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未病养生的电视传播体制研究

2021-06-10董玉福孙三苗赵为民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治节气阳气

姚 璠 董玉福 王 莹 孙三苗 赵为民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7

中医治未病四时节气养生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四时季节、二十四节气、四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四序推迁,气因时而变。《素问直解》:“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顺应自然而养生,《内经》中就明确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调查发现,人们对四时节气进行调养身体和心理的认识和熟悉还是很模糊,新媒体时代,治未病节气养生从中医规范养生的角度进行多种媒体等形式的传播很少见,可见首先将其分季节分节气时段通过电视进行传播体制研究,达到真正的养生目的至关重要。

1 中医治未病养生

1.1 春季养生电视传播 “人与天地相参”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黄帝内经》讨论的重要内容,“平人四时脉”是古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载体[1],现代学者认为,“人与天地相参”,是中医学独特的医学模式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诠释生理、病理,指导诊治疾病和养生防病,其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意义,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2]。赵鹏飞[3]则强调,古代医学家们认为天是自然的规律,人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张灿玾[4]认为,把握“人与天地相参”的关键在于求物象的规律性。

春天阳气升发,在五行上属“木”,春季显著的气候变化除了气温转暖,雨水增加,还有冷空气热空气交替形成的风邪,风邪极易使人生病。春季北方干燥多风,感冒、发热、咳嗽等呼吸疾病的多发期,南方多阴雨,风湿、类风湿等免疫系统疾病多发。

四气调神大论通篇之旨,盖教人顺时而养其气也。春季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阳气生发,所以春季养生要保护阳气。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志为怒。因而在春季应顺应天地气候的变化,调整生活作息。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睡眠,人卧血归于肝,肝藏血摄魂,所以春季保护肝脏是首要任务。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肝藏血,肝主疏泄,肝主谋虑,春季在情绪方面应保持平和,不宜太过于暴怒,也不要过于猜疑、郁闷。肝在志为怒,怒则伤肝,心情郁闷同样会引起肝疏理气机的生理功能失调。春季应顺天地之变化,养护肝脏,外避贼邪,内养阳气。所以在电视传播养生时,主要传播肝、肺、脾脏方面的养生保健。

1.2 夏季养生的电视传播 夏季阴阳之气汇合,万物生长。但是暑热之邪易伤津耗气,易夹湿邪。暑热夹湿,人们贪凉饮冷,容易损伤脾胃功能,因此中医提到三伏天让六腑气机顺畅,更好地发挥其生理作用,以饮食调护为主,注意防止中暑,可以多食用些养阴生津的清补类食品[5]。三伏之时,人们宜晚睡早起,配合子午觉避热消疲,更好地促进机体内的阳气向外宣发,以此来适应夏季养长之气。三伏贴、三伏灸将腧穴、药物的干预与自然节气相结合,可以发挥综合的预防作用[6,7,8,9,10]。

夏季后昼夜时间差异增大,尤其是纬度高的北方地区,白昼长,黑夜短,尤至夏至之时,“阳热至极,昼至长也”。人们此时阳气亦为最盛,精力充沛,活力尽显,如万物“蕃秀”一般,较春季而言,可适量增加工作及运动量。“芒种之谷可稼种矣”,夏季是动植物生长壮实的阶段,但季节交替并非一蹴而就,初夏之时仍有春升之气,是阳气升发、壮实逐渐达到顶峰的过渡时期。“小暑之时,大暑将至”,夏季天气炎热,暑热容易使人大量出汗,伤人津气,此时虽说人体机能处于鼎盛时期,但强烈的阳光也可伤及皮肤肌表,即使阴雨天气亦可损伤津液,消耗气血,所以极易出现苦夏、中暑、不欲饮食、头身困重、疲乏易累等症状。夏季的最后一个月被称为长夏,五脏中与脾相应,脾五行属土,喜燥而恶湿,长夏之时降雨增加,在长江流域更是有“梅雨时节”之称,此时潮湿闷热,湿热两邪合而为一,极易侵袭人体,使人们出现食欲不振,便溏,头身困重,乏力等症状。所以在电视传播养生时,主要传播中暑、暑湿等脾胃肠疾病方面的养生保健。

