两组盆底肌Ⅰ、Ⅱ类肌电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盆底肌Ⅰ、Ⅱ类类肌电压较护理前更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尿失禁及子宫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前,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更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述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39-41]。

综上所述,对初产妇在产后42 d进行生物反馈和低频电刺激治疗能够使其盆底肌肉神经功能及肌力显著提高,降低尿失禁及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初产妇盆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无创分娩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观察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