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多层砖混结构安全性鉴定及加固方案
2021-06-11和增表
周 鹏 广 浩 和增表 陆 梅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0 引言
砖混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结构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有些年代久远的砖混结构建筑在功能布局、环境条件等方面已难以满足使用要求,亟待修缮改造。由于之前结构类规范标准较低,而且建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局部改造导致结构安全性能下降,继续使用会存在结构安全隐患。改造前应对建筑进行安全性鉴定,并根据鉴定结论采取加固措施。加固措施应按照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解决结构安全问题,避免造成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1 工程概况
北京市某老旧建筑,建成于1963年,主要功能为科研办公室及实验室。该建筑为地上4层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 808.0 m2。承重墙均为370 mm厚实心砖,楼面、屋面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结构基础类型为条形基础。首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图2所示。该建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曾多次局部改造,设备安装、管线穿墙穿板均对结构安全有影响,存在结构安全隐患,建成以来未对该楼进行过加固。
2 检测内容及方法
2.1 结构体系检查
经图纸核查及现场检查可知,该建筑平面布置呈L型,平面拐角连接处设有变形缝,建筑总长度约为66.5 m,总宽度约为24.5 m,首层层高为4.9 m,2层~4层层高4.5 m,室外地面距房屋檐口高度约为21.0 m,属于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变形缝西侧区域房屋宽为14.1 m,房层总高度与最小投影宽度比值为1.35,变形缝东侧区域房屋宽为16.1 m,房层总高度与最小投影宽度比值为1.18。房屋设置有圈梁,建筑外墙四角处墙体采用120 mm厚钢筋混凝土进行了加固补强,楼面、屋面主要采用预制混凝土梁、板。
该建筑的纵横墙布置均匀,立面无高差,结构传力途径明确。
2.2 外观质量检查
根据现场条件对该建筑的结构外观状况进行检查,主要存在的外观质量问题整理如下:
1)个别墙体渗水发霉、抹灰起鼓脱落,部分墙体存在裂缝。
2)室内窗台、地面部分开裂、破损。
3)屋面防水破损。
2.3 材料强度检测
1)采用测砖回弹仪检测砌筑砖的强度,检测操作按GB/T 50315—2011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1]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所抽检1层砖的强度验算结果满足设计强度标号100号(现行规范相当于MU10)的要求,2层~4层砖的强度验算结果满足设计强度标号75号(现行规范相当于MU7.5)的要求。
2)采用砂浆回弹仪检测砂浆的强度,检测操作按GB/T 50315—2011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所抽检1层~4层的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均满足设计强度标号50号(现行规范相当于M5)的要求。
3)采用混凝土回弹仪抽查检测梁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操作按JGJ/T 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2]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所抽检梁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标号200号(现行规范相当于C18)的要求。
2.4 整体倾斜检测
采用全站仪对建筑的整体倾斜情况进行检测,检测操作按JGJ 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3]的相关规定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建筑整体倾斜值均满足规定要求。
2.5 结构承载力验算
1)综合考虑原设计参数及该建筑改造后的使用需求,房间楼面活荷载取5 kN/m2;楼梯间取3.5 kN/m2,卫生间、走廊取2.5 kN/m2,屋面取2.0 kN/m2。
2)楼面、屋面恒载标准值:根据建筑构造做法,按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规定计算取值。
3)风荷载:基本风压取0.45 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
4)地震作用:设防烈度8度(0.2g),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
5)抗震验算体系影响系数取0.90,局部影响系数取1.0。
根据原结构图纸和检测结果,采用结构计算软件PKPM 2010系列分析软件建立分析模型,对结构进行计算。验算结果整理如下:1层2%墙体的受压承载力不满足标准要求;各层墙体高厚比满足现行规范要求;1层~3层综合抗震承载能力指数小于0.90,4层综合抗震承载能力指数大于1.0;混凝土梁的承载力满足标准要求。
2.6 抗震构造措施核查
根据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5]和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6]的相关条款可知,按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8度、后续使用年限30年进行抗震构造措施核查,核查主要结论如下:
1)该建筑属于横墙很少的房屋(开间不大于4.2 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不到20%且开间大于4.8 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50%以上),房屋总高度不满足现行标准要求;
2)最大抗震横墙间距不满足现行标准要求;
3)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不满足现行标准要求;
4)连接构造中墙体平面内闭合,连接可靠;每层楼盖处内外墙均设置圈梁,且圈梁水平间距不大于12 m。
3 鉴定结论
3.1 安全性鉴定评级
该建筑物上部墙体未出现因基础不均匀沉降,且整体倾斜值均满足规定要求,地基基础的安全性评定为Au级。部分墙体预制板间连接存在裂缝,结构承载能力等级为Bu级,结构整体布置合理,连接方式正确,整体性等级为Au级,综合评定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等级为Bu级。
根据地基和基础、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等级,该建筑的结构安全性等级为Bsu级。即略低于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安全性要求,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的下限水平要求,尚不明显影响整体安全性能,建议对存在的外观质量缺陷部位和受压承载力不足的墙体进行处理。
3.2 抗震鉴定评级
各个楼层的综合抗震承载力评级结果详见表1。
表1 各楼层综合抗震承载力等级
房屋建筑所在场地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且不存在静载缺陷,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评定为Ae级。上部结构的抗震承载力等级为De1,房屋抗震宏观控制的抗震构造等级为De2级,综合评定上部承重结构的抗震能力等级为De级。
根据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的抗震能力评级结果,依据DB 11/637—2015房屋结构综合安全性鉴定标准,该建筑的抗震能力等级为Dse级。即严重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抗震能力要求,严重影响整体抗震性能,建议进行抗震加固。
4 结构加固方案
该建筑为某科研院所实验办公楼,近期无拆迁规划。为消除结构安全隐患,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该楼修缮改造后继续使用的要求,根据鉴定结论及建议,需要对房屋进行加固,主要是加固承重墙体和构造柱等主要受力构件,具体如下:
1)内部加固墙体,如图1所示。1层~3层墙体抗震承载力不满足可对墙体进行70 mm厚单面混凝土板墙加固,4层可采用40 mm单面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为保证加固层与原有砖墙面可靠粘结,需将原墙面抹灰层全部清除,用水冲洗刷素水泥浆。水泥砂浆分两次抹至设计厚度,分层压实粘牢。水泥砂浆终凝后采用浇水养护,防止面层干缩开裂。实施完成后使截面面积加大,提高构件承载力。
2)承重横墙间距大于11 m时在墙体增设构造柱,如图1,图2所示。使新增构造柱和余留的承重墙体共同受力,增强受压承载力。
3)部分有裂缝预制楼板和楼梯间的台板,采用粘碳纤维加固方式,如图3,图4所示。通过使用建筑结构胶的内聚力及粘结强度,使粘碳纤维和结构板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补强加固和提高承载力的目的。
加固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破坏原有结构,要安排好施工顺序,熟悉施工技术要点,认真做好施工计划,还应加强监控,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确保最终加固效果。
5 结语
通过调查该建筑原有设计图纸、现场检测及建模分析得出鉴定结论:结构安全性等级为Bsu级,抗震能力等级为Dse级。根据鉴定结论,应对存在的外观质量缺陷部位和受压承载力不足的墙体进行处理,并进行抗震加固。根据该楼实际状况及周边环境,综合考虑降低实施难度以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可采取内部加固墙体,增设构造柱,楼板、楼梯台板采用粘碳纤维等方式进行加固,加固后可在不增加现有承重墙体荷载的前提下,满足安全性要求,以便后续根据该建筑的使用需求进行修缮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