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风与归读铁凝

2021-06-11刘文菊冯娜顾旭

四川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香雪铁凝铅笔盒

刘文菊 冯娜 顾旭

参与者:

刘文菊 冯娜 顾旭 陈梦瑶 胡佳斌 陈华 蒋灵杰 任桂增 刘雅婷 罗晨 李娜 叶嘉轩

统筹整理:顾旭

劉文菊(哲学博士、文学教授,现居潮州):最早读到铁凝的作品是在1986年上大学的时候,在当代文学的课堂上听老师讲女作家的创作,课后就去找书来读。我那时候热爱抒情浪漫、语言优美的作品风格,还特地买了一个深绿色花纹绸缎封面的笔记本,痴迷地抄写和背诵席慕蓉的诗歌。自然也喜欢铁凝那篇像散文诗一般优美的小说《哦,香雪》和其中那个17岁的有着诗一般美好名字的姑娘香雪,喜欢香雪身上那种不顾一切的坚毅和大胆,甚至认为她为了在火车上换回一个自动铅笔盒而错过下车时间要独自走三十里夜路回家的冒险行为,是一种传奇和浪漫,能够抓住短暂的一分钟时间来实现一个小小的心愿和梦想,是多么了不起呀!因为我那时候也曾经狂热地为了在一个周末同时看两遍风靡的电影《摇滚青年》而不辞劳累,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从城市的东边穿到西边,还曾经跟同学排队接力赛一般轮流偷看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通宵站在厕所昏暗的灯下,浑身都透着这种不计代价的傻劲儿。

此后再来阅读和研究铁凝的作品就到了2000年前后了,我那时已经毕业十年了,等孩子稍大一点才有闲暇坐下来读书写文章攻读在职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选题是《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心路历程》,重点分析了铁凝的《玫瑰门》中那个曹七巧一般的“女狂人”司猗纹。对于这个经受了种种苦难而依然保持着极度顽强的生命意志力的怪诞女人,铁凝不遗余力地赋予了她超人般的战斗力,不计后果地与男权中心的婚姻体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作斗,颠覆女性既定的历史宿命,打出性别规范的玫瑰门,在夸张而畸形的传奇故事中呈现出与早期小说中那个香雪迥然不同的激进女性主义的狞厉风格。

但其实我印象更深的却是同一时期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中那个白大省,像个大白傻子似的总是一厢情愿地仁义善良地对待别人,不计回报和不计代价地深爱着姥姥和弟弟白大鸣,不惜舍弃自己安居的房子。她满腔热情地为了恋爱和婚姻奉献一切,甚至是一个感情膜拜者,却还是在三次恋爱中被索取感情和钱财之后而以失败告终,她总是被忽视、被拒绝、被利用、被抛弃,却还是学不会自我保护,最后面对当年背叛了她而现在一无所有又来投靠她的郭宏,她还是不忍心拒绝他,“郭宏说,你是好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另一种人。白大省问,永远有多远?”是啊,永远有多远呢?可能是生命不息,仁义和善良就永远走不到尽头吧?我为这个而感动了,似乎从白大省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几十年来不变不减的总是不计代价去做事的傻劲儿。

最近这十年来,我在开设的女性文学研究课堂上也间或地分析铁凝的作品,也写过分析《棉花垛》的文章,每年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也有做铁凝研究的,对铁凝的关注断断续续却始终没有淡出视野。不知怎地,这么多年来,一提及铁凝,我就觉得她就是香雪,她就是白大省,她身上总有这种强大的不计代价而努力达成某一个心愿的顽强生命力,我总觉着她在暗自发力潜心蓄势待发,因为她本身就是当代女作家中的一个文学传奇,相信不久后的将来,她再次书写一个让人感动的传奇故事。

冯娜(诗人,现居广州):初识铁凝的作品,是《哦,香雪》中那种清澈动人的“少女感”;是《麦秸垛》中充满命运感的“母性”气息;也是《大浴女》中复杂而深刻的“女性”和“人性”。阅读铁凝,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问题是:铁凝这一代的前辈女性作家,在她们的人生际遇中是怎样体认“女性意识”,又是怎样完成自我的“女性意识”。