1.3 秋季养生电视传播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11],阴阳学说广泛应用于人体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之中[12]。秋季属阳中之阴,最大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逐渐降低、燥气偏盛。金代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指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易伤肺,易出现诸如口干、咳嗽的不适,同时皮肤水分蒸发散失加速,易出现咽喉干痛、皮肤干裂、皱纹变多等情况,体内水液缺乏还容易造成大便秘结等。在秋季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导致伤津脱液。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心烦意乱,急躁易怒。曲淼[13]等认为中医五情归五行,而五行相生相克,“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就是按照五行相克,情志相胜的理论,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克制因某种不良刺激而引起的情志疾病,从而达到改善情绪、治愈疾病的目的。赵晶[14]认为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在于脾失健运,痰湿阻滞,蒙蔽气机,湿邪黏腻停滞,抑郁症缠绵难愈的特点与之有很大相关性,故秋季养生适宜和缓的运动,如五禽戏、太极拳等。秋季还有显著的降温天气,应注意增加衣物以御寒、调补身体。秋季气温变化剧烈,冷空气活跃,可促使栓塞、中风、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心绞痛、消化不良、胆结石绞痛等病发作。所以在电视传播养生时,主要传播上述疾病的养生保健。

1.4 冬季养生电视传播 北方冬季多寒冷,南方冬季多湿热,西方冬季多干燥,东方冬季多风寒,冬季寒冷致使毛孔闭紧,人体排汗量减少,冬季以寒气为主,应及时添加衣被,风寒外袭,体质素虚或慢性病人抵抗力低下,风寒外袭会使心、胃、肺等脏器功能紊乱,引起气管炎、胃痛、冠心病复发、感冒、咳嗽、关节痛等。冬季养生,当令者肾。肾藏精,主生长发育。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中医认为,冬季为肾所主,所以,冬季补肾非常重要。

中医治未病也有“冬病夏治”理论,蔡娲[15]等认为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基于《内经》“治未病”思想,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理论为基础,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其取穴规律亦与《内经》诸多的理论基础相得益彰,以调和脏腑阴阳气血,达到“未病先防”之目的。马良[16]等认为从冬病夏治代表疗法“三伏贴”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到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无不体现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现代医学提出的亚健康状态及其防治与中医“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为预防和干预亚健康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依据。所以在电视传播养生时,主要从上述各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传播。

2 电视传播体制的必要性

20世纪最后20年起,传播以技术为中介,从模拟向数字化转变,对人类沟通产生重要影响。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数字化)创新[17]。治未病养生也要从中医规范养生的角度重新审视媒体与传播对人们获取健康认识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创新的电视传播体制。

中医学、媒体与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特的载体,必须通过多途径、多角度、科学地阐述治未病四时二十四节气的健康养生观念。中医治未病养生的传播途径现在有报纸,现场讲解答疑,广播,电视,在线传播等。新兴在线媒介载体的出现,更加生动、直观、可交流的推动健康传播的途径和模式,经过近年来不断加快的数字化变革,电视传播体制也面临不断更新和挑战,需要适应,与时俱进。

现在,人们通常对如何提高养生保健感兴趣,积极探索更合理科学的电视传播体制研究势在必行,开发中医治未病传播新媒体,真正让养生理念受益于每一个人。

3 小结

中医治未病养生包含四季养生及二十四节气养生。四季养生顺应四时节气变化,依据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进行养生调理。二十四节气,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创立的。自然界气象、物候的变化在四季及二十四节气中直接反映出来,为养生保健、农事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医治未病养生,养的是人体的五脏,养的是人体的气血,必须与四季节气相适应。本次研究选取更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四季节气养生与电视传播相结合,系统梳理了体制范畴,旨在提升人们对中医治未病养生电视传播的正确认识,进一步推进健康文化传播的科学性。中医治未病养生的电视传播体制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如何通过电视进行分季节、分节气时间段的体制进行传播,能够使人们建立健康观念和健康思维,维护紧密联系纽带,凝聚社会共识,逐步强化引导健康传播的舆论能力。

猜你喜欢

医治节气阳气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中医治未病结合康复护理对脂肪肝患者的护理效果
分类医治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神奇的医生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