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背景下湘西传统村落民居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2021-06-10钟泽源陈祖展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3期
关键词:风貌湘西民居

■钟泽源,金 科,陈祖展

(1.3.4.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2.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最为丰富的宝贵遗产,是物质文化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随着传统村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村落的重生创造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乡村旅游进程的深入推进,传统村落旅游出现了风貌保护与商业性开发的矛盾,陷入同质化、内卷化的困境。文章以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湘西传统村落众多,地域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已成为业界共识。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与分析,提出了遵循传统理念、挖掘地域文化特质、植入现代元素的设计理念与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保护、地域性保护和功能性保护的更新策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保护传统风貌,传承民居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平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 研究对象概述

湘西位于湖南西部地区,区域内以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在地形上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貌上为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和云贵高原环绕。区域内河道密布、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高、物种丰富,整体生态环境优越,地域文化特色鲜明[1]。湘西传统村落民居选址因地制宜,依山沿河而建,民居建造就地取材,形成了错落有致、风貌统一的木制建筑群和吊脚楼特色风貌以及岩板屋建筑群(图1)。蕴含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景观,是湘西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2]。

■图1 通道县芋头村

2 湘西传统村落民居现状及特征

2.1 湘西传统民居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村落经济得到了有效发展,村容村貌逐渐发生变化。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村落家庭经济得到改善,人们开始接受外界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理念,使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对居住环境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民居,虽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但从传统村落保护角度和村落旅游发展的角度看,则破坏了传统村落的风貌和民居结构。

2.2 湘西传统民居特征

2.2.1 民居外部特征

湘西民居受地形地貌环境的影响,民居往往顺应山形地势条件。民居选址多在河流一侧或山沟两边。建筑群排列趋于中轴对称型,也有因交通或商业等行为聚居而成的梳状布局。民居在建筑外观、建筑构件、装饰手法等方面,凸显出地域性民族文化色彩。民居色彩朴素,鲜有华丽装饰,少部分民居屋脊上有常见的花卉和卷草纹。民居类型上,有苗寨民居建筑中的“干栏式”建筑与山地环境相融合的创造性表现[3];也有布局精湛、曲巷通幽的岩板屋式建筑和泥砖屋式建筑;还有侗寨村落中特具民居文化特质的斗拱蜂窝寨门和玲珑雅致的鼓楼。

2.2.2 民居内部装饰特点

大多数湘西苗族民居平面形式较为规整,从平面上以“L”型和“U”型布局为主。民居建筑装饰上包括门窗(图2)、壁画、梁柱、装饰挂件以及家具等(图3),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质的装饰题材,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地域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最初的门窗以功能性为主,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赋予了门窗装饰的作用;湘西民间祠堂的壁画和梁柱上有较为丰富的吉祥图案,如泥塑、浮雕和彩绘等多种形式,其内容多为几何纹样、卷草纹和动物纹为主;而在家具方面,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增加装饰元素,形式优美,做工精细,体现出个性化、情趣化和民族化的文化内涵(图4-5)。这些建筑装饰和家具造型构成了独特的湘西地域文化特质。

■图2 窗饰

■图3 置物柜

■图4 实木雕花床

2.3 湘西传统民居形态类型

2.3.1 木架隔板屋式

木架板隔屋是湘西地区较为常见的民居形式,这类型的民居多在平地或山坡推平处建造[4]。木质隔板屋以土墙加木质柱体为结构,民居在布局上有正房、侧房之分,多为三开间结构,以一层为主。正房为民居的正中间,一般设有堂屋,为家庭主要的活动空间,连接其他空间的通道;堂屋两侧设有火塘、炉灶和居住空间墙身材料为土墙或木板,屋顶为青瓦面,木架隔板屋相对简单,但承重的木构架的制作技术相对复杂。

2.3.2 岩板屋式

岩板屋是湘西地区较为常见的民居类型。这类民居多依山就势,不多占平地空间,建筑材料为当地特有的岩石板块堆砌而成,形成了风貌特色的“石头寨”。房屋墙身为石块堆砌,房屋门窗则用木质材料,房屋内部由石头墙或木结构划分空间;屋顶为多用青石片铺盖;地面也常用这类石片作为铺贴材料。如凤凰县老家寨、老洞寨、拉毫村和舒家塘村等村落为代表(图 6)。

■图6 吊脚楼式

2.3.3 吊脚楼式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的变异,干栏式吊脚楼底层基本架空,多依山坡而建或沿河而建,依山傍水逐渐展开,贴壁凌空而立,以杉木为柱,杉板为壁。楼层一般为三层,底层一般放置草料或饲养牲畜,二楼为家庭活动空间,三层放置杂物[5]。传统的湘西民居采用榫卯结构的木构架结构,常用的民居空间以穿斗式结构为主。穿斗式由柱子、穿枋、斗枋、梁和檩子五部件组成[6-7]。空间以三柱四挂和五柱七挂为主,在窗棂、枋头和柱头部雕刻有乡土情趣的图案。

