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的小康生活

2021-06-11李惠

西部散文选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康生活山茶奶奶

李惠

父亲有句口头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他的八宝箱里,安静地存放着几本发黄的记事本,林林总总记下了我家几十年来的大事小事,大到盖房造屋,小到柴米油盐。这一件件琐事,一串串数字,记录着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小康之路。

艰难的小学时光。那时没有义务教育,农村很多孩子上不起学。爷爷去世早,父亲和奶奶相依为命,吃饭和穿衣都成问题,不要说读书了。村里有个叫具四爷的长者读过私塾,他经常教父亲认一些汉字,父亲记性好,教一遍就能记住了。一天,具四爷来找奶奶,说这个孩子不读书太可惜。奶奶叹气道,哪有钱让孩子去读书呢,再说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就是去也跟不上。具四爷说他有个亲戚在学校教书,他先去說说看,能不能先去旁听,成绩跟得上就给钱,跟不上就算了。

学校建在一座古庙里,桌椅都是用土块垒成。当时全校就一个老师,一人教四个年级,一、二年级面朝东山墙的黑板,三、四年级面朝西山墙的黑板,上这个年级的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可以自由活动。因为入学迟,父亲舍不得浪费一丁点儿时间,上四个年级的课他都在教室里认真听讲,不懂就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家离学校三公里,走的是一条荆棘的小路,晴天还好,雨天到处泥泞不堪,走不好就会摔跤,弄得一身泥水。当时家里没有胶鞋,夏秋季节雨天都是赤脚往返,冬春季的雨天就备两双鞋,一双旧布鞋作泥鞋,一双干鞋到教室换上,放学再换过来。有时湿鞋上了冻,脚塞进这冰窟窿里半天缓不过劲来。那时的学习条件真是异常艰苦,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父亲倍加珍惜。

第一笔“巨款”。1965年,父亲18岁。当时农村靠挣工分过日子,男人一天10工分,女人一天8工分。由于家里没有主劳力,年终分红总是透支,孤儿寡母的生活捉襟见肘,甚至连盐都买不起,经常去邻居郭玉家借盐。

郭玉四十来岁,精明强干,人亦厚道,父亲非常敬重他。有天晚上,父亲去郭玉家串门,见他正在整理山茶:用刀砍去带刺的老杆,把较嫩的枝叶捆成一把把长短一致,大小相仿的小捆。父亲前去帮忙,见识了郭玉的手艺,心向往之。郭玉见父亲能吃苦,便答应他学艺的请求。他们花了两个下午时间砍来山茶,晚上整理,共整理成300多把,晒干后就能销售。一个有月光的夜晚,两人挑着山茶出发了,走夜路加上挑重担,人又累又困,一路无话。直到次日太阳高照,他们才抵达合肥的七里塘。当时七里塘还是农业生产队,传统的自然村落。郭玉领着父亲转了两个村庄,边做山茶广告,边挨户叫卖,见父亲熟悉了路数,郭玉提议分头行动,郭玉向北,父亲向南。一开头,父亲不好意思出声,一连跑了好几个村庄,没卖出几把。渐渐胆子大起来了,敢大声吆喝了:“卖山茶哎,五分一把!”父亲不停地奔走叫卖,生意也渐渐好起来。先是五分一把,后来三分,再后来两分。五月的中午很是炎热,衣服汗湿了紧贴身上也顾不上歇息。终于在太阳快落山时,一担山茶卖完了,父亲清点了一下数目,八元八角五分,这是他挣的第一笔“巨款”,虽然疲乏万分,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一连数了好几遍。

突破“万元”大关。1978年改革开放,土地分产到户。我家当时六口人,分到10来亩田地。责任田到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前所未有的高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高,农民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1980年,父亲账本上的赤字变成盈余。特别是1989年,我家首次试种秦油2号杂交油菜获得成功,水稻又获丰收,当年庄稼收入9200元,加上两头肥猪,还有鸡鸭鹅雉,年收入突破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兜里有了钱,父亲决定改善居住条件,破烂不堪的茅草房实在容纳不下六口之家。1990年的一天,一辆满载红砖的拖拉机卷起一片尘土驶进村庄,发动机突突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村以往的宁静。一些大人端着饭碗前来瞧热闹,孩子们围着拖拉机攀上爬下,这里瞅瞅那里看看,钻上驾驶室去摸摸方向盘,按按车喇叭。盖房的日子我家成了村子里的中心,一大帮乡亲们主动来参加劳动,当时没有专业的建筑队,只有一个大师傅带着这些临时工,干活也没有工钱,一饱饭一天。抬石头、砌石基、拎水泥、搬砖头,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四间宽敞明亮的瓦房就落成了。奶奶喜上眉梢:“这房子好,高挑敞亮,住着舒服。”

第一台家用电器。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徒步五六里去看一场戏、赶一场电影成为常态。奶奶对“小倒戏”———庐剧情有独钟,因岁数大了,不能到处赶场,见看戏回来的妯娌们手舞足蹈描述精彩的剧情,满脸都是羡慕。父亲看不过去,一狠心,花了560元买了一台燕舞牌收录机。这下我家里可热闹了,每天吃过午饭,村里的大爷大妈们都一准赶来了,《秦雪梅观画》《四郎探母》《孟姜女》《孔雀东南飞》等曲目轮番播放,咿咿呀呀,唱个不停。机器运行时间长,加上磁带质量不好,经常绞带。这时奶奶就会喊我帮忙,我小心把绞带拽出来,然后用一根竹筷插入磁带孔,慢慢把露出来的带子卷回去。

安装固定电话。1993年夏,我们即将外出读书,怕奶奶念叨,父亲花了2000多元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让我们经常打电话回家跟奶奶报平安。电话装好那天,像过年一样,家里聚集了很多人。爸爸写了一个号码让奶奶拨通试试,奶奶耳朵聋,也不会操作,就叫我来打。我非常紧张,手指发抖,对着纸上的号码按了半天才拨通,话筒里传来陌生的声音:“喂,你是谁?”我也跟着问:“你是谁呀?”对方似乎很不耐烦:“你到底是谁?”“你不说,我也不说。”只听对方啪的挂了电话,话筒这头“嘟嘟”发出忙音,一屋子的人哄堂大笑,有的甚至笑出了泪花,我尴尬极了。原来这个号码是防虎中学我表姐家的电话号码,她接听后还以为是骚扰电话呢。

弹指间,换了人间。父亲的笔记本像一部无声电影,一篇篇,一幕幕在我的眼前闪过。简单的文字承载着满满的回忆,是我家从当初家徒四壁一步步走向小康生活的见证,更映射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沧海桑田。

其实,父亲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不,最近他的笔记本又有了抗疫、抗洪等新内容。他为中国的担当和实力感到骄傲,他说:“要是在旧社会,遇到这么严重的灾难,老百姓只有烧香拜佛、逃亡或自生自灭了。现在国家富强,老百姓有了靠山,人人过得幸福,活得舒心,这才是真正的小康生活。”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小康生活山茶奶奶
倪怀本
给奶奶按摩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艺术点亮精彩生活
奶奶喊你吃饭啦
做大农机机电产业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萧红墓畔口占
山茶
有一只小狗喜欢“汪汪”叫
奶奶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