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场地改良设计研究

2021-06-10张浩然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村无锡市户外活动

■张浩然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社区室外活动场地是城市居民进行日常户外活动的主要环境,户外活动场地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一个社区是否能够唤起社区居民的非必要活动,直接影响了社区内居民的社交状态以及社区活力[1]。设计合理且良好的户外活动场地,可以促发居民的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为社区生活添加活性,并营造出积极的社区氛围。老旧社区是在城市居民缺房忧居的社会背景下大量建造起来的,虽然在建成时满足了当时急于为城市居民安置住房的时代需求,但是,户外活动场地的规划与设计并没有得到重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物质生活水平发展日新月异,精神文明建设也与时俱进,城市居民对于社区户外活动场地的要求也日渐丰富,老旧社区户外活动场地的不足之处渐渐显现出来。进行老旧社区户外活动场地的改良设计研究,通过小规模针灸式的设计方法对既有社区进行调整与改良,对于改善民生、提高既有社区活力、塑造宜人城市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

1 无锡市老旧社区改良背景

无锡市老旧社区改造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伊始,最初的改造对象主要集中在具有安全隐患的危旧住房。90年代末开始加大针对危旧住宅的改造力度,一直持续至今。

20世纪80年代时期,无锡市城市居民住房条件较差。无锡市开始了针对危旧住房的改造工作,此时的主要工作是改建具有安全隐患的危旧住房。9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无锡市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住房改革也随之进入全面推展的阶段。步入21世纪后,作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居项目,老旧社区改造、城中村再建设工作得到了相关政府单位的极高重视。

无锡市的危旧住房改造活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进行的,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住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纵观无锡市危旧住房改造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改造力度逐渐加大。其次,改造范围越来越广,由老城区到中心城区,并由原来的砖木立贴式结构、半砖承重墙结构、空斗墙承重结构为主外形简陋的房屋扩大到功能不齐,舒适性差的房屋。最后,改造的水平越来越高,由起初的低水平改造变更为更加注重城市规划进行改造。

2 无锡市塘南新村户外活动场地现状

选取江苏省无锡市塘南新村作为研究对象。该社区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太湖大道和向阳南路交汇处,始建于1970-1975年。是无锡市最具有代表性的老新村之一。

塘南新村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医疗与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社区居民年龄跨度较大,户外活动场地的主要使用群体为退休老人与儿童。塘南新村分别在2017年、2018年与2020年进行了社区改造,改造的主要措施包括公共停车位的增设、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再设计以及对公共设施的升级。

在本研究中,社区户外活动场地按照场地常用活动类型分为静态活动场地以及动态活动场地。静态活动场地是指供居民进行较少位移动作的活动场地,例如观景亭、乘凉亭等休憩空间;动态活动场地则是指供居民进行较多位移动作的活动场地,例如儿童游乐场地、运动场地、慢性步道等空间。

研究通过在该社区公共户外活动场地进行不同时间段人流统计,对不同种类的户外活动场地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对社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不同居民群体对于目前社区公共场地现状的满意度,并以此为依据总结出以塘南新村为例老旧社区公共户外活动场地共存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良设计策略。

2.1 静态活动场地现状

与无锡市其他未经过改造与环境升级的老旧社区相比,塘南新村静态户外活动场地的环境较好。历经改造后,在社区各处,塘南新村设置了多处较为集中的静态活动场地,例如乘凉亭、休闲座椅等,但是这些改造项目并没有真切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

2.1.1 活动场地位置偏远,利用率较低

塘南新村在进行设施升级及改造时,选择较为平坦且面积较大的场地作为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基址,选址缺乏系统规划。这使得塘南新村现有部分活动场地地理相对位置偏僻,可达性较低。而塘南新村居民群体中,主要的静态活动空间使用人群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与设施更加优质但距离较远的集中式户外活动场地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宅旁进行闲坐、休憩等相关活动。若宅旁没有开辟公共活动空间,老年人则自行将家中座椅放置在共用空间中供人使用,甚至不惜增设违建,在宅旁打造出一片户外活动空间来。形成了已有户外活动场地无人问津,而居民却认为活动空间不足的现象(图1)。

