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河西走廊(外一篇)
2021-06-11唐志祥
唐志祥
一
河西走廊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里,培育丰盈了文明的神韵,种下了中国历史上无数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打开地图就能清晰地看出,河西走廊在东西方的历史上是重要的战略要地。紧紧衔接着中原、西域、草原、高原等地域,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亚区域地带。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一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不同侧面映射出了各历史王朝的国运兴衰。
当年汉武帝时期,匈奴人占据着河西走廊,屡屡南下对大汉朝进行骚扰。匈奴利用这种有利的天然屏障,欲所欲为,横行霸道了几十年。汉武帝认为,如果匈奴族逐步强大,将来威胁大汉政权的一定是匈奴人。因此,汉武帝刘彻执政54年中,其中44年在不断地打击匈奴族的掘起。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軍事行动,派霍去病在皋兰山下成功地歼敌九千多人,有效地打击了匈奴人的嚣张气焰,暂缓了威胁和扩张的野心。
为了不断打击和削弱匈奴族的力量,汉武帝在后续打击匈奴的策略上,采用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的办法,再次派遣了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虎穴,要求直捣黄龙府。霍去病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期盼,带领一万多骑兵神出鬼没地深入到祁连山、焉支山等境内,边侦查、边打击、边潜伏,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不断突袭匈奴人的军营。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特别是焉支山一战,霍去病带领骑兵,在夜间悄悄深入到匈奴的大本营,突然发起凶、狠、猛、快的突击战,直接歼敌3万余人。并俘虏了匈奴的指挥官五王、相国、将军等主要匈奴成员63人。这次伟大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匈奴人的主要军事力量,匈奴这个民族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亡。
焉支山一战,匈奴人自然失去了祁连山脚下肥美的山丹牧场等多个绿洲。那些败寇残余的匈奴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也是匈奴人灭亡后的最后哀鸣。
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首要目的,就是把青藏高上的游牧者和北方草原上的游牧者隔绝开来,防止他们联手再次威胁长安的安全,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由此,在河西走廊驻扎了少量的军队,加强防范。
汉武帝时期,占领了河西走廊后,先后征服中亚很多邦国,使汉朝与西域各国交流日益频繁。西域的良马,汉朝的金银珠宝,丝绸字画等奇珍异品,都是汉朝和西域各国各自索需和渴望的必需品。特别是汉朝的纤细如珠丝,被西域人视为神品。从此,汉朝的丝绸商运从长安出发,路经河西走廊,走过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直抵西域各国。再往西越过中亚和西亚,到达欧洲的地中海。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开辟了一条商贸通道,也开辟了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一条文明通道。河西走廊辐射面广、影响大,就是因为经贸文化交流的畅通,惠及了当地的农牧民,使一些手工业、小商贩、牧业、农业等各类行业的快速发展,逐渐变成了大汉朝最富饶的地区之一。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的“富庶者无过陇右”,就是说没有比河西更富庶的地区了。直到现在,还流传着“金张夜”、“银武威”的说法。
到五胡乱华时期,儒家文化在中原沦丧殆尽,反倒是在江南、河西走廊地区将儒文化完好的保留传承下来。成为北朝、北魏、随唐汉文化的溯源地和改革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后来,北魏孝文帝将凉州的儒生迁至洛阳后,文化存在的基础遭到重创。但是,文化基因却依然保留下来。直到清明两朝,从河西凉州涌现出来的进士,仍然是不计其数,传承着儒家文化的沿革和发展。
河西走廊的凉州会盟,是一个和平的开端。蒙古西凉王阔端,曾率兵攻打雪域高原,(现在的西藏)但沒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时候,有人向阔端提出建议,向藏传佛教领袖进行谈判,希望自愿归顺,和平相处。阔端认为建议在理,并向萨迦佛教会发出邀请,该教会很快派领袖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谈。
