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教材,让学习变得更长远些
2021-06-09陈晨
陈晨
什么是好的课堂?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一节课的成败如何、效率高低,关键在教师。这里,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挖掘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思想和观念是在数学知识充分获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广泛支配着知识的应用。数学本身的逻辑性、抽象性决定了现代教学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数学知识抽象、逻辑性强,其形成过程很难用语言生动地描述出,学生接受起来也很困难。在这里,我們以七年级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运算为例。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无理数的运算时往往把和的和写成,为什么会出错,因为学生有理数的运算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的理解,只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得到巩固。从最初学习的5+6是5个1加上6个1等于11个1,在这里“1”就是整数加减法的计量单位。由此推广到小数,再到分数,学生就知道为什么小数加减法要数位对齐,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进行运算,在这里,都是一个道理,即计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相加减。到高年级后,学生有学习了解方程,再到七年级的无理数的运算和八年级整式运算中的合并同类项,都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才能相加减,难点迎刃而解。这样,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到新知,就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种潜在的联系,学生慢慢的学会建构数学模型,举一反三,眼光放得长远,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也要具备过硬的教研能力。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团队的智商永远大于个人的智商”,好的教师背后总是有一支优秀的教研队伍。教师在研究有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放自己,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切磋、协调、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说,“问题情境”的设计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概念的原型;二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制造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教师在教学过程前精心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一方面,掌握了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原有认知,从而合理的调整教学方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当中去,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的问题,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建构数学模型,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迸发创新的火花。
许昌市兴华路小学