■图1 新村中随处可见居民自行搭建的闲坐场地

2.1.2 公共设施难以满足居民使用需求

老人与儿童是塘南新村户外静态活动场地的主要使用人群。一方面,老人与儿童对于环境的感知较为敏感。塘南新村公共活动场地的现有设施以硬质材料为主,如木材与石材。这两种常用材料虽然经久耐用,适用于户外公共场合,但均给人以冰冷和坚硬的触感。在调研中不难发现,一些纳凉亭中的木质座椅会被居民替换为更舒适的座椅。也有一部分老人选择弃用公用座椅,而自携便携式座椅在社区进行闲坐(图2)。

■图2 使用自家坐具替换现有活动空间的坐具

另一方面,现有公共设施的投放位置不合理。无锡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夏季光照时长,昼长夜短,居民为了躲避高温和暴晒,倾向于凉爽的时间段在户外进行纳凉;而冬季光照时间减少,昼短夜长,居民则在户外活动场地进行晒暖活动。但在调研中发现,塘南新村现有可供居民闲坐的公共座椅,被随意安置在道旁,前后并无树木可遮风挡雨。这使得多数设施无法获得居民的青睐(图3)。

■图3 无人问津的现有座椅

2.2 动态活动场地现状

2.2.1 社区内道路人车混杂,无慢性步道

塘南新村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其道路规划难以适应当下私家车辆普及的情景。为了解决老旧社区中停车困难的问题,后期改造时该社区利用原有空间增划了停车位,但是由于老旧社区场地有限,人车分流的情况始终得不到解决——这也是多数老旧社区的共性问题。塘南新村居民群体中,老人与儿童占据主要比重,同时老人与儿童是使用动态户外活动场地的主要人群。据访谈,多数老人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愿意在社区内道路散步,而儿童由于天性好动,也更倾向于在户外进行嬉戏、骑行等休闲活动。由于塘南新村缺少可供散步与骑行的慢性步道,老人与儿童只得被迫与汽车、电动车共用一个车道。这不仅对社区内部交通造成影响,降低交通效率,同时对于居民来讲也存在安全隐患(图4)

■图4 混杂的社区内部道路

2.2.2 道路铺装陈旧,缺少养护

塘南新村内部道路均以水泥路面为主,由于使用时间较久,同时缺少必要的养护,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及破损,而路面状态直接影响了社区内部车辆与行人的舒适与安全。前文提到,老人与儿童是社区户外动态活动场地的主要使用人群,而这两类群体对于道路的安全性往往具有更高的诉求。

调研中观察到这样的情况,儿童在破损严重的社区内部马路上奔跑、嬉戏,极易发生跌倒等安全事故,接受采访的一些家长对此也表达了对于路面的不满和担忧。

另一方面,塘南新村道路铺装材料较为单一,以水泥为主,经济耐用。但居民普遍表达了对于软质路面铺装的诉求,居民认为更多面积的软质铺装,例如草坪,更具有亲和力,增强社区景观活力,同时可以提供给行人更好的步行体验。

2.2.3 活动场地布局散乱,缺少连通性

塘南新村内部设置有三个集中活动场地,分别为幼儿园外的儿童游乐区、卫生室门前的活动小广场以及位于社区边缘的锻炼设施区域。除此之外,社区内仍有多处节点,可供居民使用。

但是,新村内场地与节点的位置并未经过深思熟虑,场地与节点多处在较为偏僻的位置,或者周边环境不佳,无法吸引居民长期逗留。加之场地布局十分散乱,并且缺少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步道进行联通以及引导,这些规划上的疏忽共同造成了社区活动场地长期受冷遇的结果。

2.2.4 邻里关怀缺失

与其他老旧社区一样,塘南新村最初是作为职工宿舍建成的,历经漫长岁月,多数居住时间较久的居民已经形成独属于社区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场所情怀。调研中发现塘南新村表现出了新建居民小区较为少见的邻里友谊,在适宜的天气下,经常有老人围聚在宅旁的空地处闲聊,由于舒适公共座椅的缺失,这些老人不得不自带便携式座椅。和谐的邻里关系也没有在前期的改造过程中受到重视,居民们认为社区中应该存在可供邻里之间互动、交流的公共空间[2]。