会谈结果双方同意接受各自需求。谈判之所以顺利,是因为藏传佛教与蒙古人都有各种地域渊源和人土风情的契合点。由此,雪域高原自愿接受了蒙古帝国的统治。这时,蒙古人乘势灭掉中原金朝,为忽必烈的后续当权打好了基础。
阔端和萨迦班智达,在河西走廊的凉州会盟,成为一个转世重逢,各取所需,相互支持。尤其是蒙古人能够从容地调动各个方向的资源。犹为重要的是凉州会盟,是一个标志性的大事件,雪域高原正式纳入到中国王朝统治之中,地域面积也正式划入了中国的版图。同时,蒙古人以此为荣之际,借道南下,对南宋形成了战略大包围,为后来一统天下做好准备。由此可见,凉州会盟后,河西走廊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对中原、西域、草原、高原各个亚区域起到了连接、调和、协作、粘合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定义了古代王朝的历史走向,奠定了今天中国广阔疆域的形成和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发展走向的定海神针。
二
河西走廊汉、唐、宋等历史时期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全国的变化。它沒有因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沒有因特殊地理位置而改变它深度交流的渠道,因为西域多年形成融汇交流的欲望,始终保持着畅通无阻的趋势。对内来讲,它直接靠近黄河以西和阿拉善高原之间,又西连大沙漠,东西长约一千多公里,南北宽十到百公里不等。同时连接新疆以及中亚交通孔道,是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带。正是它这种所处的特殊地位,世人坚定地称之为东亚陆上的马六甲海峡。
河西走廊处在绿洲和沙漠之间,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遥远的海洋气候只能飘移到乌鞘岭处。它即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季风的分水岭,又是中国大陆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也是东亚季风到达以西的终点站。从自然条件上讲,沒有优越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幸亏有1000多公里祁连山的座落,年径水流量约达160亿立方米,拥有近千条大小河流,滋润哺育了整个河西走廊,弥补了天然缺水的短版。
祁連山的大部分积雪融雪都处在河西走廊境内,形成了武威的石羊河、张掖的黑河、酒泉的疏勒河。这三大河流养育着河西走廊约400多万人民,当地人民各称之为母亲河,生命河,幸福河。随着时间的变迁,不幸的是河西走廊沙漠化程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原有的沙漠面积。究其主要原因是气候逐渐变暖,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沙化扩张、吞噬、蚕食了不少土地面积。以民勤县为例,现沙化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94.5%,目前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沙化问题。如果再不强化管理,加大治沙力度,继续蔓延下去,民勤县有可能变成第二个“罗布泊”。
河西走廊从汉、魏、晋、隋、唐、元、明、清等王朝执政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不论政权怎样更迭,各朝庭的皇帝和大臣都出于政治和军事的考虑,始终把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牢牢看死走廊这块疆土,成为了维护政权稳定的重要屏障。明代名臣杨一清曾言:“兵粮有备,则河西安。河西安,则关陕安,而中原安矣”。
在北宋時期,辽、金、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中,西夏据有汉化程度较高的河西走廊,文明程度迅速提升,成为辽、宋之间的强国。可见,河西走廊在历史源渊的长河中,政治、经济、文化的辐射和传承,直接影响着朝庭政权的巩固和稳定。清朝的顾祖禹认为:“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同样,历史上强盛的汉、唐、宋、清等朝代,为了加强经济贸易的流通,千方百计的打通西域及新疆商道,河西走廊是重点经营的根据地。其次,部分西域地方势力的驻军规模,直接受制于河西走廊的物資与货币的供应,同样也把重点放在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管理上,确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军事斗争的实施。
在历史上汉化程度较高、农耕相对发达、汉人定居比较多的就是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重点控制执掌的示范区。后来促成了甘肃省成为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的唯一省份。那么,位于河西走廊的阳光、玉门关、敦煌,是中原人文明溯源的精神故乡。特别是“华夏文明圈”的敦煌,著名学者季羡林则称之为中国。它与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体系并列,对文明程度的价值极高。
