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唱法演唱中外作品的若干技巧核心思路分析

2021-06-10李永春

参花(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演唱技巧美声唱法

摘要:美声唱法是声乐演绎中常见的表演形式,為保证演唱效果可以打动听众,演唱者需要有熟练的演唱技巧,掌握美声唱法的呼吸和共鸣技巧,重视演唱阶段的咬字吐字等问题。本文将介绍美声唱法和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演唱时的一些技巧。

关键词:美声唱法 审美文化 演唱技巧

一、美声唱法和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美声唱法的产生及发展

美声,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优美的声音,如果向更深层次探讨其意义,也可以指代美丽的歌曲。美声唱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此前历经几个世纪成长和发展的复调音乐,逐渐被主调音乐所替代,也让和声法有了更多发展空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人集团,依照古希腊悲剧格调与演唱风格,希望能够从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唱法,进而传递唱词情绪变化的朗诵调,这也是美声唱法的雏形,是当时极具专业性的演唱方式。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在歌唱演绎中,发声应当自然不紧张,音量应洪亮,音色应当美妙、圆润和清澈,同时不失连贯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当保证演唱者、听众与歌曲曲目之间,达到高度和谐的共鸣。在美声唱法的加持下,演唱的曲目在旋律上会更加温润和华丽,为音色添上浓墨重彩,音高更具准确性,歌声也会具有较大穿透力。[1]

美声演唱者的标准,依据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所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演唱者自身应当具备较好的嗓音条件,必须达到优美和自然,而且在整个演唱环节中,一定要保证自身发声的自然和稳定,不能出现断音和走音的现象,演唱时也不能过于紧张;其次,演唱者应当在正式出演之前,接受严格训练,从而在面对难度更高的曲目时,能够较为轻松驾驭,带给听众较好的听觉享受;最后,美声演唱者应具备自己对曲目的独特理解,将自己曾经演唱或聆听过的美声作品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在自己演唱时应当表现出自己的独特唱法。罗西尼的三大标准,可以说很好地概括了美声演唱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在艺术体系上,无论是完整度还是科学性都较高。[2]

艺术的发展同样是在不断向前的,时间轴推向19世纪之后,美声演唱基于前人的登台经验,无论是在发声经验,还是在实践理论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了20世纪,德国歌唱家雷曼基于自身多年的演唱经验,丰富了美声唱法的演绎形式,在此基础上取得的进步更加显著。

(二)审美文化在美声唱法中的体现

美声唱法除了在艺术表现上,给人美学的享受,还起到了引导审美文化的作用。在我国,民众在理解美声艺术的问题上相对宽泛,通常会将其和意大利发音艺术、声乐形式等量齐观,但实际上,美声唱法不一而足,无论是典型音乐剧还是清唱剧,美声唱法都能在其中大显身手。尽管不同剧目、不同演唱者,会体现出不同国家的语言特色,呈现出略带差异的审美观,但是在赏析美声艺术的问题上,不同民众整体上是具备相对一致的审美取向的,不同国家的美声艺术工作者,所做的努力都是殊途同归的。[3]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之后,大众一直将美声唱法视为高雅艺术的一种,导致美声和大众之间,好像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距离感,大众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对美声高山仰止、阳春白雪的认识,导致美声唱法在推广和普及上,面临更大的困境,这也是严肃音乐体系遭遇困境的一个缩影。因此,对美声演唱者而言,唯有用更高水平的美声歌剧作品打动听众,才能有效引导大众审美。[4]

二、美声唱法演唱中外作品的若干技巧

(一)呼吸方式要科学

歌唱应当最为重视呼吸的调整,只有呼吸方式正确,才能保证正常的歌唱节奏。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声乐演绎,美声在演唱时也应该重视呼吸问题。通常情况下,可分成上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胸腹联合式呼吸。具体而言,首先,上胸式呼吸在吸入气体量方面,相较于其他呼吸方式较少,导致歌手在实际演唱时,演唱呈现的效果相对紧迫和单薄,不具备较大的弹性空间,也无法在歌唱中有效调整;其次,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在外观上,主要呈现为软肋扩张,以及小腹膨胀和收紧的过程,进而实现对气息的掌控,这种呼吸方式相较上胸式呼吸,深度更大,但是缺陷也相对明显,就是容易中断发声,不具备较强的灵活性,限制较多;最后,胸腹联合式呼吸,该呼吸方式可以实现横膈膜、两肋,以及腹部肌肉、胸腔等部位之间的有效联系,在呼吸时充分联动,从而有效提升气息的稳定性。胸腹联合式呼吸可以使声音音域得到最大化扩大,也是被实际验证的科学性最强的呼吸方式。[5]

在当前的美声声乐演绎中,针对中外歌曲的演绎,往往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也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该呼吸方式的原理在于,歌手在表演开始之前,应当张开鼻子,做深呼吸,使吸入身体内部的气体,可以向肺部最底部处抵达,之后再向整个胸腔内部扩大,之后流向腰两侧,在横膈膜处进一步下沉,歌手再扩张腰部,进行歌曲的演绎。需要注意的是,歌手在呼气的过程中应当保证均匀,不能出现漏气或憋气的情况。换气过程同样要找到换气口,上半身应当保证轻松状态。[6]

