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岂止是私事?
2021-06-10蔡建军
蔡建军
“你打疫苗了吗?”这句话已经成为时下一些人的问候语。4月2日,在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要求“机关单位带头、党员干部带头”接种新冠疫苗。此举有利于人们建立对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信心,从而产生“要打”“早打”的动力。
没有疫苗的时候,人们盼呀盼呀等疫苗,有了疫苗盼着产量上来能轮到自己,可当疫苗大规模推广了,到了免费接种的时候,一些人又举棋不定。究其原因,还是对疫苗的使用及特点缺乏科学认知,致使有些人对疫苗接种还存有疑虑,担忧副作用,认为不安全。显然,对普通民众而言,与新冠疫苗所涉的相关理论知识相比,机关党员干部带头接种的一针,远胜于专家抽象的说教。
要实现“应接尽接”目标,党员干部带头是个好办法。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至今国产灭活疫苗接种为13380.1万剂次,死亡率为0,绝大多数不良反应可在接种后1-3天消除,试问,世界上哪个国家可以把安全性保障做到如此程度呢?其实,我国的疫苗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是非常安全的,否则,还能远销国外1亿支吗?我们应该相信国家的实力,相信科学的力量,让打疫苗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无论是哪一种传染性疾病,接种疫苗都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科学研究表明,对于各类传染性疾病,只有疫苗接种人数达到相當量级,才能真正形成“群体免疫”。我国生产的疫苗,在国际、国内疫苗接种绝对数双双过亿剂,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相对数,疫苗接种的人口只占总人口4%,远远没有达到70-80%的保护人群比例。
毋庸讳言,除去安全性顾虑、接种推广速度等因素,对于疫苗接种存在的迟疑,很大程度上就只剩下了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既然全国疫情普遍得到控制,既然局部地区反弹不发生在自己这里,自己所在的城市还是“低风险”地区,也就没有必要费事去接种。太自信也好、怕麻烦也罢,其实都违背了一个科学常识。把目前的相对安全当作绝对安全,且认为安全来得轻而易举、理所应当、无需维护,这可以说是大谬不然。
的确,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稳定,中国是全球的“安全高地”,但这份安全,建立在常态化防控之上,建立在对境外输入严格控制的基础之上,背后付出的是相当大的社会成本。然而,一个开放的中国不可能长期“关门”,人员的流动不可避免。疫情之下,无人能独善其身。身在开放的环境中,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绝对安全;只有接种疫苗,才能拥有良好的保护“盔甲”。在群体免疫局面形成前,新冠疫情随时可能由点及面再次传播开来。云南瑞丽疫情突如其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提醒和警示。
群体免疫局面的形成,是生活和生产恢复常态的前提。而生活和生产常态的形成,是当下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说到底,接种疫苗,是私事,是个人权利,更是公事,事关社会公共利益。打疫苗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健康的私事,也是利人利己利国的好事,更是承担社会责任、践行使命担当的公事。比起隔离、居家等方式防控疫情,打疫苗可谓是容易又有效做法;与其事后亡羊补牢,不如事前做好准备,打上疫苗,这是保护自己的最简单方式。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决定性抗疫成果,关键就在于全民参与。
唯有担当,方显忠诚。国家为全民提供了疫苗全免费的福利。响应号召、做到应接尽接则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接种疫苗是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他人。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更要发挥带头作用,在“知情”方面下功夫,在服务工作上做加法,让群众放心接种,乐意接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
“中国还要开放,世界必将打开,我们有更好的屏障吗,除了肉体?”张文宏医生在微博这样发问。只有每个人都对此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守住“免疫优势”和“免疫高地”。
(责任编辑:于生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