自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逐步开始迁徙汉族居民,进行农牧业开发。这时,中原王朝也在河西走廊开护屯田,兴修水利,豢养军马,发展农牧业经济,纳入到中原王朝重点建设和重点区域发展的行列,使各类丝绸、瓷器、铁器、造纸、印刷、火药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西亚、西欧,成为真正西来东往的商运大通道和总枢纽。正如唐代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说明当年河西走廊商贸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倡盛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到十六国的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发生,中原世家大族逃往河西走廊避难,涌进了不少优秀人才。尤其是十六国的五凉时期,涌来的儒家代表人物有郭瑀、宋纤、宋繇、有祁嘉、段承根、宗钦等,他们著书立学,建立公移学馆和讲学传播知识,盛行一时。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郭瑀,他在张掖临松山讲学,受到许多人的敬佩。与此同时,来自中亚和印度的种子、佛教文化,也乘机传播到了河西走廊,落地生根。
河西的洞窟文化有金塔寺、天梯山石窟保存着原始的石窟图像。莫高窟、文殊山、马蹄寺、炳灵寺石窟均是北凉时期建造的。后续,北魏灭掉北凉后,大量的北凉僧人和能工巧匠被掠走,北魏皇室在武周山营建了皇家石窟寺院,寺院的样式和传播的思想,均来源于北凉本土,这种现象被称为“凉州模式”。在“凉州模式”的影响下,后来的北魏、西魏、北周建造的云冈石窟、陇东石窟、龙门石窟的样式,都是“凉州模式”的翻版。
北宋之后,受到西夏崛起的影响,海洋丝绸之路的兴起,陆上丝绸之路被逐步割断。从此,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不断向东南区域移进。西北地区城市日趋衰落,河西走廊的城市也是随风逐浪,逐步走向衰败。曾经繁荣盛行的河西走廊丝路驿站的中心区域凉州,在发展过程中也逐年下滑,这种不利的局面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至今仍未改变。同时也导致了河西走廊生态环境逐步变差和经济发展落后的不利局面。
河西走廊不论从古代到近代,都经历和记载了许多腥风血雨的事件。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奉中央军委命令,由陈昌浩、徐向前率红军第9军、30军、5军,共计21800人组成的西路军向西进发,目的是开通走廊与新疆道路,接应苏联外援。红军进入河西走廊后,却遭到了反动军阀“马家军”的围剿,西路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孤军奋战四个月,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兵败走廊。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因匪首马步芳不择手段残忍杀害红军的恶行中,使用了各种卑鄙无耻的下三滥手段,震惊了全国上下。1949年8月20日,彭德怀率十万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兰州时,将马家军全部歼灭。为西路军遇难者报了仇,解了恨。
随着国家40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影响和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给大型的金川镍矿、嘉峪关铁矿、玉门油矿、瓜州风电等大型经济支柱企业带来了希望,创新发展,开拓进取,逐步朝着健康、有序、向好的方向发展。渴望弯道超车,实现再造辉煌的目标。
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张掖的丹霞地貌及武威马踏飞燕的故乡等旅游景点景区,挖掘潜力,多次扩修,强化管理,提升了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经济价值,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近20多年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石油管道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项目逐步启动实施,有利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河西走廊这条大动脉的作用,再一次释放出昔日辉煌的光茫,为走廊的发展典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河西走廊沧桑的历史变迁,留下了无数辉煌的传奇故事。它已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文明文化的珍藏者,成为国家安全不可替代战略地位的定位器。河西走廊是一部唱不衰的经典老歌,讲不完的童话世界;它的未来,依然有美丽的传说。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走进西藏
见闻絮语
