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2021-06-11张依依
张依依
摘要: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尽展眼前,在如此源远流长又璀璨云集的中国历史上,美术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颗星而己,但同时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颗星,而能让这颗星闪闪发光的是中国伟大人民的无数杰出画作,《洛神赋图》即为其中之一,因而本文将对《洛神赋图》艺术语言进行分析。
关键词:顾恺之;洛神赋图
“其行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是传颂不已的千古绝唱,这是流芳万世的人神之恋。顾恺之针对这篇优美的文字所做的千古名画《洛神赋图》,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完美结合的早期典范。
一、《洛神赋图》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战乱频繁,复杂多变而又分裂的时期。政治的不稳定、时局的混乱动荡,虽带来了经济的普遍衰退,却反而前所未有的丰富了文化的内容和内涵。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一个自由解放、富于智慧和热情的时代。尤其人物画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依托于文学创作产生了快速的发展。
《洛神赋图》卷是顾恺之传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人物是顾恺之最擅长的,这卷《洛神赋图》虽是宋人摹本,但保持了顾氏原作的本意。
一千八百年前,三国鼎立,群雄争霸,一代枭雄曹操携儿子曹丕、曹植打败河北袁绍,掠得美丽温婉的甄氏。曹植一见倾心,爱慕不已,而曹操从政治利益考虑偏让曹丕迎娶甄氏。曹丕称帝后,对曾与自己争权夺位的胞弟曹植百般顾忌,相煎甚急。甄氏虽贵为皇后,不仅不得宠爱,反受谗言,郁愤而逝。黄初三年,曹植入京朝谒,曹丕故意将甄氏的遗物“玉缕金带枕”赐予曹植。睹物伤情的曹植在回封地经过洛水时,梦见已成洛神的甄氏翩然而至,又倏忽而去,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此时的曹植悲喜交集,遂写下缠绵悱恻的《感甄赋》,抒发自己失去爱情的感伤。后来甄氏的儿子曹睿将它改名为《洛神赋》。一百多年后,同样博学多才,有“才绝、画绝、痴绝”之誉的顾恺之在充分理解、体验原赋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画出《洛神赋图》卷。
二、古朴雅致的艺术特色
他的《洛神赋图》为绢本设色,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长卷,长572.8厘米,宽27.1厘米。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在山川景物的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画面通过曹植和洛神形象的反复出现,描绘两人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洛神赋图》画卷中顾恺之精心地布置了画中人物的高度变化、山水远近流淌、树木山石的分布和离散等,同时画卷将故事的开端、发展经过和结局都展现出来,这样的结构变化和时间安排将古人的审美意向和强烈的时空感进行了清晰的刻画。同时这样的“连环画”形式将故事的优美旋律和绵绵的情思相互贯穿,让平面的画卷形成一个立体空间,使人们穿梭在故事中随着画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顾盼流连。画中的神化部分制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仙境景象,诸多神兽和神仙人物的出现,给画卷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和虚幻色彩,而画中的诸多景物的大小、形状、线条、明暗、冷暖之间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目不暇接地展示着应有的事物,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笔墨“简淡”,强调了古质的精神,勾勒轮廓和衣褶的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被后人称为“铁线描”,体现了道劲的骨力。对比楚汉帛画《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中的人物勾线方法,画工线描本身的水平还不突出。到顾恺之时代,勾线技巧在描绘外形的同时,更成为传达对象特点和画家情感的媒介。《历代名画记》把顾恺之的笔法风格概括为“密体”,和唐代吴道子创造的“疏体”形成兩大笔法传统。张彦远甚至认为,只有“知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可见顾在绘画风格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洛神赋图》是绘画再现能力的提高,画家调动外在的因素,达到传神的基本目的。顾恺之笔下的洛神,通过飘动的衣带,将人物的内心情感抒发出来。
顾恺之作品中的山川云气,以古拙的风格来表现,出现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状况。把装饰性的树木花草点缀在人物故事中,与南朝墓室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像》所见的树木十分相像。山水的技法经历了由装饰风格向再现风格的过渡。在这幅画的色彩上,以原色为主,没有层层晕染。
三、《洛神赋图》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及深远影响
《洛神赋图》中最美的不是洛神惊艳的容貌,也不是如梦似幻的景色,而是那贯穿始终荡气回肠的绵绵情意和顾盼流连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人神之间触不可及的悲凉和遗憾。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画面奇幻而绚丽,情节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飘逸浪漫、诗意浓郁的气氛。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画长卷之先河,在思想内容、人物造型、艺术结构、笔墨表现等方面都展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作品的诗意处理、神韵表现,更是将传统绘画艺术提升到了新境界。一幅《洛神赋图》,跨越了千年的时光,我们为其喟叹,感慨它的精妙绝伦,同时更多的,我们应该体会作者顾恺之的精神和心情。《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因为它情节完整且感人,又加之绘画手法多变,形式隽永,为以往画作所不及,故为人们广泛流传和推崇,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的存在不仅应影响了当世之人,也为后世的许多画家提供了珍贵的灵感,它是中国美术史中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洛神赋图[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2]顾恺之.古代人物线描稿[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3]徐邦达.晋朝大画家顾恺之[M].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