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南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情境化试题(节选)

2021-06-11黄德初周小蓬尹军成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乡母亲同学

黄德初 周小蓬 尹军成

【编者引语】

2020年年末,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合,华南师大文学院和华南师大附中的老师们发挥创新精神,精心命制了一份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的“情境化试题”,其命题材料、考查内容、设题角度和呈现方式都与传统试题有较大不同。征得命题老师同意,我们节选其中部分试题予以刊载,以飨本刊读者。

伟大的人物,在作品中为自己的心灵世界留住一片珍贵的情感空间,留住许多动人的历史回声,展现了他们丰富的生命联想;伟大的作品,复活了时代的细节与情绪,记录了有时代脉搏感的人物,表现出了他们的奋斗与期待、勇气与毅力。

近日,华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打算开展“风云人物及作品鉴赏会”活动,借此一起仰望那些照亮人类文明天空的星宿,感受他们与时代碰撞出来的火花,重温那遥远起伏、百折千回的心路。高一年级各班都为鉴赏会做着积极准备。

(一)

高一(1)班、(2)班的准备情况: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脍炙人口的社会学著作,自1948年首次出版以来,为几代读者打开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大门。鉴赏会上,高一(1)班和(2)班的同学们打算采用《乡土中国》选段及另外两位学者的近年作品,来探讨它们所反映出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并准备鉴赏作品重点阐述的内容。(共11分)

选段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948年)

选段二: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

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年~2010年期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生根本变化,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业的生疏关系,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新的特征昭示了我们向费孝通意义的“乡土中国”告别。

在“城乡中国”阶段,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目前的城镇繁荣与乡村破败本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更加剧了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外流与生产要素的单向配置。把“城市中国”当成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是导致二元体制形成和长期维持的根源。越是单纯用城镇化来发展城市,就越是带来歧视乡村和城乡不平等发展。“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关键的是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摘编自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2018年)

选段三:

乡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都被城市吸走了。乡村里原有的青年人到城市去打工,他们赚了钱就带着老婆、小孩,甚至亲朋好友一起出去继续打工,他们赚到更多的钱之后就把父母接走。这样的乡村由于缺乏发展的机遇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不断地流失原住民。比如说,浙江某个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初有2000多人,当前只剩下10到20个老人在坚守。这些老人是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种田种菜,不愿意改变这种生活,他们为了这片乡村留守了下来。所以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措施就是要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这是当前乡村复兴最重要的工作,而乡村民宿就是一种吸引人流来到乡村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

美丽乡村这个内容很大,包括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类型。但是这些乡村产业到底如何落到实处呢?应该说,乡村民宿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说白了,乡村民宿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说白领、农民,甚至下岗工人)在当下就能够独立做起来的事,这也是真正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事业。而且乡村民宿这件事特别适合设计师来做,包括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都很合适。所以,当前的时代背景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去进行乡村民宿创业,为中国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摘编自俞昌斌《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2017年)

1.在探讨过程中,同学们梳理了对三个选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郑兴华同学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太准确。你能找出需要修改的那一句吗?(3分)

A.第一句B.第二句C.第三句D.第四句

2.在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同学们接着把三个选段所反映的社会变迁过程做了概括和分析。徐华夏同学看后,发现其中一点的分析和概括有问题。根据材料内容,你发现哪一点有问题?(3分)

①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中国乡民被囿在土地上,由无比熟悉的人物、无须选择的关系构成基本不变的生活环境。

②熟人社会是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因此熟人社会被称为“机械的团结”。

③后来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从“乡土中国”进入到“城乡中国”阶段。

④在“城乡中国”的新阶段,我们要致力于解决乡村缺少发展机遇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为建设中国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A.①B.②C.③D.④

3.最后,同学们想结合这三个材料,为建设美丽乡村建言献策。王格致同学是执笔者,他应该怎么写?(5分)

(二)

高一(3)班、(4)班的准备情况:

《我与地坛》中对生命苦难的态度、对母亲的深切眷恋是那般感人至深,史铁生如烛光般给我们这个时代以温度与光亮。因此,高一(3)班、(4)班的同学们想在鉴赏会上分享史铁生追怀母亲的作品,下面是他们选择的篇目。在阅读探讨的基础上,请与大家展开讨论。(共11分)

