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校企协同育人现状调查与机制探索

2021-06-11刘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协同校企育人

摘  要: 新时代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推动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现状,以某省某地方高校和企业为调查对象,积极借鉴和发扬已取得的发展成效,但同时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培养载体与企业配合不密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脱节、校内师资缺乏实践经历等,进行改善和调整,以创新育人机制为统领,分别从教育层次机制创新、教育形式机制创新以及教育功能机制创新等三个方面,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发展、新创造。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地方高校; 协同育人;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1)02-0045-05

近年来,我国协同育人领域发展迅速,成果颇丰,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加强对该领域的关注与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为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加大对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的创新和探索。2010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促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不同行业领域间的协同发展,即构建大学、研究所、行业、企业共同培育人才的新机制[1]。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探索建立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2]。可以看出,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是在当前创新创业背景下提高人才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系统活动。进入新时代,国家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力度,不仅在高校人才培养上提出较高要求,促使高校在教师聘任制度、校级行政领导组织方面做出相应变革,同时也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观念转变要求,要求企业树立对接高校人才培养的观念以及建立供学生使用的实践教育中心[3]。强调二者坚持共同培养导向,在校企双方实现共赢的前提下创造良好的育人机制,在健康的规则、程序约束下实现双方的共同合作。在此,以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地方高校为探究对象,调查当前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发展成效与合作问题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价值。一方面,地方高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的实践性与操作能力,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能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实现地方高校与企业当前协同育人现状既契合了当下国家提倡的产教融合发展理念,同时也壮大了国家应用型人才队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省不同学科门类(财经、师范、医药、农林和理工)的全日制普通地方高校在校学生和某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的网络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在校生版与企业版,内容分别从当前学校与企业合作程度、合作成效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展开。

(二)研究方法

借用优秀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4]中的题项为参考,自编问卷《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发展现状(在校生版)》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发展现状(企业版)》开展调查,问卷问题编制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入,目的避免调查者对问题理解产生偏差。首先,对企业调查方面,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即人才需求情况、与地方院校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的合作现状、对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育人的认识及建议、企业对下一步校企合作育人相关项目的计划与安排。其次,在地方院校学生调查方面,问卷内容主要包含对校企合作育人相关项目的意愿、所在院校與企业校企合作育人的现状与困境。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网络问卷的发放形式,在校生问卷共发放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73份,有效率为96.1%;企业版问卷共发放40份,有效问卷38份,有效率为95%。根据作答情况统计信效度,结果较好。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发展现状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发展成效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倡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开展,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二者同心同向,共谋发展,取得了诸多发展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能力提升保障有效

当前,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在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方面建立了健全的维护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在:(1)校企共同制定完善的专业互动机制,地方高校通过调整专业设置,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相衔接,以保障特色专业教育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此外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实现企业案例和技术“嵌入式”教学,在学生课堂中即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专业能力和技能培育[5]。(2)校企双方实施“双主体”育人机制,学校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学生实践性与应用性知识内容的学习,通过将企业发展模式、发展需求引入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中,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以当前学生学习发展状况为前提,创新对其学业的评价形式。

2. 学生能力提升资源广泛

学生能力提升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同时还需要外界资源的支撑与有效利用。这里将可用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包括教学资料、媒体设施等;软件资源如网络的利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学习环境等。当前丰富的软硬资源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首先,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学生软件学习资源越来越成为保障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流途径,其便捷性和超越时空界限等特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视为主要学习媒介和途径。其次,教学资料获取渠道越来越顺畅和广泛,学生仅从学校图书馆就能获取供自己学习的各种资料。类型各异的图书资料为学生知识深度、广度、宽度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再次,教学媒体的运用,生动直观的动画视频、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丰富的课堂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展示是学生资源消化吸收的关键。最后,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再接受,不仅促进了自身知识的及时更新,还能够为学生传授最前沿和科学的理论方法,提供了学生思想与时俱进的基石。综合来看,当前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已相对成熟且积累丰富,但实施需要保证一个适切的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才能保障学生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6]。