关注女性群体的处境、心理和命运,不仅是一个女性作家感同身受的本能,更是一个抱持悲悯之心的作家以她的洞察和笔触,深掘世界上那些没有被照亮的心灵、那些没有被擦拭的角落。铁凝无疑是生长力旺盛的作家,她笔下的人物呈现了与她自身生命进程的高度同构。她的女性意识是递进的,她的书写自觉让其作品显露了更加开阔的格局。以女性为中心展开的世界,在她直面时代和土地的凝视中获得了一种朴素的历史感;像《玫瑰门》《笨花》,它们不是在高处飞舞的枝叶和花穗,更像结实又绵密的树干和根茎。于是,铁凝的作品在她不断完成自我的途中,给人一种坚韧、健康、自足的力量感。

我想这是很多作家(特别是女作家)所追求的品质,近似于一种人格的完善,超越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开拓。我想这绝不仅是随时间而来的智慧和礼物,更是一个作家在时间中经受的非凡磨砺。我曾看到铁凝在一个文学场合这样提及时间:“时间可以磨损很多东西,比如爱恨情仇。时间也能够塑造很多东西,比如让美变成痛苦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让代际的隔膜和不屑成为相互凝视与和解,乃至相互的鼓舞。”我想时间已经打磨过她的心灵,苦痛悲欢同样塑造着她,她也赢得了时间赠予的美好与和解。

我想这大概也是汪曾祺先生评价她的《玫瑰门》时说“这部小说写的是人,人就是这样,女人就是这样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的原因。铁凝的作品和她生命中的时间几乎是保持一致的,她没有增加过多的“香雪”,也没有降低“麦秸垛”的高度。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另一种可能。

顾旭(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现居莆田):或许很多人像我一样,对于铁凝作品最初的认识都来源于那篇1982年刊登于《青年文学》的短篇小说作品《哦,香雪》。这篇短篇小说既是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铁凝的成名之作。小说描述了一个来自北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中的乡村少女香雪利用火车停站的一分钟时间的空隙里,用自己好不容易积攒下四十个鸡蛋换取了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的故事。在这篇短篇小说里,香雪作为“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铅笔盒于她的意义更像是一种对于知识的隐喻。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的春风激发了当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期盼,相比起香雪对于知识的渴望,凤矫则更热衷于发卡和手表等这些代表着现代性物质层面东西。铁凝通过对比香雪与凤娇所追求事物的不同,展示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对于实现现代化梦想的分歧。这种分歧的路径既有指向物质性,也有指向精神性。

铁凝用《哦,香雪》这部短篇小说让大家看到了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中知识带给人们的“苦涩的希望”。何谓“苦涩的希望”,这是因为香雪身处这样一个信息蒙昧闭塞的文化环境中,即使香雪一心向学且冰雪聪明,但周遭的文化荒原境地却始终束缚着香雪朝更高的学历发展。铅笔盒对于香雪的意义是复杂的,它更多指向了一种希望,这是一种知识所能带来的朦胧的希望。为了获取这种朦胧的希望,香雪即便付出一切代价也都在所不惜。小说刻画香雪拿到铅笔盒之后,描述“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这一细节,使作者赋予铅笔盒文化象征的特写功能被放大到最大程度,也展现出知识在这个闭塞小山村中所散发出的希望之光。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启蒙的重要时期。也正因如此,正如学者首作帝所言,“《哦,香雪》这部作品,正是在个人转向的大背景下运作起来的,凭借多元的文学启蒙观念获得了巨大成功。”香雪这一形象的塑造也折射出人们在物质世界冲击下对于单纯精神净土的向往。可以看出香雪是个将精神看得重于物质的孩子,她能够抵御感官上的诱惑,却不能舍弃希望的召唤。基于此,铅笔盒实际上也获得了某种崇高的指涉。

陈梦瑶(营销人员,现居上海):不同于从寻根文学伊始便声名鹊起的王安忆,也不同于以知识分子的情怀与使命对社会现象进行尖锐抨击的池莉、方方等人,同为女性作家的铁凝总是将笔触放在她所追求的“女性意识”身上,无论是描写少女纯真情怀而又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略露隐忧的《哦,香雪》;还是以人作经、以历史为纬演绎恩怨情仇的《笨花》,铁凝总是将叙述自我对于女性的认识不断开凿拓深,也不断地汲取当下最切中人心的时代命题,从而一步一步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丰满人物,让我对其偏爱不已,倾心地在其文学世界里徜徉遨游。