老家(节选)

史铁生

(1)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的家了。”

(2)母亲的家在Z州城外的张村。那村子真是大,汽车从村东到村西开了差不多一刻钟。拒马河从村边流过,我们挨近一座石桥停下。

(3)父亲说:“就是这桥。”我们走上桥,父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子。”

(4)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尤其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那矮墙,父亲说原先没有,原先可不是这样,原先是一道青砖的围墙,原先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母亲经常坐在那槐树下读书……

(5)叔叔说:“就是这间屋。你爸就是从这儿把你妈娶走的。”

(6)“真的?”

(7)“问他呀。”

(8)父亲避开我的目光,不说话,满脸通红,转身走开。我不敢再说什么。我知道那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不能忘记的痛苦。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妹妹曾跟随父亲一起去给母亲扫墓,但是母亲的墓已经不见,那时父亲就是这样的表情,他满脸通红,一言不发,东一头西一头地疾走,漫山遍野地找寻着一棵红枫树,母亲就葬在那棵树旁。……

(9)我看着母亲出嫁前住的那间小屋,不由得有一个问题:那时候我在哪儿?那时候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之后她的儿子才会来看望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当年出嫁的情景?站在我46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一阵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可是,19岁的母亲听见了什么?19岁的新娘有着怎样的梦想?19岁的少女走出这个院子的时候历史与她何干?她提着婚礼服的裙裾,走出屋门,有没有再看看这个院落?她小心或者急切地走出这间小屋,走过这条甬道,转过这个墙角,迈过这道门槛,然后驻足,抬眼望去,她看见了什么?啊,拒马河!拒马河上绿柳如烟、雾霭飘荡,未来就藏在那一片浩渺的苍茫之中……我循着母亲出嫁的路,走出院子,走向河岸,拒马河悲喜不惊,像四十多年前一样,翻动着浪花,平稳浩荡地奔其前程……

(10)我坐在河边,想着母亲曾经就在这儿玩耍,就在这儿长大,也许她攀过那棵树,也许她戏过那片水,也许她就躺在这片草丛中想象未来,然后,她离开了这儿,走进了那个喧嚣的北京城,走进了一团说不清的历史。我转动轮椅,在河边慢慢走,想着:从那个坐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到她的儿子终于来看望这座残破的宅院,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呀。我望着这条两端不见头的河,想:那顶花轿沿着这河岸走,锣鼓声渐渐远了,唢呐声或许伴母亲一路,那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她是怎样的心情?

(11)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親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唢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还有,随后的若干年中,她对她的爱情是否满意?我所能做的唯一见证是:母亲对父亲的缺乏浪漫常常哭笑不得,甚至叹气连声,但这个男人的诚实、厚道,让她信赖终生。

(12)母亲去世时,我坐在轮椅里,连一条谋生的路也还没找到,妹妹才十三岁,父亲一个人担起了这个家。二十年,这二十年母亲在天国一定什么都看见了。二十年后一切都好了,那个冬天,一夜之间,父亲就离开了我们。他仿佛终于完成了母亲的托付,终于熬过了他不能不熬的痛苦、操劳和孤独,然后急着去找母亲了——既然她在这尘世间连坟墓都没有留下。

(13)老家,Z州,张村,拒马河……这一片传说或这一片梦境,常让我想: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当然,我只能是我,却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所有的人都是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一条线索,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连绵不断的唢呐声,难免会引出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到达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有删改)

4.自华同学提出,第(9)段中“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这一句值得细细品味,同学们开始讨论此句的内涵。自华同学将大家的意见记录了下来,林怀文同学对其中的一条讨论结果有看法,认为与文本不符,你能找出是哪一条吗?(3分)

A.母亲曾经是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后来却没有能够走上读书之路。

B.母亲天生多情多梦,父亲却憨厚老实,完全缺乏浪漫。

C.如今,母亲在尘世间连墓都没留下。

D.母亲曾经住过的老家也已失去原貌,破败不堪。

5.宁远同学接着提出,第(4)段中有这么一句:“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陳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尤其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她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赏析这一句,其中有一处表达不合适,你认为是哪一处?(3分)

