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人士将来就是去做推拿”?NO NO NO
2021-06-11纪佳文
纪佳文
“视障人士将来就是去做推拿”,从记事起,马寅青便不止一次地从老师和长辈口中听到这样的话,好像人生只有这一条走得通的路。作为中国1800万视障人士中的一员,马寅青不喜欢推拿,也不想成为一名盲人推拿师,26岁的她,成为一个打破视障者的职业“魔咒”的人。
录屏软件将电子书的内容以3倍速的机器人声念出来,主播听到耳机里的机器人声后,要一边对着话筒以正常速度复述出上一句,一边在心里同步记住下一句,做到“一心二用”。——将文字变成声音,是马寅青团队的工作日常。这是一家特殊的有声书制作公司,团队共有20多名成员,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员工和马寅青一样,是视障人士。
1994年,一个只有两斤多重的女婴出生,早产的马寅青被放在暖箱里,吸氧过量导致她视网膜病变,自小便失去了光明。上幼儿园时,马寅青留在爷爷奶奶家和亲戚朋友家“漂泊”。本就内向的她更不爱与人交流,小学时期的马寅青是班里的“小透明”。到了初中,在一次课本剧大赛上,马寅青的表演得到了一位老师的赞赏,稀里糊涂地,马寅青被“抓”进了校话剧社。她开始享受在舞台上被关注的感觉,“大家的焦点都在我身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我、听到我,这种感觉多棒啊!”
发现自己的兴趣后,马寅青开始在网络上上传一些自己的配音作品。2014年,马寅青步入大学校园,学习推拿按摩的她并没有放弃配音的爱好,她开始尝试录制有声书,慢慢地接触到了一些有声制作的渠道,这让她看到了视障人士的另一种职业可能性。
临近毕业,马寅青接到一家有声书制作公司的面试邀约,前两轮面试过程都很顺利,但最终没有等到录取通知,对方解释,这个职位需要到公司坐班,领导觉得视障人士不方便,和同事交流也会有困难。“他都没有见过我,怎么就觉得视障会给我的工作造成不便?”马寅青愤怒又委屈。
马寅青盘算,既然自己熟悉有声书的制作流程,能不能开工作室自己干?2018年6月,“寅青之音”工作室成立了,可现实远没有马寅青想象中那么简单。如何去找合作方?如何对接主播?问题一个一个蹦到了她眼前。十几天没有接到单子,马寅青对自己说,工作室刚成立,很正常。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月,焦虑感开始袭来,“接不到单怎么办”成了她每晚睡觉前的“拷问”。三个月,零业务,零收入。家中客厅常常出现她一个人搓着手踱来踱去的身影。又一次向一家公司发送试音小样后,马寅青收到了对方的合作邀约,马寅青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工作室走上正軌,马寅青又有了新的想法,“这条路我行得通,别的视障人士是不是也可以?”2019年2月,上海寅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了,团队成员扩大到了现在的20多人。2020年,公司总营收近百万。
“如果能让大家知道,残障人士其实对社会也是有价值的,那大家就会改变对残障群体的刻板印象。”马寅青不喜欢别人将她的创业与“视障”联系起来。在她看来,这种联系像是在渲染视障者的不易与悲凉。她希望的是,在实现自我价值这条路上,自己能被当作一个普通人。
(田宇轩摘自微信公众号“北青深一度”)
【人物速写·打破偏见】“视障女孩”马寅青用自己的努力和超越别人的付出,改写了自己的命运,更打破了人们的职业偏见。不屈于命运安排的人,会用更勤奋的拼搏,改变社会偏见。想来,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多方打磨成就更精彩的自我,人生定会有更多可能。
(特约教师 杨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