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思政元素,“融”专业课堂,“谋”思政路径
——以“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为例

2021-06-10常祥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课程育人

■常祥琦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一、课程思政“缘起”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倡导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起到德治的效果。汉代德育将经学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孝德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具有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属性。唐代教育以科举为桥梁连接教书育人与仕途通达,人们读经习礼,涵养德性。宋元两代的官学和私学都格外重视道德教育,坚持“先立人,后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德育教育呈现立体化模式,德育内容渗透贯穿于教学计划和学校培养目标中。明清时期的德育思想强调知行合一,二者不可偏废。民国时期,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强化道德训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中国教育思想无不强调在知识教学中融入德育,为社会长远发展和政权巩固培养德艺双馨的脊檩。

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层面极其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厘清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实施路径,高校在多样化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调动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潜力,让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实现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2017年下半年,课程思政作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始大范围推广实践。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思政理念是通过专业学科与思政品德相互渗透融合的方式,探寻专业课程知识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切入点,增强关联性,用专业知识育德,坚持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通过“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的创新,引导学生于知识学习中树文化自信,植爱国情怀,立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志。

二、学“西”育“中”:思政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一)“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践行思政理念的必要性

1.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和平与发展是主基调,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多重矛盾的错综复杂。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提升至重要地位,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度关注学生思想和精神的成长,提升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1]。

2.国家战略有力支撑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明确指出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梳理各门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阐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政治、学理,价值、知识,建设、批判,理论、实践,统一、多样,主导、主体,灌输、启发,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明确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创新发展提出更高目标。

课程思政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深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是践行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作为高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推动作用。“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

3.高校英语专业自身特点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兼具人文性和通识性。英语专业广泛的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相关性,为依托外语开展思政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2],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顺利推进提供诸多有效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及“文化自信”,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提高我国文化国际软实力和影响力。在专业课程中深挖优秀思想文化元素,传播积极文化思想,英语专业课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自觉,用英语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契合之处。

(二)“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践行思政理念的可行性

1.“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介绍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兼顾“史”和“选”,以纵向时间轴发展为主线:编排了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到20世纪英国文学发展史和重要作家著作。这些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国作家文辞,了解英国社会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兼备外显的语言知识和潜在的思想价值内涵,在提高学生英语专业语言运用能力中运用课程思政的方法理论,实现教育教学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涵盖诸多语言内容丰富且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经典之作。待挖掘剖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蕴藏其中,例如: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和英雄主义;优秀文化传承,社会责任担当,积极的入世态度,人文精神,亲情、友情、婚恋观,批判性精神和创新精神,个人品格与修养等(详见附表1)。

2.专业师资,教书育人

英语专业课程教师有端正的政治素养、扎实的语言基础、前沿的教育理念、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运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交流的能力,为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师资力量。“课程思政”建设要靠一线教师去落实,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3]。教师身兼教书和育人职责,在传授知识和引领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形成方面有关键作用。英语专业课程教师有条件也有能力去结合课程目标和内容,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挖掘剖析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课程资源,有效有序推进课程思政。

3.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一方面,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大量学习接触西方文化,长期受西方思想熏陶,不仅能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而且能够通过英语学习思政知识内容,提高思政素质;另一方面,他们思想观念更易受到西方思想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冲击。由于正处于人生发展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发展成型的关键阶段,大部分学生缺乏辨别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尽管学生容易受到消极影响,但也具有更好的对比、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4],具有深入认识我国国情、认同党和国家制度优势的能力。在充斥大量西方思想文化和接触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环境下,若学生缺乏正确思想导向的引领,很容易受西方不良文化思想观念诱导,不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有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政教育放在引领位置,帮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用自信的眼光看中国[5]。

4.校内校际资源

积极搭建平台,梳理、分类、整合统筹规划校内外的育人资源,建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系统梳理归纳各个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明确将英语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统一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借助微信、易班、钉钉等平台,切实贯彻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构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搭建稳固妥善的平台。

三、“剖”思政元素,“融”专业课堂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按时间发展顺序编排,但是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打破原有既定的教材内容顺序,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剖析思政元素,探寻思政教育切入点。根据课程思政目标及内容将教材内容按思政元素模块进行分类整合教学,实现学“西”育“中”,即语言文化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课程教材中可剖析的思政元素诸多,本文仅选取部分素材模块进行介绍,如附表1所示。

附表1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四、“谋”思政路径

科学把握课程思政的工作原则,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强化英语专业课程的育人导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英语专业课程应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隐性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显性人文知识教学中,让课程思政效果落地有声。

(一)更新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为土壤,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新型模式。课程思政的理念需要依托课程,以隐性的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与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融合共生。英语专业教师应遵循课程建设的规律和逻辑,遵循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规律、思想观念变化规律,并且善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炼核心教学内容。在学生积极参与中实现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提升课程教学和育人质量。

(二)明确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

外语专业教育强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中国情怀等方面的培养,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最终服务国家的建设。因此,思政教育和外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共同的目标。目标的一致性是外语教育与思政课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内在驱动力。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做到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并重,对情感目标的制定要准确深刻。围绕“知识探究”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挖掘剖析英语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政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三)变革教学方式方法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可依托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优势,结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线下课堂教学,通过“线上+线下”联通师生、课堂内外、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构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把英语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探索第一课堂的语言文化教学、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深化思想教育等多维课程组织方式。借助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模块化思政教育。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教师根据课程思政目标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确定授课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统筹兼顾。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课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提前学习相关课程知识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课中学知育人,基于既定教学目标,以英语文化知识内容为载体,融合思政教育元素,通过启发式、翻转课堂等方式,坚持教师引领和学生参与相结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引领学生开展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师生互动。多模态嵌入思政元素,整合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智育和德育目标。课后深化思政教育,教师挖掘新媒体资源里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资料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将深化思政内容贯穿于课后知识,巩固、内化、迁移课本知识和思政内容,启发学生开展自主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

(五)整合课程教学资源

在研讨课程教材内容和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队伍可根据教材内容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适当提升课程任务难度系数,拓宽延伸课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育德,在育德中育智,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落在实处。积极打造“英语专业课程德育元素点-专业课教学主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强化英语专业课程的育人导向,在知识传授中坚持正确价值观引领。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在英语专业课中提炼优秀文化基因、价值范式和德育元素。

五、总结与展望

全面落实并践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即可见效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实践-反思-再探索-再实践”的创新的过程。建设思政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不是改变课程性质,课程的首要基本目标仍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思政元素和语言知识的结合点,于融会贯通处做好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总之,建立健全思政化的高校英语课程体系是一个长远发展的举措,将德育因素渗透到英语语言学习中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哺育,滋养品性和德行,以完成知识教学和德育的最佳结合,力争以最优的方式完成课程既定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最大化,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外语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专业课程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