A.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母亲老家院墙的破败景象,为下文作者的感慨做了铺垫。

B.运用比拟手法,赋予院墙以人的感情,表达了对母亲逝去的伤感和怀念。

C.运用衬托手法,衬托母亲出嫁后坎坷与苦难的生活以及死后连坟墓都寻找不到的寂寞悲凉。

D.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由近及远,镜头慢慢向后拉,表现出一片辽阔的景象。

6.听完大家的发言,薛怀国同学认为除了精妙语句的鉴赏外,还应注重对全文的品鉴。这篇散文主要叙写了史铁生回到母亲老家的见闻和感想,他觉得其中大有深意。请你探究这篇散文的深刻情感,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

高一(9)班的准备情况:

13.在“风云人物及作品鉴赏会”上,高一(9)班的同学打算为大家介绍“以诗解诗”的鉴赏方法,即“由当前要赏析的诗句联想到其他的诗句,进行相近、相关、相反的联想,达到理解鉴赏新诗的目的”。(对于古文,则可“以文解文”,或“诗文互解”)他们在讨论时,想从刚学完的必修教材上册古诗文篇目中选取几句在鉴赏会上作为示例,到时请同学互动。请你根据情境,猜一猜他们选的诗句。(6分)

(1)钟华同学想鉴赏《滕王阁序》中“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一句,她认为诗人把自己的困厄处境和孤独落寞——一“难”一“悲”写得入木三分。这与《琵琶行》中的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让读者看到了萍水相逢的孤独者与落魄者的互相安慰?

答:,。

(2)致佳同学认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言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黄花”暗喻“自我”,体现了一种略带闺怨的情愫。她会选择《声声慢》中的哪一句进行互解,从而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愁”?

答:,,。

(3)王谨言同学很欣赏李贺《李凭箜篌引》将抽象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的音乐描写方法,比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描写乐声清脆动听就像昆仑山美玉被击碎,又如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这使她联想到苏轼《赤壁赋》中对洞箫声的描写,那句诗运用想象的手法,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表现了洞箫声的悲凉幽怨,效果极佳。请问是哪一句?

答:,,。

(4)郑明亮同学在选例子时读到《劝学》,荀子以亲身体验,强调了学的重要性。《劝学》中有一个句子将“思”与“学”进行了对比,这让他想起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过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而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请问,让他触发联想的是《劝学》中的哪个句子?

答:,。

(5)蔡华同学在讨论时想找必修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的诗词进行“以诗解诗”,比如文人面对时光易逝,借酒消愁这一现象,在曹操《短歌行》中呈现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句。怀德同学提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一句慨叹可以给蔡华解诗参考。你觉得是哪一句呢?

答:,。

(6)成城同学对古典诗词具有“反训”的语言现象不太理解,蔡华为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姜夔《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花儿不知为谁开),“知”即为“不知”;李商隐《锦瑟》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即为“不可”之意;秦观《鹊桥仙》中的“忍顾鹊桥归路”,“忍”意为“不忍”。成城由此想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一句具有相同现象,可以帮助他理解“反训”的概念,你觉得他想到哪一句呢?

答:,,。

(除篇首署名的三位作者之外,其他出卷人还有:陈达姗、赖慧、杨玲、朱缘新、谢曼、张诚)

【试题参考答案】

(一)1.C(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才是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的原因。)

2.B(熟人社会是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这种社会叫“有机的团结”。)

3.(1)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2)留住人才,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3)开发包括乡村民宿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项目。

(二)4.A(文中并没有说母亲后来有没有走上读书之路。)

5.D(从高高的土坡,到瓦房、矮墙,再到夕阳,应该是由远及近再到远。)

6.深刻情感:①对母亲一生悲苦命运的感叹和同情。②对母亲和父亲的深切怀念。③对父母一生操劳坚忍的赞美与感激。④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命运无常的坦然。(写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同时注意要结合文本分析。其他表述只要切合文本、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三)13.(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猜你喜欢

城乡母亲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给母亲的信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