来到世界上最长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好像撬开了一个人迹罕至的新世界。它与高天、雪山、峡景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壮美、神秘、苍郁、惊绝的感觉。尤其是源自喜马拉雅山的雪山融水,在峡江中浪涛汹涌,水声震天,瀑布凌空,浪花飞溅,江水碧透,鱼群畅游,松柏通天、薄雾浮游。如画如幻的美景,如诗如梦的峡江,洁净得让人疑为仙境,陶醉得让人留连忘返。这时若居高俯瞰,山环水绕间点缀着几个星点村落,平坦整齐地秀染着新绿的田畴。远朓近瞧,大峡谷的雄奇秀美,感到是天造的鬼斧神工,地配的绝世奇景,是描绘出的一幅与世无争和峪谷桃园千里画廊的优美图景。
夏秋是西藏的风光美到极致,醉到窒息。精磨雕琢的山峰、湖河、草原、地貌、冰川、公园、湿地、森林等,坐卧在那群山峻岭温暖的怀抱里,释放着大自然特有的艺术功能和形状各异的雍容华贵。特别看到遍地格桑花绚丽的盛开,高原纳木错湖的清澈荡漾,草原上密密匝匝的牛羊马群,可可西里游走的遍地羚羊,罗布林卡的汉藏建筑,扎什伦布寺的金碧辉煌,桃花沟鲜花盛开的美丽盛况等,真讓人迷恋萦绕,目酣神醉,无言深表。
雄伟雪山
西藏的雪山是自然纯洁的灵魂,天造地设的艺术精品。座座雪山连绵起伏,峰峦叠嶂,拔地而立,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深谷幽兰,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水墨画卷。
珠穆朗玛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藏语中的“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母亲”的意思,归纳起来为“大地之母”。山峰上终年被冰雪覆盖,山形陡峭高峻,山体呈巨型的金字塔状。珠峰正前方是“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与远方相邻的群峰遥相呼应,耸立相望。如果能樊登至8848米的顶峰时,就能领略和放大整个群峰的仙境盛况。要实现这个梦境,也只有那些专业登山队员用生命的极限,才能换取那奢华之极的眼福。
念青唐古拉山是藏地雪山中的三大神山之一,最高海拔7111米。与珠峰隔山遥望,终年白雪皑皑。该山东侧有洁净透明冰川,部分冰川的前沿,自然地塑造出许多奇型的冰塔林,给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一种“冰清玉洁”的美好感觉。正巧来到悬崖峭壁的排云亭,同时可以真切地看到“天狗望月”“乌龟爬山”等威武雄壮石雕的傲慢姿态。
嘎隆拉山海拔4200米,山顶上常年冰雪覆盖,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远看银装素裹,近瞧晶莹剔透,展现出一种澄澈干净,皑皑帷幔,险峻嶙峋,千姿百态和令人生畏的奇绝。嗄隆拉山后续隧道贯通,游客增多,更有那种亲和魅力的动静性感。山口的南面云雾缭绕,山路蜿蜒,地势多变;北面晴空万里。山顶上的冰湖、天池、草甸、野花洇染点缀的山景,处处妩媚妖娆,烂漫无瑕,当地称为“高原孤岛风光”。
格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江源以西的沱沱河发源地。位于唐古拉山的中段,海拔6621米,也是我国最具有特色的冰川雪山。周围分布着130多条冰川。分别有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蔴菇、冰湖、冰斗、冰沟等构成以冰为主的冰奇世界。尤其是丹东的冰山群中,一座挨一座的冰塔林高达六七十米,高耸入云,身披银盔白甲,手持冰刀雪剑,头顶蓝天白云,地踩无瑕玉琢,格外耀眼夺目,令人羡慕感叹,被世人称为雪峰深处的“江源瑰宝”。
希夏邦马山是喜马拉山脉中著名高峰之一。峰高8012米,是一座完全座落在中国境内的高峰。此山的藏语是“希夏邦马”即为“气候严寒、天气恶劣多变”之意,藏族人民也称“吉祥的神山”。该山除了有星罗棋布的高山海子外,主要凸现的是山北坡周边卧槽的山谷冰川,冰塔林立,银光内烁,巍巍荡荡,气势恢宏。那些与北坡相邻的野博康加勒冰川、达曲冰川、格牙冰川、富曲冰川,布满了灌木林带。但也有纵横交错的冰雪裂缝,时而发生冰雪崩蹋;加之顶峰山脊上的雪层极不稳定,异常凶险,常给登山者带来了困难和威胁,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卓木拉日雪山海拔7326米,因为她有傲人的身姿,又称“神女峰”。周边地势较为平坦,她显得格外突兀陡峭,虽名不见经传,但与神山圣湖浑然一体,号称最美的雪山之一。雪峰西北是海拔3000多米的多情湖,清澈如镜。在雪山、蓝天和白云的折射映衬下,湖水呈现出淡蓝、深蓝、浅绿、翠绿、墨绿五种碧清水色,遥相顾盼,栩栩如生。尤其到日出日落时,湖水波光粼粼,熠熠生辉,晶莹雍容,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湖光山色的图画。
南迦巴瓦峰是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它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仲木教”的圣地,有称“西藏众山之父”的圣山。据说该雪山全年仅有65天的窥得其真容,其它时间均在羞涩的日子中隐度。当地相传天上的众神时常降临此山聚会和煨桑,是被逶迤的苍翠原始森林和清碧湛蓝的江水营造的环境所吸引。同时,该山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西藏最美的山。特别是日出日落映辉的的五彩斑斓的彩霞,成为名不虚传的伟大杰作:日出云雾镀金,光辉万丈,喷薄涌动,恩泽千莽;日落雪山金亮,山野幽暗,奇秀叠加,天浑如玉,真是美哉乐哉!
