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

2021-06-12程祥恩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密度植株玉米

程祥恩

(沂水县许家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沂水 276402)

0 引言

根据我国农业种植情况来看,玉米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与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本身还有十分丰富的营养元素,例如微量元素、蛋白质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饲料加工中。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对于农作物栽植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种植密度作为影响玉米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种植人员只有根据玉米品种以及种植地情况,选择合理的种植间距,才能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保障,提高玉米产量,使得玉米种植活动能够获得良好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

为了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与品质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玉米植株密度进行设计,探究不同玉米种植密度对其产量与品质带来的影响。在该实验中玉米品种选择冠风3号。通常情况下,合理的种植密度为每组行株距为60 cm×30 cm,基于此,设置种植过密株距为 60 cm×20 cm,过疏株距为60 cm×40 cm。每组实验区域为50 m2。

1.2 实验过程

在本次实验区域中,玉米的前茬作物为小麦。在小麦6月10日完成收割工作后,便开始此次实验的整地播种工作。在此过程中,将缓释复合肥作为实验底肥,每10 kg平均释放65 m2,开展种肥同播工作。在完成播种之后,种植人员清除田地杂草,等到玉米苗成长到8~9叶期时,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进行喷施。在玉米植株生长期间,对60 cm×20 cm、60 cm×30 cm、60 cm×40 cm这三种种植密度的实验区域同时开展除草、施肥工作,以便能够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带来的影响

在衡量玉米品质时,需要从玉米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淀粉含量等方面分析。

2.1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蛋白质的影响

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尤其是在玉米花粒期,蛋白质含量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成反比。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蛋白质的影响

2.2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脂肪的影响

根据种植情况来看,种植密度还会直接影响玉米植株的脂肪含量,在花粒期后期,种植密度会与脂肪含量成正比关系,在接近成熟阶段,会与密度呈现先高后低的线性关系。这一现象代表着在玉米培育期间,种植密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玉米品质,并且还会危及玉米的营养成分。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脂肪的影响

2.3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淀粉含量的影响

针对于玉米生长过程中体内淀粉含量而言,密度过低虽然会使得玉米生长淀粉增加,但是降低了玉米产量,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在生长发育期间淀粉含量偏低。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淀粉含量的影响

3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种植人员在种植玉米时,需要根据种植地土壤条件以及当地地理因素,选择优质玉米品种,并且需要根据品种特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最终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根据玉米生长情况来看,环境与植株生长机理等因素会对种植密度有所要求,否则将会影响玉米生长时的光合作用以及透光透风性,这一影响因素会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影响。①当玉米植株密度为60 cm×20 cm时,玉米单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为相互遮挡等因素,无法开展有效的光合作用,进而无法为玉米生长提供支持。②当种植密度60 cm×40 cm时,虽然玉米单株可以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为玉米提供充足的营养环境,但是却浪费了土壤资源,直接影响玉米产量[1]。

总的来说,从玉米生长发育时的籽粒脱水速度来看,如果玉米植株种植密度较低,那么单株会拥有良好的透风透光条件,生长发育较好。密度过高会导致种植区域出现水肥力不足现象,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影响玉米种植产量,因此工作人员在栽植玉米时,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现,严格控制玉米种植密度,以便能够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2]。

4 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来看,只有合理控制密度才能够使得玉米品质与产量实现平衡,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本次实验中,60 cm×20 cm、60 cm×30 cm、60 cm×40 cm这三种种植密度,虽然在品质方面各有优势,但是结合产量因素来看,60 cm×30 cm为最佳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会对玉米的种植产量与品质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栽植玉米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土壤因素以及气候条件等,在此基础上要严格把控玉米栽植密度,这样才有助于玉米种植活动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如果玉米植株之间密度过高,那么将会导致种植地土壤中的肥料以及各种资源出现不足现象,再加上玉米无法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影响品质的同时,导致玉米产量过低,出现逼熟现象[3]。种植密度过低,虽然能够使得植株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但是会导致土壤肥力等资料被浪费,并且植株过疏不利于提高总体种植产量,无法实现玉米种植效益最大化。一般情况下,玉米种植密度单株要保持在60 cm×30 cm。然后根据地表温度选择适宜播种的时间,控制播种深度,以便能够提高玉米种子的存活率,降低大小苗现象的出现概率,最终能够提高玉米品质与产量,使得玉米种植活动高效开展[4]。

除了上述注意事项之外,想要提高玉米种植效益,种植人员在玉米种植活动中,还需要重视玉米田间管理工作。田间管理,从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期管理入手,保障玉米生产品质与质量。①苗期管理,在苗期要有序开展管理工作,以便保证玉米根系能够健康发育,为后期保质、保产工作提供保障。在玉米拔节之前,要进行苗间管理,做好浇水追肥、中耕除草以及破土防旱等工作,有效控制玉米根系发育生长,有助于实现高产目标[4]。②穗期管理,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穗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旺盛阶段,这一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只有满足玉米植株的影响需求,才能够达到高产、高质的目标[5]。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做好灌溉工作,灌溉时机要在玉米抽穗之前。这一举措有助于强化玉米根系的呼吸能力,解决玉米倒伏现象,促使玉米实现健康生长。③花期管理,花期管理有助于提高玉米灌浆、授粉质量,进而解决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早衰问题。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人工补水的方式调整土壤情况。如果降水量过大,那么要立即排除田间积水,以便能够缓解玉米生长压力。此外,还需要做好补肥工作,有效掌控玉米生长态势,解决玉米茎叶枯竭问题[6]。

5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密度会对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种植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严格把控玉米植株间隔,为玉米生长提供给充足的发育空间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玉米种植地的气候条件,确保其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有效开展光合作用,充分利用种植地的肥力资源,为玉米茁壮生长奠定基础,提高玉米种植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密度植株玉米
收玉米啦!
植物抗冷性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大尺寸高相对密度钨管的制备
哈密葡萄黄化病的发生情况及补救措施
我的玉米送给你
长匐茎与块茎
“密度”练习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知识归纳及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