《玫瑰门》是铁凝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故事重心在司猗纹与苏眉这两个女性身上,铁凝通过描写这两位女性的不同故事,折射出属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女性如何融入时代获得认同的文学思考。铁凝用细碎散淡的文字,挖掘出了埋藏人性深处的卑劣与不堪,也用平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生活的艰难与时代对个人、对女性的困囿。这种接近“零度情感”的平静叙述恰巧吻合了整部作品弥漫出的悲伤与绝望感,但是在这种厌倦与幻灭之中,铁凝也通过司猗纹的故事,终于写出了对于生命的追求,让这部压抑的作品在漫天的黑夜中生长出令人感动和暂缓一口气的阅读体验。

《安德烈的晚上》是铁凝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看来,某种程度上,铁凝的短篇弥补了她长篇对于苦难历史与灰暗岁月的控诉,从而展现出了一派平和舒缓的气象。她的短篇描写精准细腻,总是能在特定的阅读语境里击中我内心的某处所在。《安德烈的晚上》是我最钟爱的一部中国短篇小说,这部作品延续了铁凝早期从《哦,香雪》那里接续而来的美与善,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出现在文中的李金刚、姚秀芬等人,他们都充满了善良敦厚的温暖气质,体现出了铁凝作品中独特的美与希望、平和与歌颂。

铁凝的作品总是这样,她能够描写癫狂的女性,也能够叙说平凡的普通人,她能写出惊涛骇浪,也能够写出春风化雨,她能够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也能让人始终怀揣着爱与美。多变的风格,对于人生的思考,在灵魂深处的探寻,这些是铁凝的特质,也是她吸引我之处。

胡佳斌(国企职工,现居厦门):依稀记得,第一次阅读铁凝的作品,源于一次偶然契机,当时,CCTV6上播放的电影正是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电影通过抒情叙事,将那个有着诗意名字的姑娘——香雪,对山外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娓娓道来。

是怎样的编剧才能铺开这样清新、细腻的故事?我怀着崇敬与好奇,对作品《哦,香雪》有了进一步探究,铁凝的名字由此进入我的世界。

《哦,香雪》创作于1982年,彼时,铁凝也不过25岁,正是花信年华,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勾画出香雪对未来的期盼。秋日,宁静的大山里,一群质朴纯真的小姑娘,推搡着、嬉笑着,从绵延的铁轨尽头处走近,一摇一晃,纤细的辫子在身后轻快地跳跃……隧道中女孩欢呼似的大喊出“哦”,不知在向远方呼唤着什么,火车呼啸而过,吹乱了山里的狗尾草,也吹乱了女孩們的心思。疾驰的火车,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带来了文明与生机,带给了女孩们对山外现代生活的无限遐想。

铁凝的文章精巧细致,又干净动人。一座山村,一群姑娘,一辆列车,一个文具,一份执念。短暂的一分钟,带给姑娘们不同的渴求。不同于伙伴们仅注意到“物质”的新鲜,香雪关注到的是“人造革学生书包”“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什么叫‘配乐诗朗诵”以及“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作者通过对照比较,表现出香雪淳朴之外对知识渴望的闪光点。香雪之所以与众不同,都源于她是唯一一个考上初中的人。铁凝没有过多的笔墨刻画人物角色的凄苦困境,却借女孩的纯净发人沉思,仿佛是在通过香雪,告诉大山: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推动文明进步。

铁凝的文字是清纯细腻又富于激情和深度的。她洞悉女性心理,善于把握人物的内在感觉,她细腻的艺术感,将质朴、纯真与美好寄托于笔下。文章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对香雪走三十里回村的心理描写,朴实、真切,将香雪与其他姑娘的不同,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贫穷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到“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再到“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寥寥几笔,香雪从“独自走夜路的害怕”到“因获得梦寐以求的文具感到内心充实”再到“坚定去上大学,改变贫穷命运,对前路不再畏惧”的心境变化便跃然纸上,一个既纯真又刚毅,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女性形象呼之欲出。