2.3.4 泥砖屋式

湘西泥砖屋主要分布山区,是湘西山地型村落较为常见的民居形式,应其墙体材料为泥砖为主要建筑材料而得名。在平面结构上为吞口式中轴对称式布局,地基为鹅卵石或石块为基础,墙身为泥土转,屋顶多以悬山顶为主,山墙呈人字形,此类型建筑与岩板屋结构类似。

3 旅游背景下湘西传统民居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民居更新和改造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民居的所有权归个人所有,当地政府虽出台相关规定,但难以有效规范民居改建或扩建行为。现阶段多数传统村落民居更新和改造,还属于自由发展阶段,缺乏规划性指导。在原生态传统村落民居更新过程中,打破了原生态格局,愈加使传统村落民居显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比如,民居改建或扩建随意性很强;民居外部装饰与环境不协调;传统村落道路设计不合理,甚至割断了原生态村落格局。

3.2 现代装饰与传统村落风貌不协调

原生态村落民居自发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对现代材料的盲目使用,抛弃了原生态的土建筑材料和营造技艺。比如,将木质窗户换成玻璃窗、木质栏杆换成不锈钢材料、木质雕花窗格更换成铝合金或其他金属材质;新建民居上,甚至将外墙装饰贴上不同颜色的墙砖,更新后的民居在建筑和装饰上大量使用现代材料,在色彩上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现了参差不齐、新旧不均的问题,造成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不协调的局面。

3.3 民居更新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旅游资源,随着不合理的开发和建设,使传统村落风貌发生改变。民居更新过程中,一味追求时代感和现代感,往往忽视了文化特质的传承,造成了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旅游开发过程中,人们常以发展“食、住、行、游、购、娱”为主,而忽视了开发地域特色资源和保护传统民居的保护。而旅游作为一种精神享受,游客所追求的心理需求为“求知、求新、求乐”,希望通过旅游获得平时不易得到的体验与感受,而非满足基本的物欲和便捷。传统村落在开发过程中,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而毁掉特色旅游资源,必然造成新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4 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中新建和更新民居应用策略

4.1 原真性原则

根据《关于原真性奈良文件》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传统村落的保护要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而非“返老还童”[8],传统村落的价值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制定规划设计时,根据不同村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的差异以及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规划[9]。重点在于挖掘和展现湘西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质,而非盲目效仿其他旅游村落风貌特征。民居更新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内部则需要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这样才能延续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传统村落民居的更新改造,只有坚持原真性原则,才能有效保护好传统村落民居。

■图5 碗柜

4.2 整体性原则

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受到了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应考虑民居与周边环境的依存关系,强调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它就要保护其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传统民居更新的整体性保护原则,一方面传统民居作为长期社会发展而形成的,能反映出历史信息和地域文化,整体性的保护原则有利于完整保存好村落风貌特征;另一方面传统村落有其地域性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是由社会生活和民俗民风沉淀而来,显现出个性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文化氛围。如果仅仅保护好物质层面的民居建筑,而忽视了村落的文化特质,将失去保护的意义[10]。如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或采用整体搬迁的方式等[11]。

4.3 地域性原则

湘西传统村落民居更新改造应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充分考虑地域性文化景观特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12]。在民居空间更新改造时,在民居外部装饰方面,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以本地的杉木为主要材料进行装饰,做到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13]。如穿斗式木构架结构;木架隔板房屋隔墙;青瓦片屋顶等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在民居内部空间方面,使用苗族和土家族特有的乡土文化元素进行装饰,同时也可将本民族历史人文资源、传统装饰元素加以提炼和升华[14],植入民居空间中,使旅游者在民居空间中充分感受到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再设计的方式,创新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如房屋隔墙使用当地的砖材或石材;房屋天花板采用木构架结构;窗户使用民族独特寓意的雕花;窗帘使用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布艺等装饰细节。

4.4 功能性原则

传统民居的功能以居住用途为主,内部空间尺度较小,室内采光性较差,布局不合理,且功能单一[15]。在旅游背景下,传统民居原有功能难以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和居住需求。因此,需要对民居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升级,在内部空间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设置隔墙划分功能空间[16]。比如,根据不同的空间类型增设光源;优化接待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设置;居住空间内增设独立卫生间或淋浴空间;扩大或整合餐饮空间,增设阅读室、影音室、饮品间等休闲空间。通过合理的布局优化空间结构,提升旅客的旅游体验感。

5 结语

在当前旅游开发背景下,湘西传统村落民居为顺应旅游发展需要,进行了更新改造,但因缺乏统一规划与监督管理,对传统建筑风貌与文化价值的认识欠缺,导致建筑风貌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矛盾,旅游模式陷入同质化与内卷化困境。通过分析传统民居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遵循传统理念、挖掘地域文化特质、植入现代元素的设计理念与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保护、地域性保护和功能性保护的更新策略,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传承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平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风貌湘西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湘西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