冈仁波齐雪山是冈底斯山脉主峰,高度6721米。海抜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全部被冰雪覆盖,既有气势雄峻之巅,又有幽静肃穆之处。山峰上分布着28条现代冰川,是该山的主题和特点,它被众多奇峰环抱;周围屹立竖置的奇石峡谷、灌木古柏、洁泉清流紧紧相围,错落有致,苍穹悠静。冈仁波济山也是西雍仲笨教、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的世界佛教中心,是公认的东方神山。它终年积雪的特殊山形和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威凛万峰之上的绮丽秀颖的自然风光,具有视觉心灵的震撼力。
美丽草原
当西藏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沉睡的草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绿浪银波,无垠而宽阔,深情而秀丽,沃野而芳香,成为西藏的一大特色。
字嘎草原是昌都的主要牧区之一,总面积205万亩。夏秋两季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葳蕤的奇花异草挺拔而舒展,簇拥而繁茂,鲜艳而葱茏,迷人而烂漫。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每年藏历七月十五,闻名的藏东赛马节在这里举办,那些牧民们穿着艳丽的衣服,骑着各异的骏马,带上纯香的青稞酒和奶茶,从四面八方涌向赛场,兴高采烈地欢度他们的盛大节日,给草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美玉草原是唯一的纯畜牧场,草原面积108万亩,地域辽阔平坦,氤氲雨多,气候适宜,草地资源丰富,是一个天然的好牧场。这里所放牧的牛、羊、马,毛色光亮,膘肥体壮,驰骋草原,戏嬉奔放。展现出一碧无垠现霸凌,放荡不羁呈野性;草色青青牧歌扬,草野茫茫蝶蜂吟的情怀。也许是岁月蹉跎了牧民的生活习性,他们依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一山一石,成为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邦杰塘草原是林芝的第一纯放牧草原,海拔4700米。周围雪山连绵起伏,水丰草美,青翠欲滴,犹如覆盖的绿地毯。在蔚蓝天空的映射下,雪白的羊群,急驰的毛牛,枣红的骏马,随着牧民甩起的鞭声,很快逐队成群,舐犊情深,快乐奔向各自驻地。这时夜幕笼罩的草原,也放松了白天被牛马羊蹂躏的躯体,紧紧地依偎在群山峻岭的怀抱里,显得格外宁静、清秀、雅洁,乘夜色的掩护享受固态暖昧的温暖,用愉悦的心情迎接明天的到来。
鲁朗花海草原牧场,位于鲁朗林海内,是国家规划设定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生态明珠。景区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四周重峦叠嶂,云蒸霞蔚,分外妖娆;鲁朗花海境内,异花色彩斑斓,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婀娜多姿;鲁朗林海波澜起伏,漫林碧透,轻雾萦绕,藯为壮观。在景区内同时还可以欣赏到雄奇的南迦瓦峰、加拉白垒峰和汹涌澎湃的雅鲁藏布江,让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叹声嘘嘘,自鸣得意,深情地陶醉在这馥郁金香、雍容典雅的秀景里。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