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论证思维培养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
2021-06-12施晓娟
施晓娟
【摘要】当前的初中科学课程缺乏对科学论证思维培养的要求,教学实践中多是指向对科学结论的理解而不是论证,学生证据意识不足,忽视科学推理过程,“据理力争”式的反驳较为罕见,科学论证思维尚处于隐性渗透之中。因此,学生科学论证思维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论证;思维培养;策略;
科学论证是以科学知识为中介,积极面对问题,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解释和说明,提出自己的论点,反思自己和别人论点的不足并提出反论点,同时能反驳他人的质疑和批判的高级思维能力。美国《K-12科学教育框架》明确将“基于证据进行论证”作为必不可少的科学实践活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专门把科学论证作为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
一、运用归谬法,辨析前概念
归谬法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它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的论点。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概念前,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对事物形成的一定观点。若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相一致,则可成为新的知识的生长点;若与科学概念相悖,则可通过归谬法,推导出前概念的错误原因,加深对科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培养科學论证思维。
如在初学电路时,学生会形成“电流经过灯泡以后,会逐渐减小”的前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把2只规格相同的小灯泡串联起来,在小灯泡靠近电源负极的一侧串联2只电流表,测出电流大小。按照归谬法,应是近电源负极的灯泡比前一只灯泡暗、近电源负极的电流表示数小,而实际是小灯泡亮度相同、电流表示数相同,由此可论证前概念是错误的。
又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学生会形成“人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眼睛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的前概念。教师可让学生在黑暗的房间内观察物体,让学生形成“伸手不见五指”的实践体验。而按照归谬法推断,人眼应该能观察到物体,而实际却看不见物体,由此可论证前概念是错误的,促使学生形成“人眼能观察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导致的”这一科学概念。
在运用归谬法辨析前概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改变错误的前概念,深度理解和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可以培养科学论证思维,发展批判性思维品质。
二、阅读科学史实,领悟科学论证实质
科学史实是初中科学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史是一部不断探究、论证科学规律的历史。教师基于科学史开展论证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家建构理论知识的过程,即评价资料、提出主张、为主张进行辩驳等,增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如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经历了道尔顿实心球、葡萄干蛋糕、卢瑟福行星、玻尔量子化、现代电子云模型等阶段。教师可提供阅读资料,并以视频动态展示卢瑟福行星模型,然后对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论证、批判。
(1)哪个证据否定了道尔顿“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模型主张?(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2)哪个实验现象可驳斥汤姆生“正负电荷均匀分布”模型主张?(极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甚至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3)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了什么观点?(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4)极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甚至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说明了什么?(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
又如在探究物体运动的原因时,教师可先呈现伽利略设计的理想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速度变大,从最低处沿斜面向上滚动时速度变小。然后改变实验装置,如减小右侧斜面的倾角后,小球可以滚动得远一些,把右侧斜面放平时,小球可以滚得更远。在开展实验时,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
(1)小球在左右两侧的斜面高度一样吗?(不一样)
(2)小球在右侧高度为什么比左侧低?为什么在水平面滚动时会停下来?(小球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3)假如接触面是光滑斜面,那么小球将怎样运动?(小球在右侧斜面的高度与左侧一样,在水平面上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可告诉学生,早在400多年前,伽利略就是用这样的斜面理想实验,通过科学推理,形成“球不受力作用会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证据,并以该证据有力地反驳了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
阅读科学史实,学生能领略到经典实验的科学魅力,以及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师可对教材中的科学史实进行适当的拓展,引导学生基于科学家的视角提出主张、开展论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领悟科学论证思维的本质。
三、开展探究实践,提高分析论证能力
科学论证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学生参与科学论证活动,能够增强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深化对合理使用证据的理解,提高逻辑论证能力。分析论证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在探究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的数据,都需要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科学结论。
如“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其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一个必备条件。为了论证这一结论,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寻找证据。在满足“电路闭合”“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两方面条件时,该导体相对于磁场静止,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据此证据可论证“导体静止不能产生感应电流”。当闭合开关,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斜向上或向下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而导线平行于磁场方向运动,也即没有切割磁感线运动,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由此证据可对比分析论证“产生感应电流需要切割磁感线运动”。然后通过导线静止而磁体运动,来进一步充分论证“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一个必备条件”这一主张。教师可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产生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感应电流的大小有哪些影响因素”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案,寻找证据等来证明结论,当然也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四、结语
科学论证思维是一类高阶思维,它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引导学生用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在初中科学学习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基础,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适度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论证教学,及时评价并改进论证教学,促进学生科学论证思维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胡卫平.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8):1-3.
[2] 庄宁,孟洋.初中物理光学典型前概念调查与引导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13(1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