2.2.5 活动空间未遵循全龄段设计原则

塘南新村居民年龄分布跨度较大。大部分双职工家庭中,多由退休在家的老人陪伴及照顾家中儿童,因此,合理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应同时满足老人与儿童两个群体的需求。但是新村的活动场地并未考虑到这个问题。以塘南新村的主要儿童活动场地为例,场地中只放置了供儿童嬉戏的游戏设施,坐具也采用了适用于儿童的尺寸。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儿童多是在监护人的照管下使用户外活动场地[3],而监护人这一职责多是由老年人承担。塘南新村现有的儿童活动场地并没有给老人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照管环境,调研中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儿童在场地进行玩耍,老人只得站在一旁等待并观看,他们并不乐于使用偏小尺寸的儿童坐具。多位接受访谈的监护人表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能与儿童进行互动的场地。

3 无锡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场地改良设计方法

3.1 增加宅旁活动空间数量,提高场地利用率

老旧社区户外活动场地的增设与改良,均应经过系统规划。依据户外活动场地与居民建筑的距离,将居民建筑周边的活动场地作为宅旁公共空间,以使每户居民能在较短时间内抵达,为出行不便的居民,例如轮椅使用者、婴儿车使用者创造便利条件[4-6];距离居民建筑较远的活动场地则可作为集中公共空间,并赋予其较强的功能性,例如可作为儿童游乐场地,或周期性的社区游览空间,从而激发居民前往这类场地的意愿,提高社区边缘活动场地的使用频率。

3.2 小规模、针灸式改良

老旧社区不适合大修大补的一刀切式改造,而应该选择小范围、针灸式的微更新,以环境改良、功能置换取代大刀阔斧的重修重建[7]。对于社区内现有的活动场地,应听取居民建议,对其进行环境与设施升级,尽可能满足居民的真实需求[8]。而社区中的一些小面积的闲置空间要避免浪费,可作为针对不同人群与功能的节点,零散地布置在社区内部,丰富社区活动场地的种类与形式,提高社区环境的趣味性,也更容易鼓励居民积极使用社区户外活动场地。在物业管理不力的新村中,老旧社区的闲置绿化也可作为针灸式改良的项目之一,例如以认养的方式,将绿化场地分划给居民,由居民自行养护与管理,在提高居民幸福度的同时减轻社区管理的成本与压力。

3.3 优化老旧社区内部道路

一方面,在既有道路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路网,增设人行道与慢性步道,以路网将社区内部活动场地进行串联,使居民能以步行的方式抵达社区各处场地[9]。同时规范社区内部道路,做好交通标识。另一方面,对既有道路进行优化与升级,丰富路面配装材料,加强对于道路的管理与养护,力求保证道路平整、安全、舒适。

3.4 适老化设计与通用原则

社区改良应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以老年人在社区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基础,立足于老年心理学与社区高龄居民的行为特点[10-12]。社区内部主要路线采用无障碍设计,方便老年人以及其他具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使用;户外活动场地应形式多元化,提供足够的交往空间以及文娱设施,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娱生活;在活动场地内公共设施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更舒适、安全以及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

4 结语

居住问题是百姓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老旧社区改造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老旧社区开发时间早,相关设施和管理均不完善,整体环境差强人意,与规划得体的新建社区差异较大,这种居住空间的差异直接体现了城市中的贫富差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难以调解的社会矛盾。进行老旧社区改造,改善老旧社区的生活环境,是社会公平的体现,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的产生;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势必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老旧社区往往靠近城市中心,破败的社区景象,毫无生气的生活氛围影响着城市形象,进行老旧社区户外活动场地改良,能够带动城市更新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加赏心悦目的城市环境整体形象。

猜你喜欢

新村无锡市户外活动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清零行动”
中国画《林涧·新村》
无锡市刚柔并济治理重大事故隐患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户外活动开始啦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浅析户外活动对广播的推广价值
中国青少年户外活动意识培养浅谈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