(二)重视整体共鸣

前文说到,美声唱法对整体共鸣更为重视,实质在于将身体内部共鸣腔体融为一体。在目前的声乐演绎中,被普遍认同的歌唱共鸣主要有三点:空气、音响以及共鸣腔体。此处所指的共鸣腔体主要包含胸腔、口腔、咽腔、头腔、鼻腔等部位。在实际演绎上,应当保证歌手自身的身心愉悦,嘴巴呈现出深度呼吸状态,就像平时打哈欠一样,再稳定吸入气息,尽管这个过程相对短暂,但是呼吸到此处,通常都会为后续共鸣做准备。鉴于呼吸共鸣时,气息会充满腔体内部,这时所有腔体都会打开,配合发生带的振动,使演唱出的声音格外洪亮,也会呈现出优美、圆润的优点。

美声唱法格外注重演唱的优美程度,以及演唱时的连贯性,就是常说的“Legato”。欲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使气息相对统一和连续,如果音色忽明忽暗,就会导致声音不够连贯。基于此,音色如果相对统一,就会对共鸣位置产生影响。举例来说,在演唱威尔第的《茶花女》时,如果歌唱气息不够连贯,则不仅会导致观众听感不佳,歌手也会在演唱时过于重视调整自己的演唱状态,而对曲目中蕴含的情感有所忽视。究其原因,就是气息稳定性不强和声音共鸣位置不够统一。基于此,美声演绎时,歌手应当始终具备上颚与声音处在同一个抛物线,这样才能保证声音的圆润厚重。[7]

(三)重视咬字和吐字的清晰度

美声演绎的歌手同样需要重视咬字清晰的基本功,具体而言,美声应当在咬字与吐字上重视用吐字带出声音,在平时需要依靠练习增强发音位置的正确性,之后在吐字的时候就能够在正确位置发声,令吐字与声音有效结合,从而使歌曲饱满程度不断提升,也能够使歌曲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相较于人们平时的吐字方式,以及日常说话的习惯,美声唱法在表现力上更强,这也是美声演唱者在实际演绎时,往往呈现出较为夸张的演唱状态的原因,尤其是在字头、字身与字尾部分,要求演唱者不能出现“吃字”的问题,这也是对演唱者更为深层次的考验。具体而言,首先,在演唱字头时,应当保证较高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实质就是保证嘴唇和舌头之间较强的灵活性。在咬完字头之后,应当向字身部分快速过渡,否则呈现出的声音效果就会显得不够流畅,对最终呈现出的共鸣效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听众的听觉感受。

不过,如果在咬字时过于紧张,就会出现一字双音的情况,例如“先”音变成“西安”,或“变”音变成“彼岸”等。其次是字身,当声音向字身部分过渡时,应当第一时间将咬字力量从字头移向字身,使嘴巴不会感受到过多的咬字压力。与此同时,要保持韵母发声的状态,一直向下个字发音过渡。最后为字尾,也就是归韵,在字尾处的咬字,主要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收音上,收音应保持较大的精确性,而且气息应当相对稳定,从而维持高位置的声音。演唱者应注意,不能出现拖音或重音的情况,防止出现声音断裂的问题,或者出现破音风险。但是,尾音收束也不能过早结束,否则无法将元音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导致观众无法听清歌词内容。基于此,为了加强美声演绎整体效果,在演唱时候应当从头至尾保证较强的连贯性,发音轻重应当准确,无论是吐字还是咬字,都应当较为清晰。[8]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美声的起源、发展,以及一些演唱时的技巧。由此可以看出,美声演唱一定要注意控制呼吸的节奏,以及咬字和吐字的清晰度,以求最终达到歌唱的整体和谐共鸣,为人们带来绝妙的听觉享受。

参考文献:

[1]王蓓.音乐剧演唱中的美声因素探析——以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大教堂时代》唱[J].音乐创作,2014(3):127-129.

[2]牛月莹.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地方民族作品时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研究[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4):95-97.

[3]李田甜.“中和”“意境”“气韵”——浅析中国钢琴演奏藝术中的传统美学思想[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6):96-99.

[4]杨仲华,尤志国.一分为二 对立统一 实践第一——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哲学基础[J].中国音乐,2005(1):55-60.

[5]刘畅瑞.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技巧在广西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系为例[J].黄河之声,2019(5):41-42.

[6]张钰曦.“字”与“韵”的完美结合——戏曲演唱方式融入到美声唱法的咬字问题[J].四川戏剧,2012(4):114-115.

[7]梅胧文.中国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的艺术创作特征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5):83-86.

[8]韩大强.谱写唐代音乐华章的另类群体——关于唐代音声人考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1):106-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差异与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1XYA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永春,男,硕士研究生,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演唱技巧美声唱法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