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疫情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
2021-06-10吴璇
吴璇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育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也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适应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新特点,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路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之成为做强“互联网+思政”的教学利器,从而实现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常态化,加强思政网络控流、思辨交流和正向引流;优化网络生态化建设,激发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创造力、说服力、彰显力。
【关键词】高校;思政;线上教学
疫情期间,高校将很多课程共享云端,资源开放共享,教师全体参与线上教学。学生在线上课堂中的参与度、互动性超过了传统课堂。除少数采风课和部分实验课等无法采用网络教学方式的课程外,学校做到了“应开尽开”。整体来看,高校在线教学运行平稳有序,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持续创新,“互联网+教育”深入推进。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呈现的新形势以及发展机制的构建,以全程服务、全员参与、全校发力、全面黏合为路径,进一步开展“互联网+思政”教学的有效探索。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呈现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为新时期高校打造“大思政”格局、提升育人成效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一)思政教育网络生态养分不断增加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通过对教师的线上部署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政课有着特殊的“主题教育”意义,引导各授课教师进一步深刻意识到,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和独特的战斗经历本身就是一场生动鲜活的思政课。同时,给各专业课程增加思政养分,坚持疫情防控和在线教学“两手抓、两手硬”,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融通并进。
(二)思政教育网络信息裂变日益体现
疫情期间学生参与在线教学黏度增高,有效沟通和互动增多。因此,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应建立实现先进思想接受者到先进思想产生者再到先进思想传播者的路径。要用好、用活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可以将疫情期间出现的很多感人肺腑的抗疫英雄事迹引入在线课堂。在开设网络思政教育时,不仅本校学生可以听课,外校学生也可以聽。随着学生范围的扩大,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会更多,伴随着更多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将被大大激发。教师根据各自学科、专业及课程特色,借助中国大学MOOC、超星、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QQ、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工具进行的线上授课,呈现出线上教育的诸多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广阔前景。
(三)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某综合性艺术院校在开展网络思政课教学时,每个学生都收到一份特殊作业:作为思政教育实践的“主编人”,分别从党和国家、普通民众、文艺战线层面,梳理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和以“艺”战“疫”的鲜活案例,领悟“文艺铸魂”。以此为基础,思政课在线教学期间,引导学生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专业特长,用“微剪辑”“微拍摄”“微编剧”等形式,将举国抗疫阻击战有机转化为厚重的思政实践教材。这既是对疫情期间网络思政教育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检阅,也是学生通过网络思政学习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集中体现。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机制的构建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通过对网络平台的成功运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在战“疫”过程中,通过网络思政教育,高校学生增强了国家认同感与归属感。疫情让高校教育管理者看到了线上线下教育联动的新局面,后疫情时代高校可以借鉴线上教学的经验来构建常态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发展机制,为今后的教学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统揽全局,用正能量话语弘扬主流文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更是充分体现了我国网络文化的繁荣。一是当代大学生大多网龄长,基本从小学开始就有上网经历和体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量级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准,大学生网络使用经验倍增。二是大学生网络依赖性强,疫情时期使用网络的时长急剧增长。不仅交友、社交、聊天依赖网络,学习交流、成绩打卡、采购生活必需品都离不开网络。三是网络思政已经逐渐为学生所接受,特别是疫情期间,很多高校抓住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契机加快推进思政教学模式的变革,为正能量的故事“发声”,弘扬时代新风和社会正气,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使高校思政网络文化生态不断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使实现人才培养方面的弯道变道超车成为可能。
(二)扬优去劣,思政课堂要适时化解泛娱乐化
思政教育既要寓教于乐,也要保持严肃性。目前“泛娱乐化”以其强大态势逐渐开始影响思政教学。由于大学生还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成长期,容易判断失误、思想失控、信息失灵,从而影响到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吸收成效。
要化解思政教学泛娱乐化,就要努力构建教学的知识观,扎实践行教学的教育性。疫情防控期间,某综合性艺术院校化危机为机遇,积极有效利用在线教学契机,对标新文科和一流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全面启动在线开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与艺术特色资源库建设。并结合学校520毕业展演嘉年华实施了云端展演计划,全方位拓宽了“双万”与“新文科”建设之路。同时,化解思政教学泛娱乐化,还要适时进行互动转化。既要避免校园官方化的理论说教、行政指令、政策严格话语,又要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社交性、互动性和冲击力大、关注度高等特点,注重战“疫”之后的心理建设,使大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娱乐享受为规约接受。可以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加强学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和融媒体建设,倡导客观真实,反对虚假歪曲;倡导先进文化,反对不良网风。
(三)整合渠道,为思政课堂注入红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特别对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量级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准。运用融媒体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是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利用线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为思政课堂注入红色文化,切实增强师生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培养具有坚实思想基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继续延用特殊时期线上参观、线上游览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将地域内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中,丰富思政教学的主题和素材,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增强理论说服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线上线下讨论小组,浏览学习网站,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将爱国爱党、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等红色基因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成为一种固有的行为模式。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路径
(一)继续讲好战“疫”故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后疫情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然要把坚持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如,疫情期间,结合在线教学经验,开展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系列活动。将疫情防控与教学实践及创作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方式,创作美术、设计、传媒和表演类作品,切实发挥文艺作品暖人心、聚力量、扬正气的作用,展现师生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为疫情防控和在线教学营造以“艺”抗“疫”的浓厚氛围。组织更多的学生结合所学,明理爱国,讲德报国。引导学生主动在网络上学史、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动学习了解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而不断努力奋斗。
(二)从宏观和微观上拓展网络生态空间,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高校要适应网络发展的新特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拓展网络思政教育渠道,降低思政课程资源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水平、减少审查风险,最大化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宏观上,不断拓展与教育上层、各级党政部门、校外各界宣传平台、各类媒体等网络生态空间的对接渠道;微观上,加强校内各领域、各院系、各部门、各环节、各群体的网络生态空间与渠道的衔接,不断创新工作管理模式、思维和发展方式,学习先进的新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2020年5月20日,某综合性艺术院校线上520毕业展演嘉年华面向社会公开推出,分为“云上展演”“星秀云介”“云端市集”“智慧云享”“营商云梯”“以艺抗疫”六大板块,合计1400余件作品,涵盖了全部二级学院和本科专业,全面总结展示了疫情期间的毕业创作及主题创作成果,是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和创作的全面检阅、梳理反思和集中汇报。
(三)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方式创新,把法治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教育观念进校园、进课堂,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一是加大对师生开展民法典普法教育的力度。校党委和各级各类党员师生要做学法、守法的表率,把民法典列入网络思政教育重点,进行有效的课程设置、专家辅导、讨论讲座、案例分析,帮助老师和学生正确理解其内容和意义。二是依法加强校园数据安全管理。要以防范和教育为主,规范学校网络生态综合治理工作,提高网络生态综合治理能力,以良好的网络生态服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在依法规范管理网络思政中实现全心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效育人,将网络思政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佳效能体现出来。
四、结语
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已逐渐显现,高校思政课堂需适应新时代互联网发展新特点,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路径改革,增加课堂教学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后疫情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以全程服务、全员参与、全校发力、全面黏合为路径,构建常态化的线上教育机制,形成线上线下教育联动的新局面,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创造力,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20-3-18.
[2]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EB/OL].新华网,2020-3-16.
[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9-5-31.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8-5-2.
[5]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20-5-29.
[6]张春雨,许钟元.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2):106-108.
[7]邹慧,黄河.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35-37.
[8]蔡洲.“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基于“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参花(下),2021(02):71-7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和当代艺术伦理问题研究”(2019SJA039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