铁凝希望唤起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她带着对时代的拷问,在未知的变革之路中,带给人们温暖与柔情,让人们饱含坚毅的信念,去追寻新希望。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如今,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神州大地,广大人民群众用知识改变命运,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勇攀科技高峰。新的号角已在远山吹响,伴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幸福之花在这方我们所热爱的土地上扎下了深根。

陈华(教师,现居莆田):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多多少少都看过铁凝的作品,我也不例外,在大学四年不能说博览群书,但也算小有裨益。铁凝是现当代的代表女作家,她的地位在文学界举足轻重。其中《哦,香雪》是她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比起长篇的细水长流,我更喜欢短篇给我的暴风骤雨的感觉,虽然短暂,却能在短时间内给人的内心致命一击。

《哦,香雪》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女孩,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显然这一座座大山已经关不住她躁动的、稚嫩的心了。她对大山外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她已经不想再做一个“无知”的被圈养的动物,想要去更广大的世界自由驰骋,彻底摆脱“从小地方来的”这样的标签。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但人的本性就是追求更好,把不好的自己藏起来,不是吗?在书中,她羡慕同桌精致、时髦的笔盒,也想拥有,想把自己伪装成和班里同学一样的人,因为她自卑。经过村里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就成为她生命里的一道光,让她看到外面的世界。

这篇小说故事的结尾是她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泡沫塑料铅笔盒。这究竟是喜还是悲呢?在香雪的眼里,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但在我看来,实则是大大的悲哀。我看到的是山村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摆脱山村封闭落后贫穷的迫切心情。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摆脱贫困,改革刻不容缓。香雪可能还存在于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身处贫困落后之地,却渴望迈入繁华绮丽殿堂,获得美好生活的他或她。

蒋灵杰(护士,现居商丘):我是在读大学时才读到铁凝的作品的,对我而言,铁凝承载了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干净、朴素、简单、明朗。在清新秀丽的文字包裹之下,是铁凝对于人性的细腻描摹,对于历史和人生的自我呈现。在我看来,铁凝有着以文学方式重建时代记忆的勇气,也有着从自我经验出发,构筑灵魂浮沉与历史变迁的能力。她似乎与沈从文相像,一方面写出了一个过往的古老淳朴的社会,而另一方面,铁凝则在这些时光流逝中嵌入了自我的思考,揉进了那些温情、诗意与美好被现代化的进程消残后的叹息与不舍。

《哦,香雪》是我读的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铁凝围绕一个叫香雪的乡村姑娘的所见所闻,以清新流利的文字叙述了在那个充满变迁的一分钟之间,台儿沟由闭塞到开放,香雪凤娇们由“灰色”“单调”的生活转变为色彩缤纷的复杂心情。在这不长的文字里,铁凝勾勒出了两个世界——作为故事发生场景的台儿沟,代表了过往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作为火车带来巨大想象空间的外面的世界则始终没有显露出自己的模样,它由列车上的各色乘客,由“北京话”,由“挂面”“火柴”“文具盒”为代表,这个世界存在于渴望活跃的凤娇香雪们的心里。正是在这种平淡自然的文字里,铁凝将众多跃动而纯洁的灵魂与青春的脸庞刻在了整部作品里,这种平淡中见蕴藉、简单里藏沉淀的功力,实在令我羡慕不已。

《笨花》是我读过的铁凝的一部长篇小说,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力求突破与创新,在文学之路上不断跋涉攀登的铁凝。如果说之前铁凝的作品,将那些当代文学中的敏感母题引入了自我的叙述体系中,这部作品则让我在更为宏阔的历史背景与悲悯的情怀中,窥透到了铁凝出入于历史与人心之间的责任与使命。在小说里,铁凝以冀中平原上的笨花村为故事舞台,将向喜家与西贝家两个家族三代人的恩怨情仇摆放到了特定的历史时间与空间里,一方面使得整个历史更显得真实可感,而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了历史的另一种图景,无意间构成了历史的另一种释义:在历史悖谬无常的进程里,作为个体的人的参与实际上构成了另一种生成历史的经验与途径。

对我而言,读过的铁凝的作品实在不算多,但是仅有的几部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铁凝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情怀的作家,她抛却了那种浮泛的喧嚣、刻意的忧伤,也不故作深沉的指责社会,她从不强调叙事的宏阔,却又一次一次在回望来路的时候建构了当下人的精神故乡。

