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二女火线架人桥

2021-06-10亦兵

铁军 2021年6期
关键词:门板沂蒙姐妹

亦兵

多年从事党史军史编研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历史档案,也常常会被其中充满正能量的内容所感动。在我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令我感慨万千,难以忘怀。

故事发生在1947年5月,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打响前夕。12日那个晚上,山东沂南县马牧池村妇救会长李桂芳接到一道紧急命令:5个小时内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搭建一座桥,以便华东野战军某团过河作战。命令来得突然,时间只有5个小时,李桂芳焦急起来,村里的青壮年都支前参战去了,留下的“半边天”从未架过桥,即使会架桥,仓促之间也没有那些材料。但如果没有这座桥,贻误了战机,那是天大的事啊。李桂芳自语:“困难再大也得把桥架起来,决不能误了部队的军事行动!”22岁的李桂芳摸黑出门了,她找到姐妹们,传达了紧急任务。姐妹们你一言我一语,大伙献计献策,在很短的时间里,她们想出了一个“绝招”:摘下各自家中的门板当桥板,用自己的身体当桥墩,搭人桥!

办法想出来了,她们分头通知。“命令”一出,32名姑娘大嫂齐聚在一起,4人一组,分成8组,她们抬着自家的门板直奔汶河。

5月的河水还很凉,这些姑娘大嫂有的正值生理期,有的身怀有孕。紧急情况,她们全然不顾,一个个跳进一米多深的河中,用她们瘦弱的身体筑成了32个坚固的桥墩,用她们娇柔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门板,宽阔的河面上立时出现了一座特殊的桥。当过河的指战员们到达河边时,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大家谁也不忍心过这座桥。李桂芳对着河岸上的军人大喊:“你们为俺老百姓流血牺牲,俺们受这一点累算个啥,为了胜利,快上桥!”就这样,这座32名普通妇女组成的人桥,使一个团的队伍浩浩荡荡地通过了。

孟良崮战役最终胜利了,而32名搭建人桥的普通妇女,有的因长时间浸泡在冰凉的河水中落下残疾,19岁的刘姑娘一病不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个故事散见于史料中,偶尔见诸报端,似乎没有明确的题目,我在心中给其取了这样一个题目:《三十二女火线架人桥》。

故事感人至深,但绝对不是個例,就拿“架人桥”故事的发生地沂蒙山区来说,革命战争年代类似舍命拥军支前的事迹数不胜数,这块红色热土先后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英勇牺牲,涌现出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等一大批支前模范。

放眼全国,更有太多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当代佘太君”邓玉芬,为了抗日胜利失去丈夫和7个儿子;英雄母亲白文冠,舍生取义留下千古绝唱;送子参军模范李改花,“当代岳母”英名传遍四方;“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数不清有多少伤员喊她“戎妈妈”…… 淮海战役中,543万支前民工推着独轮车,以“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的博大胸怀,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正是由于人民群众踊跃支前,60万装备落后的人民解放军战胜了80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被斯大林称赞为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体桥、沂蒙六姐妹,淮海战场上的独轮车,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年人民群众之所以毫无保留地爱党拥军,根本原因在于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求解放,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数十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和平建设的年代里,仍然需要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否则一旦失去人民的支持,党的事业将一事无成。

(责任编辑 孙月红)

猜你喜欢

门板沂蒙姐妹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半块老门板
戏台
五姐妹(小说)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厉害了,我的魔都姐妹
一块门板折射清代外交困境
清淡点缀的姐妹美甲
扛着门板上警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