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工坊在中非教育合作中的SWOT分析及策略要义
2021-06-10张磊
张磊
鲁班作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2016年以来,天津市的职业院校走出国门,依托“鲁班”在中国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中的历史传承和工匠形象在亚非欧等国家创立了“鲁班工坊”,以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等形式与国外的教育机构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分享中国的职业文化、教育理念和发展成果。2020年底,天津市的院校在亚非欧等国家建成了18个鲁班工坊,为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探索了新的模式和渠道。正如《鲁班工坊核心要義》所指出的,鲁班工坊是天津市原创并率先推动和组织实施的教育国际合作项目。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中方提出了中非合作的八项行动计划,将与非洲合作建设10所鲁班工坊列入其中。之后,天津的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该行动计划,在地方行政部门的支持下,远赴埃及、尼日利亚、乌干达等国家与当地院校、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鲁班工坊项目,将前期建设鲁班工坊所形成的整体建设成果和解决方案与当地实践相结合,建成了10所鲁班工坊,并引领国内其他院校进入该领域,目前至少4所新的鲁班工坊进入实质性筹建阶段。相比于在泰国、印尼、英国、俄罗斯等亚欧国家设立的鲁班工坊,非洲的鲁班工坊是在建设资源、建设方案和建设经验都比较充分的基础上,由专业推广部门倡议并推动实施的,因而具有更多的全局性、拓展性和示范性,为之后更多院校参与鲁班工坊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鲁班工坊建设与发展报告》指出,未来鲁班工坊将进入规模化发展时期。在中非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的全球化背景中,更多的教育实体和机构将加入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具体行动中,鲁班工坊以其务实的职业属性和广阔的专业范围成为众多教育机构的选择之一。从而,也就使得对一个问题的认知成为必要,即如何在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整体框架下开发与建设鲁班工坊项目,推动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并达到预期的建设目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充分调研中非教育交流合作态势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系统分析与决策方法梳理鲁班工坊走向非洲的优势和劣势,充分认识整个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将在梳理鲁班工坊发展历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走访参与建设的教育机构,调研相关方案、文献、报道和资料,充分理解鲁班工坊的核心要义及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引入SWOT分析方法,以头脑风暴的方法梳理鲁班工坊在中非教育合作中的内部态势以及外部环境,建立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分析矩阵,对在非洲开发与建设鲁班工坊的教育合作行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判,综合分析利弊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发展建议。
三、鲁班工坊开发与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系统管理的分析决策方法,就是调查列举分析对象或项目的内部优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威胁,将其以矩阵的形式呈现,以系统思维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评估并进行决策。本研究在研读鲁班工坊著作、发展报告及学术论文的基础上, 结合调研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案例,对鲁班工坊在非洲开发与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梳理。
1.优势。在SWOT分析中,“S”即strengths,即研究对象或组织机构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其本身或内部所具有的优势。鲁班工坊在非洲开发与建设的最大内部优势在于其建设方案系统集成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标准、模式、装备和资源,以工匠精神的人文交流国际品牌为依托,以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为功能,融合了院校间、校企间和政府间合作的三个路径,创新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并以“平等合作、优质优先、强能重技、产教融合、因地制宜”等原则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和服务管理平台,为院校、企业等各方参与鲁班工坊建设提供了完整的操作方案、实施内容、建设标准和参考经验,具有具体的操作性和高质量建设的坚实基础。第二个优势来自于当地中资公司的参与。中资公司参与鲁班工坊项目,一能拓展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二能创造鲁班工坊教学与培训项目的教育需求,三能帮助鲁班工坊更好地解决设备清关和安装维护、教育项目开发、当地事务的协调与处理等事务,为鲁班工坊的运营提供全面的系统性支持。第三个优势在于10个鲁班工坊在非洲东、南、西、北、中部的整体布局已基本建成,其所构建的由国际合作机构、院校和企业组成的合作运营网络为未来鲁班工坊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鲁班工坊的初创经历赋予了其另外两个属性,那就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在“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改革创新属性,以及与国外先进经验和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在内的各级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开放属性,因而具有可期的发展前景。
2.劣势。SWOT分析中的“W”即weaknesses,即研究对象或组织机构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其本身或内部所具有的劣势或弱项。在鲁班工坊的后续建设中,至少有五个方面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第一,在推广方面,鲁班工坊作为中外教育交流合作的一个创新模式和品牌,需要更高层级的统筹和运营。第二,在研究方面,鲁班工坊项目的开发需要研判非洲教育资源与人口结构的结构特征。非洲10个鲁班工坊的初始布局,是基于非洲东、西、南、北、中空间特征而设计的,在典型示范和重点突破方面成效显著。在后续的开发和建设中,需要对非洲地区教育资源的整体分布和人口结构的教育需求进行系统分析,为鲁班工坊潜在参与机构提供参考,也为后续布局和规划提供决策支持。第三,鲁班工坊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建设方案与合作模式的成本收益要求高。作为与世界分享中国职业教育成果的平台,鲁班工坊在向当地学员提供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还需要为运营的可持续性注入新的创新机制和动力支持。第四,信息的有效传递与交流是鲁班工坊开发、建设与运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非洲整体上分为英语国家和法语国家,除了英语和法语外,当地使用的语言还有尼罗—撒哈拉、尼日尔—刚果等五大语系,汉语在非洲的基础相对非常薄弱,因而在鲁班工坊的运营和教育教学中使用汉语的可行性暂时不大,这对于鲁班工坊核心要义、职业精神和文化品牌的准确阐释及传递是一种障碍。第五,鲁班工坊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对于项目团体与参与者的国际合作能力要求高。无论是作为鲁班工坊的开发与管理人员,还是实施教育与培训项目的教师与培训人员,乃至项目研究与推广人员,都需要在国际合作的框架、规则、语境、惯例与交往中开展工作,这对参与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交流能力等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