任桂增(医生,现居洛阳):或许是由于性别的缘故,相比于那些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文字,我更喜欢那些在浅眉低唱不动声色间勾勒人心与历史的作品。也因此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两位作家被我所偏爱,一是宗璞,二是鐵凝。我偏爱她们在刻画个体时所带有的专属于女性的独特印记,也惊艳于她们看似纤细柔软的笔触下所蕴含的无限坚韧与挺拔。

铁凝是我在读大学时朋友推荐我读的,那时我刚踏入大学,迷茫与困顿一起向我袭来,我便钻进书中寻求心灵的栖息之所。对于铁凝,我之前只读过她的《哦,香雪》,觉得她对于心理的捕捉实在是过于真实和巧妙。但是在我再一次阅读她的作品时便被她所勾勒的那一方天地所吸引,渐渐走去,也在岁月流逝和生活的困囿中找到了一条精神的救赎之路。《大浴女》是我读过的铁凝的一部长篇小说。她以尹小跳为主要人物,通过其家庭小环境与社会大背景的重叠映照,追溯了尹小跳的成长历程。在作品里其实掺杂了很多作者本人的思考与叩问:比如女性与男性、女性与时代、成长中的矛盾。也正是在这些诸多命题之中,铁凝重新审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女性在成长中的艰辛,反顾了童年与成长之间的必然联系。难能可贵的是,铁凝不流于说教,毫无做作的气息使得整场反思与追问看起来更像是关于尹小跳个人的透视。只不过掩卷之余,却有诸多意味值得我们深究。《无雨之城》是我印象深刻的铁凝的另一部小说。铁凝以副市长与女记者的经历,描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题材本身就已经具有十足的话题讨论度,但铁凝却写得通俗、轻松而不流俗、媚俗。在故事里铁凝依旧不忘将爱情与社会身份的困境嵌入自己的反思中:当道德立场成为横亘在恋爱之间的鸿沟时,爱情的底色已然变为悲剧。除此之外,“官民矛盾”、人际关系等元素的充实也让这部小说能够雅俗共赏而大获市场与读者的认可。

铁凝的作品有着自我专属的痕迹,她在当代文学发展的节点上,在文学主潮的大势里依然保持着自我独特的思考,保持着对于社会和女性的关怀,这使得她的作品始终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光辉而保有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对于我而言,铁凝的作品是我可以放在书桌上一直翻阅而历久弥新的精神源泉,每当我陷入无边的困顿和迷茫时,我便会去读铁凝的作品,在那一片刻,我总能收获灵魂的自由和净化。

刘雅婷(教师,现居莆田):接触到铁凝的作品完全是快信息时代里的一个意外收获,媒体对于曾经不婚大龄才女私人问题的关注更甚于她的作品,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但无论别人怎么看,铁凝只是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她说,宁愿等待,也不愿意凑合找一个来完成婚姻的形式。铁凝对待婚姻和人生,就像她对待文学一般,是捧着一颗虔诚的心,是感受生活后却仍相信人性真善美的执着。在她的笔下,文学始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于是她带着使命感来创作,通过文字来盛赞生命的美好。

众多作品中,我选择了《飞行酿酒师》来更深入了解铁凝。《飞行酿酒师》是其近十年来创作的12篇短篇小说集。这里有热爱品酒的市里富人,他为了逢迎而喝酒,后来真的喜欢上了,便邀请了一位在业界享有盛名的“飞行酿酒师”共赴饭局,想去了解更多关于品酒的门道,但最后却发现这些人根本不是为了交流酒,而是利用品酒来做利益的借口。失望之余,他想到了多年前敢于说出“喝不惯”的“高原红”。但当他带着可能是激动,想要找回过往的心情按下“高原红”的号码时,那段不断重复的不存在却让文中的无名氏和身在文章之外的我们都感到了一种精神的孤独和落寞。世俗生活让我们迷茫,浑浑噩噩半生,浑然回头,甚至已经失去自己的姓名,沦为不断膨胀的物质文化中的无名氏,铁凝用这一通已无法再次连接的电话让我们醍醐灌顶,让我们反省、清醒。这里还有因为妻子香改生活邋遢而坚持离婚的刘富,香改气急落下咳嗽病根。因缘巧合下,刘富接收了一只“咳嗽天鹅”。一开始,他厌恶这个和香改一起响起咳嗽声的天鹅,但渐渐地,他似乎对“咳嗽天鹅”感同身受,想给它送去动物园来缓解裂掉的脚蹼,但结果,他失去了天鹅,这让他痛惜、愤怒。回去的车上,刘富听到后座传来咳嗽的声音,但“他的脖子僵直着不敢回头,生怕一回头那咳嗽声便消失了”,刘富转头看见了香改,这才想起香改还在车上等她,他是准备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故事的结尾,他却加快了回家的步伐,把香改治疗咳嗽的日期在心中无限期延后。铁凝借助刘富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和善待所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时才痛惜和后悔。铁凝用“咳嗽”把天鹅和香改的形象重合,刘富失去了因年老而被扼杀的天鹅后,才发现了一直被他厌恶和忽略的香改。幸而,刘富没有再失去香改。

