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患者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HMGB-1、MCP-1、FPG水平的影响
2021-06-10白亚珍王淑娟
白亚珍 张 倩 王淑娟
结肠癌属于消化道癌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该病的致死率较高,中老年人群是该病的主要发病群体。虽然治疗结肠癌的手段多种多样,但临床仍以根治术作为主要的规范化治疗方案。随着解剖学、胚胎学、外科学等临床研究的深入,大量研究实践提出全结肠系膜切除(CME)的概念[1]。对此,本研究对患者应用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并将其对患者HMGB-1、MCP-1、FPG水平的影响作以下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入我院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患者100例,进行本次研究,依据手术方案的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9~78岁,平均(59.6±2.7)岁;结肠癌分型:14例横直肠癌,10例升结肠癌,11例降结肠癌,6例回盲直肠癌,乙状直肠癌9例;TNM分期:13例Ⅰ期,27例Ⅱ期,10例Ⅲ期;肿瘤位置:24例左半结肠,26例右半结肠。研究组患者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8~76岁,平均(59.7±2.2)岁;结肠癌分型:13例横直肠癌,12例升结肠癌,10例降结肠癌,5例回盲直肠癌,乙状直肠癌10例;TNM分期为:14例Ⅰ期,25例Ⅱ期,11例Ⅲ期;肿瘤位置:23例左半结肠,27例右半结肠。两组基础资料不存在可比性差异(P>0.05),此研究患者或其家属均悉知且签字,同时通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纳入标准:①对所患者完善肠镜呼病理学相关检测,结合临床确诊结肠癌[2];②患者均具备手术指征,需式手术治疗;③患者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均无异常;④均为首次手术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②需实施急诊手术者;③存在下消化道大出血或肠穿孔者;④具有腹部既往手术史的患者及存在腹腔黏连、肥胖等腹腔镜技术受限者;⑤病灶转移需合并脏器切除者;⑥TNM分期为Ⅳ期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开腹手术治疗 取平卧位并全麻,于腹正中作术口,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腹腔,实施回结肠动脉投影,确定肠系膜位置,分离对应的病变肠段的系膜组织及血管,并将肠旁淋巴组织清除;并切断血管。之后对结肠系膜前、后叶的淋巴结清扫;对分离后的肠系膜的主干血管实施结扎,清除中央淋巴组织。用吻合器切除游离的病变肠段、结肠及肝结肠韧带,之后实施肠段吻合[3]。
1.2.2 研究组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 常规消毒铺巾,患者取平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在患者脐下2 cm出设观察孔,取左腋与脐水平线交点作操作孔,选下腹中线耻骨上2 cm出作辅助操作孔,在剑突下2 cm处作助手操作孔;中间入路法,先将回结肠血管下缘系膜切断,由下至上分离暴露肠系膜静脉,结扎、剪断右动脉右支及结肠动静脉,操作时避免损伤十二指肠筋膜;遵循由下至上的顺序游离横结肠系膜、升结肠、结肠肝曲,由Toldt′s筋膜间隙游离升结肠系膜,操作中要避免损伤患者的生殖血管及输尿管;沿回肠尾部将回结肠系膜扇形隔断,剪切闭合器缝合回肠;在上腹正中开一个术口,将切除的肠管及系膜取出、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应激反应状况,评价指标包括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在手术前及术后2 h分别采集患者4 ml外周静脉血,分离提取血清,上述指标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中各应激指标水平,评价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HMGB-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单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在手术前及术后7 d分别采集患者6 ml空腹肘静脉血,低速离心机,1 500 r/min离心分离30 min,提取血清。上述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法检测。试剂盒由武汉中美科技公司提供。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状况,评价指标包括术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在患者出院前统计。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状况及住院时间,手术指标包括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中统计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应激反应状况对比
手术干预前两组E、COR、ACTH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上述指标水平均升高,研究组患者血清中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应激反应状况对比
2.2 两组血清中HMGB-1、MCP-1、FPG水平及淋巴结清扫数量对比
手术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中HMGB-1、MCP-1、FP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手术治疗两组患者血清中上述指标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患者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研究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中HMGB-1、MCP-1、FPG水平及淋巴结清扫数量对比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状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状况对比(例,%)
2.4 两组手术指标状况及住院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者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指标状况对比
3 讨论
当前临床已将全肠系膜切除术作为结肠癌患者治疗的标准术式,该手术方式是把脏层筋膜、壁层筋膜进行分离,从而获得完整的结肠系膜,确保了供血动脉完全暴露,并对其进行结扎[4]。全肠系膜切除术的目的是以标准术式,对肿瘤区的淋巴结进行最大化地清扫,提升结肠癌的手术疗效,但术中会导致大范围的组织牵拉,不可避免的造成手术创伤,如何把手术造成的创伤降至最低,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5]。传统结肠癌手术,主要是进行钝性分离,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则是锐性分离进行手术,能使结肠系膜的连续性及完整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持,且有利于完全暴露、结扎肠段供血动脉,对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意义[6]。在现代医学理念持续更新进步下,结肠癌手术策略已发生明显该变,其更加注重患者的受益,确保根除肿瘤的前提下使器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留,促进预后。
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术式,借助腹腔镜实施全肠系膜切除术可减少手术造成的创伤,手术创伤所造成的机体影响主要是手术刺激导致的机体应激反应,所以对患者血清中的炎性因子进行检测,可通过检测结果反应出机体的炎性严重程度,通常将HMGB-1、MCP-1、FPG作为反应炎症反应水平的重要指标,该因子可将炎症反应程度对局部产生的损伤过程及程度进行反应,同时也介导多种炎性因子发生局部聚集,在机体应激反应中,儿茶酚胺会大量分泌,促使机体胰高血糖素大量分泌,使FPG水平升高,抑制胰岛素的分泌[7]。本研究中,手术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中HMGB-1、MCP-1、FP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手术治疗两组患者血清中上述指标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患者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研究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表明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可有效缓解机体的应激反应,同时在腹腔镜的直视下,能更加明确淋巴结分布状况,淋巴结清扫更彻底。
手术干预前两组E、COR、ACTH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升高,研究组患者血清中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能充分显示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可减少手术创伤,减轻应激状态,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促进术后恢复。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传统开腹术手术操作严重损伤腹壁结构相关,同时长时间暴露腹腔组织、且手术牵扯腹内组织范围较广,导致严重组织损伤相关,开腹手术会引发一系列的创伤应激,刺激机体合成分泌大量的COR、、EACTH[8]。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是将腹腔镜的器械特点进行了充分利用,对病灶区域进行精细地解剖、暴露,能将预切肠管跟周边组织的关系作出清晰观察判断,能避免腹壁切口过大,减少对腹内脏器的牵拉分离,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术中出血量,减轻手术操作引发的应激反应[9]。将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应用至本研究,术中出血更少,其术后患者血清中COR、ACTH、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可减少术口感染、肠梗阻等术后并发症几率,促进术后排气,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
综上所述,对结肠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可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不会严重影响HMGB-1、MCP-1、FPG水平,术后并发症几率低,可促进快速康复,可考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