3. 学生能力提升路径畅通

地方高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位,已具备提升学生能力的多种保障。(1)育人政策出台及时。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地方高校和企业能够在磋商之后及时出台相应的解决政策,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2)培养方案协同。地方高校与企业作为两个不同的系统,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在各自发展目标上存在差异,这就不免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分歧,因此协同制定培养方案至关重要,在共同保证双方不同利益基础上,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能保证学生学到充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保证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3)教学方法科学。随着教师自身与知识的储存与时俱进,教师教学方法也随之更加科学,教师主动改变传统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课堂实施教学的主流思想,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法、阅读法、实验法等从学生自学出发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学生能力提升自身积极

面对人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在提升自身能力方面的积极性也逐步增加。学习观念及时转变;学习目标明确;意志品质加强锤炼;学习方法选用科学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学生需要摒弃学习只是知识学习的传统观念,应树立与时俱进的切合大学生当前发展的学习观念。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危机意识使得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这也是促进自己走向成功的方向标。而任何目标的完成都需要在坚强的意志中实现,因此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至关重要。同时在结合自身坚毅的品质基础上,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顺利达成目标的关键,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如期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发展问题

1. 企业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图1中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意愿较低,与高校展开合作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前学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矛盾有关,另一方面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程度不高有关。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出发点是校内师资的配备能力,而并非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与企业的发展对接,造成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发展人才需求相矛盾。此外,企业在对高校提出人才需求时,过于强调精英人才的需求,對于拥有一般技术和经验的学生需求较少,造成学校部分学生就业困难,产生人才浪费现象。因此,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使得当前企业在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较差。

2. 培养载体与企业配合不密切

提供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培养载体对企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当前地方高校在与企业配合度上有待加强,调查结果见图2,学校人才培养载体存在多个,教育途径、教育过程、教育制度都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对教育途径的选择多数情况下是基于当前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现存的教学资源的储备量,在能实现教育目的、达成人才培养的前提下选择教育途径,而对企业的资源利用较少考虑。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局限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忽略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制度是保障教学顺利进行的各种规范、规则等,共同的教育制度能使学校和企业达成协同育人目标,但当前高校意识中存在只将自己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忽视了企业的育人作用[7]。

3.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脱节

职业标准是学校为学生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只有明确的职业标准,课程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因此,将职业标准的要求融入到课程内容的教授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但当前出现的问题则是,对于国家出台的职业标准,学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仅仅按照当前学校已有的资源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造成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职业需求,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出现人才浪费现象[8]。

4. 校内师资缺乏实践经历

师资队伍校企共建是培养高校教师增强实践技术的首要途径。[9]而当前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的状况,使得教师技能得不到充足培训。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教授过程中只能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此外,高校多数教师也缺乏增强自身实践技术的主动性,片面注重科研的重要性,忽视教学的主导性,忘却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调查中,接近一半的教师需要进一步增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接近一半的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教师当前缺乏实践经历的现状使得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存在偏差,因此,在当前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历的现状下,不仅不能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对企业进行理论指导。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构建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机制是企业和地方高校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两种不同系统进行人才培养所践行的都是教育不同机制的表现形式,教育机制的创新目的是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可以看出,育人机制与教育机制二者的出发点一致。因此,探究育人机制创新应从教育机制的三种基本类型,即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出发进行研究,参见图4。

(一)教育层次机制

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首先要在教育层次机制层面展开创新之路,教育层级机制的创新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明晰教育层次机制,包括宏观教育机制、中观教育机制以及微观教育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二者的合作共赢。

[8] 王丹中,赵佩华.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14(21):47-49.

[9] 杨丽芳,卢卫中.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育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校科技,2019(1-2):98-99.

[10] 徐畅,解旭东. 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8(19):25-30+32.

[11] 刘小蓓. 需求分析视域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激励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8(12):55-58.

[12] 石瑞丽,赵连明.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J]. 教育与职业,2020(1):69-72.

[13] 郭燕锋,姜峰,陈晓阳.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22):105-109.

[14] 陈艾华,何秀. 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诉求辨析及相应路径[J]. 中国高校科技,2020(4):79-82.

Investigation and Mechanism Explo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LIU Lu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promo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tal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nd takes a local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in a province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 to actively learn from and carry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improve and adjus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low enthusiasm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the lack of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training carrier and enterprise,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curriculum content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the lack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eachers in the school.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cre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hould be realiz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level mechanism,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form mechanism, and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mechanism.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責任编辑:程勇)

收稿日期: 2020-11-13

基金项目: 校级质量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教育硕士校企协调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刘璐(1996—),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协同校企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