铁凝在自序里说道,好的文学是“不断唤起生命的生机”和可喜,好让我们从惊鸿一瞥里窥见灵魂密室里的丰饶景象。我们正处在快信息时代,这个时代信息的节奏让我们游走在肉体和灵魂之间,“华灯初上,车灯们也哗啦啦亮起来。城市的灯火是这样密集、晶莹如香槟的泡沫。”铁凝笔下的繁华都市夜景下游荡着的是被物质化后逐渐暗淡的灵魂,密集却如香槟泡沫般碰不得,是一场春风就能吹散的脆弱。《飞行酿酒师》这部小说集就是将目光投入当下都市的人情百态,用凝练舒缓的语言讲述生活中一个个平常人物的故事,在一个个不经意的细节中,给读者灵魂一击,引起读者心灵深处的激荡。铁凝说过一句话:“文学的终极目的不在个人的小悲欢,而是通过人物的悲欢反映现实。”小说是虚构的,但复杂的人性和情感却是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罗晨(教师,现居漳州):我与铁凝作品结缘,是在2015年我念本科二年级时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辅修课上。教授我们现当代文学史的辜也平教授,在谈到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时,对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进行了比较多的介绍,我突然产生了进一步了解这位作家的兴趣。课后,我在阅读的热情感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投入到对铁凝小说的阅读。透过铁凝清新而敏锐的女性作家笔墨的勾勒,我进入台儿沟这个乡村世界,进入新时期初期的萌动着改革开放的质朴而热情的时代氛围中。

我第一次接触的铁凝作品,便是《哦,香雪》,这部发表于1982年2月的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的作品。后来,随着考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我陆陆续续阅读了铁凝发表于1988年的《玫瑰们》和2000年发表的《大浴女》等长篇小说作品,较为深层的阅读让我算是对铁凝的作品有了一种纵向的感受。然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15年第一次阅读到铁凝短篇小说《哦,香雪》时的新鲜和触动。

《哦,香雪》这部短篇小说中,铁凝用一种热情而质朴的写作,塑造了新时期初期乡村世界的一位初中女子香雪形象。香雪是一位樸实、勤劳、爱好学习、对城市文明充满向往的女孩。她是闭塞的乡村台儿沟中唯一一个考上初中的15岁女孩,混杂在向火车乘客售卖商品的一群乡村女孩中,透过火车这个交流的载体,香雪了解到了山外世界的纷呈文明,由此产生一种悸动。在一次想要与一位学生用鸡蛋交换自动铅笔盒而滞留在火车上的经历中,香雪体验到一种精神的拔擢。香雪这位带着清新乡村之气息的女孩子,是新时期某一类乡村进步女孩的典型,尽管性格中不免带着羞怯,带些小小的少女的骄矜,然而整体性格中的善良与质朴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确是香雪这个人物形象长时期占据我心灵世界的女性形象。

构成《哦,香雪》这篇小说世界的元素之一,也是对我触动最深的便是小说对意象的精准运用。该篇小说的意象,包括有“火车”这一意象。火车是沟通闭塞的台儿沟和山外文明世界的媒介,在香雪的世界,“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短暂停留”的这辆火车构成香雪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它搅乱了台儿沟的平静,然而却孕育出一种新生活新气象的召唤;其次,是“自动铅笔盒”,该意象传达出香雪对知识、对城市文明、对“北京话”的想象和向往。香雪是台儿沟第一个考上初中的女孩,她家庭贫困,需要靠父亲做木工赚钱来挣取学费,她想拥有一个自动铅笔盒,而不要父亲做的木质铅笔盒,后来她因为想要与大学生用鸡蛋换来自动铅笔盒而滞留在火车上,之后拥有自动铅笔盒的香雪内心充满着欢呼雀跃而不言而喻的满足感。对于自动铅笔盒的执念无疑表明了香雪作为女性追求进步追求文明世界的精神觉醒。因此,“火车”与“自动铅笔盒”这二者构成了香雪的心灵世界的载体,成为映现香雪这位新时期乡村知识女性的表征。

李娜(事业单位,现居福州):几年前看到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后,作品里的人物大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永远都任劳任怨、心肠特软的白大省;当初离开白大省结果被前妻抛弃,最终只能带着女儿回来下跪屈辱恳求和白大省结婚的郭宏,当然还有天生狐狸精、放荡不羁的西单小六。依然记得,其中有一幕是西单小六的粉丝团西单纵队翻墙进院,用毛毯将裸体的西单小六裹走,当时脑海浮现这一场景,只觉得惊骇世俗,而反复看了几遍以后,我想我大概能清晰《永远有多远》想要表达的东西。

一是对过往特别是老北京胡同生活和伙伴的热爱与怀念。就像结尾说到的:“就为了这恨和爱,即使北京的胡同多已拆平,我也永远会是北京一名忠实的观众。”二是对生活无法预期和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结尾中有这么一段:“我”和丈夫王永来到长安街和驸马胡同。“我没有由头地对王永说,你会永远对我好吧?王永牵着我的手说我会永远永远疼你。我说永远有多远呢?王永说你怎么了?”这个时候的“我”仅仅是想要对丈夫撒娇吗?不,那是“我”对现在和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一种自我安慰:这一切都变化得太快了啊。这就是文章标题提到的:是啊,永远有多远啊。

因为和《永远有多远》的初识,往后我慢慢开始接触铁凝的其他小说,渐渐有了这样一种认识,不像我接触到的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固定一种基本风格,囿于自身气质等各方面无法突破,铁凝是那种写人性美好能让你柔软内心憧憬和颤抖,写生活的阴暗又能让你心疼和落泪的作家。

叶嘉轩(国企职工,现居福州):第一次阅读铁凝作品是因为偶然在豆瓣上看见一篇关于铁凝《玫瑰门》的书评,看完觉得很有兴趣,便去图书馆借阅了铁凝的作品。铁凝作品不多,我最喜欢的是《玫瑰门》,这是一本关于那个特殊年代的书,也是关于在那个压抑时代下女人的欲望之书。铁凝似乎对女性的描写情有独钟,无论是《玫瑰门》里的司猗纹与苏眉、《大浴女》里的尹小跳和她的那些姐妹,还是《永远有多远》里的白大省与西单小六等等。她把这些女人写得足够真实足够精彩,甚至可以让你感觉到活生生的心碎或撕裂。《玫瑰门》是其中最好也是最能让你撕裂的。我永远记得司猗纹的那些表演和算计,一个女人应对时代变迁时的心计能让你胆寒。时光在司猗纹身上刻下变态的印子,不知不觉,无声无息,残忍而又自然,这是时间改变蹂躏女人的一贯手法。

司猗纹应该被讨厌被反感,可是我讨厌不起来,却甚至是喜欢和钦佩的。她的欲望,她的力量,她的勇气,她那至死仍然不肯屈服于命运的强硬。她一辈子也没有看开,也不想要看开,她要的就是春风得意地活着,任人羡慕着嫉妒着最好。她的挺身而出,她的委曲求全,她的卑鄙算计,都是为着这个目的。阅读着司猗纹,我也想起了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这些都是在爱恨情仇里挣扎的“小女人”,她们身不由己,都被时代的浪潮裹挟而行。

责任编辑 崔耕

猜你喜欢

香雪铁凝铅笔盒
香雪形象探析
铁凝三谢张守仁
巧破“铅笔盒失踪案”
一声姥姥
哦!香雪
紧贴人物读小说
孙犁与黄豆
小袋鼠的新家
放弃后的惊喜
黄河故道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